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入学的福建高一新生,直面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这一次的课改可以用“四新”来形容,即“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
9月下旬,202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高中校长培训班在福州举行。这是省教育厅和福建教育学院今年首次对全省近500位高中校长进行新课改集体培训,培训就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校特色发展、生涯发展教育等热点问题,请专家与500位校长深入研讨,共同理清现实和未来思路,力图为校长们指明道路。
重构课程
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等级的课程
“新课改,尤其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站在大学的高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郑太年教授说,这次高中新课改的关键点在于落实立德树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面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立德树人这一宏大主题的转化,需要贯穿于所有教育活动和学校生活之中,包括课程教学、各种活动、师生交往、学校文化等。“从国家、社会、区域、学生个体及发展的不同层面考虑,从学生实际状况、具体需求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郑太年说。
“基础教育改革不仅仅是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并非单一的课堂改革,新高考改革自然也是区别于传统高考改革。”浙江省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和实践先锋地,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申屠永庆认为,“立德树人下的学校教育改革,学生是目的,学校是平台,教师是关键”。
从具体课程设置来看,相较于高中课程实验方案,此次新课程方案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学分从原来的116学分减少为88学分,相应增加了选修学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对高中校科学编排课程提出新要求新挑战。
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郑太年觉得,高中要从培养学生高级综合能力的角度去设计开发课程,“多一门或者多一类课不是多知道一些东西,而是多一种发展核心素养的场域”。
有高中校长提出疑惑,新课程方案中要求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那么这类的课程空间在哪里?郑太年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各学科的选修课程(学科拓展方向或者综合方向)、研究项目设计、社团活动、研学活动、学校特色项目甚至假期夏令营都可以有所作为。
“我们学校的基础性课程的内容满足公民基本素养的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满足学生进入高校发展的专业基础需要,选修课程满足顶尖学生发展的需要。”申屠永庆说,在对原本三级课程的重构中,学校大力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到建立特色选修课程群,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又适应学生学习成长需求。
郑太年比较了中美高中课程之后,他发现 “美国的普通高中整体上看是一个内容深度和广度突然加速的阶段”。中国高中存在普遍问题,那就是现有课程结构中不同类型课程缺乏关联性,“无法做到在基础层次的核心课程作为共同必修课之外,不断提升课程深度,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等级的课程”。
“要以学科核心课程的专题为基础,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他提醒高中校长说,要特别注意选修课在内容上关联和贯通,共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改革教学
依学生水平精细设计重互动操练
课程的重新结构化、开发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此次高中新课改所带来的重大挑战。
在课程建构之外,教学方式创新也是落实课改的重大抓手。核心素养这个近年来的“网红词”再一次被强调。
“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是学科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于课堂教学,课堂目标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申屠永庆说。
“人的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不是接受和记录知识的过程。”郑太年说,高中教育不是求得一个学生在高考中能够考到某个水平,而是要看在领域深度上学习,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里,教师要考虑学生水平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重视互动,重视操练。正如校长申屠永庆所言,教学改革也是学习空间体系重构,“不仅回答在哪里学习,也回答在什么氛围下学习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本质上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申屠校长说,要抓住深化课改的四个“生长点”,学校特色发展生长点、学科课程发展生长点、教师专业发展生长点、学生自我发展生长点,其中的核心是学生。
“校长要重视教育过程,重视综合素养培养,从而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从选拔到选择的转变。”申屠永庆说。
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学校应该如何进行特色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其实应该是支持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途径。“从育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办学校特色。不仅是办特色,而且通过特色发展学生。”郑太年觉得学校特色发展不应该脱离于学生。
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建设也是此次新课改的焦点难点。选课走班与生涯发展教育息息相关。
“选择力也是学生的一种生长力,选择权的落实和选择力培养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使命。”申屠永庆说,学校要做好的有三点:尊重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选择的机会,包括扩大选择的面(让学生有选择);提升选择能力(让学生会选择)。
在浙大附中,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选择。针对高一学生,他们发放《“7选3”选考初选科目与志愿专业及高校要求信息比对研究调查表》。“在填表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去做很多的事,也会看出很多问题。”申屠永庆说。选择是好事,让学生选择是进步,同时要考虑选择的可变性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不到18岁的孩子未来人生充满变数,我们要教他们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福建师大附中校长温青也对“学生选择与生涯”进行了反思。他说,理性看待生涯规划,对好奇心的保护、鼓励和引导是当前教育常被忽视、亟待加强的一环。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重视信息技术,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落地尝试。
培养模式
学校不以扭曲孩子本性换取成绩
分析2019年高等教育发展报告,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省作为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改的省份,高中校长对国家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了解,对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之坚守,关系到新课改、新高考的走向和成效。”分管基础教育的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说,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北斗少帅王飞雪,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的教育还能培养出林俊德、王飞雪吗?
2020年福建夏季高考600分以上比率位居全国前列,本科上线率各地市均衡,理科、文科600分以上比率前20名学校分布各地市,理科、文科本科上线率前20名学校分布各地市,各地市均有考生进入理科前100名和文科前50名。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局面,体现了我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可及、优质均衡的价值追求。
“托底和拔尖与整体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五育’并举?”培训班上,李迅向高中校长提出三个问题,这也是踏上新课改征程的福建高中教育未来之问。
李迅希望,各高中校长要深刻领会新课程重要意义,学习落实“1+3”新课程实施系列文件,直面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每所学校都不会愿意以扭曲孩子本性来换取成绩。一所学校之于教育和社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她能够培养学生走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还在于有多少教育者和学校会朝着她提供的方向走去。”李迅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深刻理解何谓养,何谓正。培养不是驯养,滋养不是娇养。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