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突破”
到三个“超越”、三个“丰收”
从东京奥运会到陕西全运会,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福建竞技体育从一个突破走向了另一个突破,从一个顶峰迈向了另一个顶峰。
东京奥运会,17名健儿出征,以4金2银1铜创造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夺牌率三个历史性突破。陕西全运会,430人获得资格,最终366人参加了28个大项,203个小项的决赛,取得了25金17银18铜、奖牌总数60枚的优异成绩,金牌排名全国第七位,实现了赛前省体育局为自己确定的“金牌数超越上届、奖牌总数超越上届、排名超越上届”目标,圆满完成了福建竞技体育的自我超越。同时,福建省体育代表团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运动成绩、精神文明和健康防护“三丰收”。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八闽健儿们共克时艰、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书写了属于福建竞技体育的全新历史。
共克时艰
陕西全运会是历史上首次与奥运会同年举办的全运会,也是一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举办的全运会。对于我省而言,更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参加的一届全运会。
考验如火,淬炼真金。福建省体育代表团常务副团长、省体育局局长林作明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福建代表团参加了一届“不平凡”的全运会,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实现了全省人民的期盼,为全省人民战胜疫情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在23日夺得女子200米冠军后,葛曼棋说,自己每一场决赛都铆足了劲:“由于疫情原因,这次福建队能到西安来比赛,真的很不容易!包括我的教练在内,很多人都无法来现场。我就是憋着一口气为他们、为家乡战‘疫’的所有人拿下金牌。”
受疫情影响,葛曼棋的主管教练刘朝旭无法前往西安,只能通过电话、视频在后方进行指导。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发了葛曼棋的斗志,最终在100米、200米和4×100米决赛中收获三枚金牌,成为福建田径历史上首个全运会“三金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林作明表示,对于福建省体育代表团而言,我们不仅要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还要拿安全的金牌。我们从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出发,主动压减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赛人数,以体现福建的责任和担当。代表团压减人数多达108人,其中运动员压减了64人、教练员和科医保障人员压减了24人,团部工作人员按照“非必要、不赴陕”的要求,压减了60%,仅剩13人,真正做到了“精兵简政”。
福建的做法得到了全运会组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十四运组委会副主任、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在闭幕式新闻发布会上专门指出,福建省体育代表团服从大局、积极应对,在本省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情况下,主动精简代表团参赛规模,积极配合组委会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了赛事安全。
共克时艰,勇攀高峰。恰恰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福建省体育代表团在陕西全运会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才显得更为可贵。
厚积薄发
陕西全运会的主体育场——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见证了福建田径的速度。葛曼棋、汤星强、林雨薇如旋风般卷过红色的跑道,揽下6枚金牌,成为最大赢家。
在击剑项目上,福建取得4金2银1铜,尤其是在设有四枚金牌的花剑项目中,斩获3金1银1铜,在全国处于绝对优势位置;在共有6枚金牌的激流回旋项目中,我省获得3金2铜,夺金率达50%,延续着上一届的辉煌;举重在东京奥运会获得2枚金牌后,全运会上继续摘得2金2银2铜;武术套路取得2金1银1铜,创建队以来历史最好成绩;羽毛球拿下2金1铜……
田径、击剑、激流回旋、举重、武术套路、羽毛球,这些传统优势项目仿佛一记奋力挥出的重拳,成为福建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破最厚重的基石。
基石之下,其他项目同样众人拾柴,齐头并进。
奥运冠军卢云秀领衔的帆船帆板队劈波斩浪,收获3金3银1铜;林倩麒接棒刘灵玲,夺得一枚蹦床个人金牌;在水球项目中,张婧、鹿译文入选的联合队成功摘金,这也是我省在本届全运会集体项目上夺得的唯一一枚金牌;体操项目中,18岁的虞琳敏女子跳马收获金牌,为福建代表团带来了“金喜”。
林作明表示,我省体育健儿在总设项规模缩小、参加决赛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奋力书写了我省竞技体育以少胜多的绚丽篇章。无论是金牌数、奖牌数都比上一届增加,尤其是金牌数增加7.5块,是历届全运会金牌数最多的一届,充分彰显了我省竞技体育实力取得长足进步。
突破自我
21日,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举重男子61公斤级决赛中,东京奥运会冠军李发彬以总成绩311公斤(抓举141公斤、挺举170公斤)夺得金牌。赛后,他坦言,这是自己最难的一次全运会备战,“从东京回来隔离了21天,没有正常的训练,时间确实很紧”。
不过,李发彬并不是孤例。在福建代表团中,17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无疑是金字塔尖最闪耀的明星,是福建摘金夺银的排头兵,领头雁。
对于这17名运动员来说,参加奥运会是成长,参加全运会则是考验,毕竟两个舞台的间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在全运赛场上,这17名奥运健儿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一共为福建代表团贡献了17金4银4铜,占金牌总数的68%、奖牌总数的41.7 %。
林作明表示,奥运选手展现了大时代考验下不服输不放弃的积极姿态。他们在参加完奥运后立即回归省队,投入到全运会训练备战中,带领其他队员朝着全运会最高领奖台发起冲击。
在竞技场上,突破自我总会让人津津乐道。毫无疑问,金牌是衡量竞技体育的标准,但一定不是唯一标准。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舞台上,运动员们的每一次突破极限都值得拥有掌声,都值得尊敬。
在本届全运会上,从武术套路夺得首金开始,福建竞技体育各个项目都在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打破各种“魔咒”、创造各种历史。
首夺铁人三项奖牌、首夺空手道奖牌、首夺男子200米金牌、首夺女子100米和200米金牌、时隔56年夺得五人制篮球第五名、时隔34年重新走上羽毛球女子团体领奖台、时隔34年重夺羽毛球混合双打金牌、时隔16年重新走上游泳项目领奖台……
突破历史的界限,打破时间的局限,也只有当每个小项实现突破的涓涓细流汇入大江大河,最终达成的一定是福建体育代表团在陕西全运会上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全国排名的历史性突破。
未来可期
四年一个轮回,总有人因全运而老,总有人因全运而生。
33的张靖婧、32岁的谌龙、32岁的陈芳佳、32岁的陈洲理、32岁的段静莉、31岁的梁永达、31岁的陈惠超……为了梦想,他们已经坚持了四届乃至五届的全运会。他们有些人选择继续坚守,有些人选择退役执教,不管如何,他们都已经成为照亮未来的一束束光芒。
从00后小将张雅玲在武术套路南拳全能项目夺得全运会首金,到18岁的虞琳敏在女子跳马项目中完美收官,全运会赛场见证了老将的坚守,同样也看到了新人的崭露头角。
21岁的陈静乐、15岁的黄齐滨分别在水翼风筝板中,摘得女子和男子项目的银牌和金牌;来自滑板队的吴博文只有14岁,他在男子碗池中获得一铜,这支年轻的成立至今仅三年,此次5名运动员参赛,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站在女子羽毛球领奖台上的10名运动员,除了黄东萍和韩悦,全部都是00后……
从项目布局同样能看到希望。与传统优势项目相比,福建选手在部分奥运会新增项目上的摘金夺银,则展示了我省在陕西全运会周期中项目布局的广度。
本周期,我省立足“上项目、扩盘子”的指导思想,新增空手道、攀岩、冲浪、铁人三项、滑板、小轮车、三人篮球、霹雳舞等8个项目。
除了霹雳舞受疫情影响无法参赛,我省在新增项目上共50人获得19项决赛资格,最终取得2银2铜。这些项目由于建队时间较短,虽然在本届全运会没有取得金牌,但是在下一届和未来的表现值得期待。
对未来的期待也来自训练思路的更新和训练手段的创新。
今年3月,省体育局数字化体能训练中心正式运行。数字化体能中心设备先进,训练手段丰富,技术理念新颖,为有针对性的专项体能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提高了队伍备战的自信心,为有效跟踪运动员训练情况及充分提升运动员专项体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提升科医水平的同时,把优秀的选手送出去,把优秀的教练请进来,这一来一往,福建竞技体育实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林作明看来,成绩的背后同样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既要看到成绩的超越,更要看到精神的升华。在全运会期间,代表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把支部建在赛场上,让党旗飘在第一线,唱响“金牌路上党旗红”主旋律,这也是推动党建工作和竞技比赛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省体育局深入挖掘福建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的苏区红色体育精神,中国老女排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初创时形成的“坚韧不屈、永不言败”的竹棚精神,举重项目发展中形成的“卧薪尝胆、迎难而上”的川石岛精神等。
林作明表示,“没有什么比内心的信念更加坚韧。只有把这种精神伟力传承和弘扬好,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福建体育高质量发展超越”。
荣誉也罢,突破也好,创造的历史也都属于历史。随着陕西全运会的大幕徐徐落下,等待着福建健儿的,将会是又一个四年的光荣与梦想。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林作明表示,在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均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前提下,我省竞技体育在全国已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总结分析四年备战的得失,做好下个周期项目布局。对田径、击剑、举重等优势项目实施‘提升’工程,进一步扩大优势;对三大球、游泳、射击等项目实施‘振兴’工程,进一步补齐短板;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实施‘春苗’工程,进一步夯实基础,确保我省竞技体育各门类、各项目统筹协调发展。”
来源:福建省体育局
编辑:党委工作部
扫码关注我们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