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 决胜2020丨集大教师江兴龙:在贫困山区,留下深深的脚印

集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科技扶贫 决胜2020丨集大教师江兴龙:在贫困山区,留下深深的脚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规模空前的脱贫扶贫大潮在中华大地上奔涌前行,以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集美大学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育人报国的政治大考、能力大考,发挥脱贫攻坚中的"高校力量",积极寻求扶贫工作与高校党建、学生培养、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项工作的连接点、共振区,夯实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的主线。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刊载平凡集大人身上不平凡的扶贫故事。

集美大学

江兴龙:在贫困山区,留下深深的脚印

“水产养殖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是水产养殖研究的大学教授,帮助农民掌握养殖技术摆脱贫困是我的责任。”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江兴龙教授(省科技特派员)在33年的时间里,致力于技术创新扶贫,在许多贫困山区,留下深深的脚印。

01

一稻一渔,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1987年,以优异成绩从厦门水产学院毕业的江兴龙回到家乡——龙岩连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根农村,研究起既能保护耕地,又能因地制宜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新路子。福建的水稻大多一年两季,结合水产养殖专业技术,江兴龙建立了把稻渔兼作和稻渔轮作相结合的“一稻一渔”综合种养模式,指导贫困山区的农民们每年只种一季稻,用于解决口粮温饱问题,同时在稻田里开沟和挖5%~10%面积的小坑塘(深度0.8~1米),开展稻渔兼作,待稻子成熟收割后,稻田四周田埂加高注水形成类似池塘从而更好地高产养鱼,进行稻渔轮作。

集美大学

集美大学

山区水质好,家庭稻田养鱼所需成本不高,技术容易掌握,很适合于脱贫攻坚。实施“一稻一渔”综合种养模式,一亩稻田可养600~1000斤的草鱼、鲤鱼、鲫鱼和花白鲢等,产值基本在3000~5000元以上。养鱼所投入的饲料、养殖鱼类产生的粪便都含有丰富的氮磷,是肥沃稻田土壤的主要元素。鱼还可以清理稻田中的虫害,来年种稻可以少用化肥,少用甚至不用农药,水稻比往年长得更好,稻米质量更优。

“一稻一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让农民比原来单纯种稻增加了4~6倍以上的收入,实现脱贫,而且促进土壤环境良性循环,提升地力和稻渔产品质量,耕田与养殖相得益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脱贫案例迅速在全省推广,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为此曾在连城县召开了全省的稻田养鱼现场会,向福建全省山区推广“一稻一渔”综合种养模式,促进脱贫攻坚和渔业发展。

“最让我欣慰的是,这改变了许多农户一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他们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十几年过去了,江兴龙也早回到了集美大学任教,但“一稻一渔”的帮扶从未间断过。

02

推广到全国15个省的生物膜技术

江兴龙坚守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追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创新成果用在脱贫攻坚上。

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是许多贫困地区赖以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之一,但近些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临着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养殖病害频发导致养殖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江兴龙为他们带来了转机。

集美大学

他所率科研团队发明了水产养殖用生物膜净水栅,并创建 “池塘生物膜低碳养殖技术”,以低成本、高效率、促环保而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生物膜净水栅的基础材料是尼龙,经过特殊加工制作形成,把它放入池塘水下20厘米的地方,有益菌大量附着后形成生物膜,并可吸附水体里的残余饲料和鱼虾粪便的颗粒悬浮物,进一步形成生物絮团,生物絮团含有约25%的粗蛋白,是鱼虾喜食的优质饵料,从而实现了饲料的二次利用,有效节约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大量的生物膜又可高效分解水中有毒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改良水质,促进鱼虾良好生长,实现增产增收。

集美大学

2012年央视记者实地拍摄采访,经央视七套《科技苑》宣传报道后,很多山区和沿海渔村的农民给江兴龙写信、发邮件,希望能应用池塘生物膜低碳养殖技术。该项技术于2013年被列入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全国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推荐目录》,向全国推广应用。

此后,该技术经进一步地集成创新,建立了“池塘生物膜绿色养殖技术”,更高效地实现了养殖水质改良、病害生态防控、节水减排和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池塘养殖业的绿色发展。目前,该成果已推广到全国15个省,延伸到祖国的西北、内蒙地区,在超过15万亩的池塘养殖中应用,帮助许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03

深夜的田埂,迎面而来的稻香

在许多农民看来,江兴龙是有名的水产养殖专家,更是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好老师。有的农户遇到养殖难题,半夜辗转难眠,电话咨询江兴龙。不论多晚,江兴龙都会耐心地讲解,半小时、一小时,直到帮对方解决问题。

集美大学

江兴龙常自驾到山区贫困村给农户们上养殖技术培训课。遇到六七月农忙,为了照顾村民们白天干农活,课只能安排在晚上。有一回,48个养殖户挤满了简陋的小学教室。江兴龙费劲地在坑洼的黑板上板书,炎夏闷热,他用沾满粉笔灰的手不停地擦着汗。村民们提问的积极性很高,八点半开始的课上到深夜十一点。课间,有**回家扛来了自家的落地扇,有农户拿出清凉油,为江兴龙涂抹被蚊虫叮满包而红肿的手臂。上完课,掌声经久不息。

集美大学

“村民们很淳朴,他们不善表达心中的情感,却发自内心地把我当作他们的亲人和朋友。”江兴龙特别珍惜这种情谊,也从不收取扶贫的讲课费用。那晚走出教室,扑面来是田里的稻香,丰收的季节,他为农户们高兴。

04

帮扶是没有终点的

“帮扶是没有终点的,有些农户因为水产养殖脱贫致富,也可能因为一次养殖失败而再次返贫。”江兴龙把脱贫帮扶看成一生的事业,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不曾间断过与农户们的联系,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走村访户。

集美大学

为了帮助农户们在养殖事业中发展得更好,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专利产品广泛应用到贫困山区和滨海渔村的养殖行业中。“池塘生物膜低碳养殖技术”“池塘生物膜绿色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这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帮助农户们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走在行业的前沿,一定要站在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守住绿水青山。这是我的责任。”

文丨罗旻敏

平台编辑丨侯媛培

责任编辑丨罗旻敏侯媛培

审核丨沈哲琼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集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集美大学-科技扶贫 决胜2020丨集大教师江兴龙:在贫困山区,留下深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