读书,到底读什么?

三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读书,到底读什么?

读书,这是我们需要做一辈子的事,

买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

看书,是一生最充实的积淀。

那么,书,我们到底怎么读?

读一本书,我们就要看到书中的处事哲学,生活态度,人生哲理。书中所云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融合,主要依赖于看书主体的承载力,需要用心去思考,把书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意识,形成一定理论基础的逻辑思维模式。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判的过程,就是一个读书到生活的经厉。我们对于一件事有怎样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具体要怎么做,最后要达到怎样一种状态。这些需要自我意识指导我们的行为。读书,可以树立一定客观理论的自我意识,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学的是一种精神。

阅读一千零八十字的《弟子规》感受人的一种生活经验,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每个时段,我们生活中的人事物,在阅读思考过程中,学习这种人生精神。

总叙之训,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父子之情,母女之恩,兄弟之宜,友人之道,生活处事,日常行为,众生之爱,亲仁之徳,竭力好学。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孝――父母恩情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有享有生命的机会,父母培育我们长大,让我们有感受生活的权利。我们读书到底读什么?学习的最基本出发点,就是学会如何做人,从做好子女开始,懂得珍爱给予我们生命之人。话说“百善孝为先”那么读的就是侍奉父母,报答父母恩,心系父母的行动。

“亲有疾,药先尝”有人肯定会说,这样是“愚孝”,是药三分毒,父母亲病了,药还要我们先试尝,这不是更有病吗?时代不同,我们可不是像古人那般的贫困,如他们一般迂蠢。那么我们对了?我们做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也是有思考能力的人。那么我们真的对了吗?我们阅读古代经典,就只是纠结字句表达,那么我想这样我们实在是获得的太少。“尝药”是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对父母无比用心的深情。古代经典一直流传下来,我们读的是字句中传达的精神,我们对待父母恩情的真挚。

三明学院

悌――兄弟之宜

家人兄弟姊妹间的交往,我们现在是财大者方气粗,物质化的社会,势利性的眼睛。《弟子规》中注重的是血缘家族观,还有礼仪待人。“物”轻,“情”才重,人与人间的交往长幼有序,彼此尊重,哥哥就该做好哥哥的事,弟弟就要有弟弟的样子。培养自我涵养,人就要学会懂规矩,最基本的就是学会管制自己,在正确之道的指导下做人做事。谦恭之态,受他人尊重的人必定是谦逊之人,待人以礼,优秀的人一定会以礼交友,接物重情,等念待人,有情有心就是珍贵之物,同等的看待和回赠。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兄弟,“悌”让我们读得人事规矩,爱护他人的精神。

三明学院

谨――生活日常

时间易逝,总会在特定的点等待着我们相遇,无法逃避,无法跳跃,唯有面对,我们要学会安住当下。我现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想想在校时光已过了一大半。在朝起夜眠间,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利用到最大化的空间,做到更多的事情。珍惜时光,毕竟有些路只能走那么一次,错过了就是永远。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健康生活,在特定的阶段做该做的事。

读书,读的是对生活的觉悟,对生活的规划,对自己的负责。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

信――诚信为本

“凡出言,信为先”诚信是立足之本,人无信则难以生存。在日常行为中,我们要做到什么该说,什么能说,要有辨别诚与假的标尺。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去做我们该做的事,说我们能说的话,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随便说说。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要说话呢?

我们说我们知道的,更要说他人需要的,语言需要传播,这是双向的,这样才是表达。我们要学会真诚利他的交往表达,不要轻易强加自己的意愿给他人。学会真诚地对待他人,行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不负他人,不负己。

三明学院

爱――博爱大众

大家在公共场合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尴尬状态,大家觉得彼此间不认识,就不存在交流,其实我们的交流在无时无刻。

在公共场所中,我们追求的就是予他人方便,出门在外,只要自己没有太大的损害和错失,就可以有一定的让步,不是说要别人来剥夺自己的“利益”。让步就是要遵循徳、道,在不伤害自己,不迫害他人的前提之下,做出的方便。当代公民普遍要追求自己的得当权利,维权意识特别强烈,往往就会抓住了杆子就不放,该我的,别人再急再需要,我即使不在乎,但就是不放。凭什么?就凭这该我了,现在是我使用的权利。每个人都抓住不给任何的方便,那么,社会就要炸开了。我们要学会关爱大家,在保护好自己的适时正当利益下,给予他人爱。

我们要学会博爱每一个人,爱他就从爱自己,从给他人方便开始。

三明学院

学――竭力好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到底是培养我们什么?学习的过程和最基本的是“写作”和“表达”。

我们要在抓住时机,在正确的时间做好当下的事。读书需要主动性需要“心、眼、口”三到齐要,那么学习更需要用心,得去思考,把书中的文字,把他人表述的文字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整理为自己一定理论基础的逻辑思维模式,建树自己的理性意识,指导自我行为。我们每天都在接收信息,那么我们就需要对信息有个整理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还是在理性的意识指导下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判。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就需要我们应用文字,积累和使用文字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余力学文》中就教我们如何学习,要主动好学,积极地去解决疑问,对待学习的端正、勤奋的尺度。这些绝对不是用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行为,不是压制,而是指引。我们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对书的选择和学习的过程,需要的是一颗求所的心,更需要的是把书中所学转变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对大家的鼓励,每个人都有平等追求知识的机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更美好的自己,想要变得更优秀。不是说读书,读了就优秀,而是说我们有学习这门学科的能力,能够树立自己的指导意识。要爱护自己,不要否定自己,追求卓越是每个人都享有的过程,只要自己主动去追求,去靠近圣贤之道,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的过程,去赢得每一次的收获。

书,是什么?它可能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读书,我们读得了什么?我们能获得什么?读书,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获得那么多,其实我们获得的很少,书,只是书,不是别的。那我们读书,到底可以得到什么?我们用心去读,把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成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一切。我们看待事物,对待人,处理事情的各方面的认知判断能力,让我们树立一定理论性自我思维模式,规范我们的行为。

书,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我们买下的书,从书中读来的精神,是我们一生的累积,是我们表达的基础,客观理论性的标准。读书,读的是精神,一本书,可以用一生去诵读。《弟子规》是一生各个阶段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这是一种生活。

文:唐丽荣

微信编辑:文少强

责任编辑:康志亮

三明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三明学院-读书,到底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