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学习 听林占熺研究员讲述对口扶贫路上的故事

福建农林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向“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学习 听林占熺研究员讲述对口扶贫路上的故事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中央宣传部7月3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

时代楷模发布厅: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先进事迹

我校林占熺研究员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代表在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主会场讲述了对口扶贫路上的动人故事,并作为代表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梁言顺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颁发的“时代楷模”奖牌。

福建农林大学

访谈林占熺研究员相关文字记录:

(视频时间10′43″—19′23″)

主持人:“今天,我们看到了这场帮扶接力的成果,而实际上,这场长达24年的帮扶接力,是从打井窖、改梯田开始的。而现在呢,这里已经崛起了一座城市,昔日那样的一个‘干沙滩’,已经变成了现在老百姓致富的‘金沙滩’了。大屏幕上是一个账本,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帐本显示的时间是2004年的秋天,这个帐本上从90块钱到140块钱不等,这个帐本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要来连线这个帐本的拥有者刘大哥。刘大哥,您好!”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村民刘昌富:“你好!”

主持人:“是不是这个帐本上的收入都是来源于您这筐里的蘑菇?”

刘昌富:“就是啊,蘑菇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我们种的双孢菇、平菇都很好。”

主持人:“能不能透露一下,当年到底给您带来了多少收入?您还记得吗?”

刘昌富:“我当时就收入了两万九千元。我当时就感觉,我确确实实脱贫了。我种菇之前,我家里非常穷,连小孩上学几块钱我都拿不出来,1998年的时候,福建援宁工作队来到我们闽宁镇,教我们怎么种蘑菇,他们对我说,蘑菇是‘菌草之父’‘扶贫状元’的科研成果,你好好种,肯定能挣钱。我们这些人连蘑菇见都没见过,怎么种呀?有些人还跑到我前面来说,不行,那东西卖不成钱,还是自己种土豆去吧,看我们的笑话。到了秋季的时候,我第一茬菇卖了八百块钱,菇贩子把十六张五十元的崭新的钞票塞到我手里的时候,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那些看我笑话的人看了我挣钱了,都跑来加入到我们种菇的队伍中来了。”

主持人:“是的,大家看到我们挣钱了,也都跑起来了,这样的劲头从哪来的呢?他刚才说到了一个人,叫做‘菌草之父’,他是谁呢?他是怎样把干涸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呢?”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在这边30年了,这个蚊子它到底是太友好还是不友好,还在咬我。”

他就是乡民们口中的‘扶贫状元’和‘菌草之父’,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长的林占熺,接下了福建省扶贫小组的任务,54岁的林占熺和工作队员一起跋涉千里,带着六箱菌种,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

林占熺:“我记得当时已经晚上10点多钟了,到了彭阳县城还没吃饭,赶快就去拿着手电,到人家里面窑洞去看,这窑洞到底有多大、多深,种菇能种多少,你一下子让老百姓重新搭个菇棚,又花钱,如果说窑洞里能行的话,那么就窑洞里种。”

林占熺:“要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参与发展,这个技术一定要给它简化。”

整整一年的时间,林占熺和助手在村民家废弃的土窑里攻关技术,让村民们迎来了丰收,山里人第一次尝到了蘑菇的滋味。可接下来的难题,林占熺也未曾经历过。由于缺乏销售经验,彭阳县的村民们只能看着成山的蘑菇干着急,第二年十一月份,闽宁两省区扶贫办主任在银川召开会议,提出了宁夏菌草技术扶贫采用专家承包的意见。

林占熺:“我们去扶贫技术无偿了,还要销售,还要我们包销,我们销售又没有什么基础,销售事情不敢揽到手上来做。”

然而,看到亟待脱贫的乡亲们,林占熺还是扛下了担子,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承包合同。

原福建省农办巡视员、原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肯定要讲教授负责,他就相信教授,那你教授要答应下来,农民就相信了,就肯种了。”

就这样,林占熺带着菇样,北上包头、南下兰州,天南海北地跑起了市场,一年时间里,戈壁滩上的蘑菇,被运往到国内各地。如今,以彭阳县闽宁科技示范园为代表的菌草产业在全宁夏地区,已步入科学化培植、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轨道。菌草力量把来自福建的生命之绿涂抹在戈壁滩,帮助着越来越多的宁夏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主持人:“就是这样的小小的菌草,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而今天林占熺教授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让我们掌声欢迎他,有请。”

主持人:“您好!林教授您好!特别冒昧地问您一下,您今年多大年纪啊?”

林占熺:“七十七岁了。”

主持人:“七十七岁了,您还依然往返于福建宁夏这两地,还来回奔波呢,这块土地什么魅力那么吸引您啊?”

林占熺:“故事要从一张照片说起,我们在闽宁村第一次种植的菌草,成功以后,于1999年的10月2日,组织测产的照片,那个产量每亩达到12吨,老乡知道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脱口而出了一个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我们这里的老乡,平常普通话都说不太好,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令我太出乎意料了。到现在想起来啊,确实那是一辈子当中,这么高兴的次数不是太多了。我们和宁夏的乡村一起,在这个不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经过了科学的探索,把这里的荒漠变成了充满希望的热土,这就是一种闽宁精神。我们把闽宁精神编入到对外扶贫培训的内容中,全球一百零六个国家,派出了代表到我们福建学习,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为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发展菌草、摆脱贫困增加了信心。”

主持人:“‘闽宁精神’不仅仅在这里扎下了根,更重要的还有了国际范,走向了世界,谢谢您!谢谢!”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FAFU1936

来源:综合时代楷模发布厅微信公众号文章等编辑

编辑:福建农林大学学生传媒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微高校-院校号-福建农林大学-向“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学习 听林占熺研究员讲述对口扶贫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