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 塑造价值观念 融合大医情怀——我校《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甘肃中医药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课程思政 | 塑造价值观念 融合大医情怀——我校《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艺考

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于2021年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针对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的某些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地论述,以充实和完善研究生对中医理论体系的高层次理解和掌握,开拓研究思路,培养研究生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以及研究专业理论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课程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程设计与授课的全过程。

艺考

一、课程简介

1.师资队伍

团队负责人梁永林教授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千人计划全国中医基础优秀人才,中组部第16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全国十大魅力教师,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甘肃省教学名师,连续三届被评为“对我的成长成才最有影响的好老师”、“我心目中的‘精彩一课’好老师”、“我最欣赏的好老师”及“我心目中的服务学生好老师”等。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贾斌教授、张士卿教授、刘宝厚教授、王道坤教授等。

艺考

本门课程的教学团队由梁永林教授、朱向东教授、李兰珍教授、刘稼教授、孔令娟讲师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团队成员多人入选“全国十大魅力教师”、“全省十大魅力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省级《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省级《内经》教学团队。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等。编写正式出版的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项目经费50余万元,基于信息技术改革的教学成果2019年、2021年被评为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自使用云班课开展教学改革以来,线上课程学习人数占100%,连续五届获省级“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艺考

2.授课对象

中医博士、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授课人数50人/年。

3.教学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类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面向我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硕士开设。

知识目标: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哲学观)、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生命观、生理观)、中医学对疾病(病因观、病理观)及其防治的认识(防治观)等内容。

能力目标:具备中医临床思维(包括象思维)能力和中医临床辨识病位、病性、病因能力。

情感、价值与思政目标:着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调在知识传授中塑造价值观念,在知识传授中凝聚思想意识,融合大医情怀和职业素养等情感价值塑造和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融合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动态。

艺考

二、教学内容

1.专业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按照中医学的逻辑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精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体质、精气血津液神、病因发病、病机和预防治则等。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培养中医的思维方法,开展临床医疗实践,提高临床辨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对“目的要求”规定“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地表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地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求教师讲清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使之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中,接触到这些内容时无陌生感。

艺考

2.思政内容

(1)要求在对中医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授课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注重中医思维方法的导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理论的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渗透大医情怀和职业素养,树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情感,确立为人民生命健康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艺考

三、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云班课”为依托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成果在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课程融合方面有所创新,确保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云班课重构了“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云班课开展教学组织实施,突出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地位。及时掌握学情,创新“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教学效果显著。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强化能力培养:基于云班课培养了对知识的高级认知能力。

针对“中医思维弱化”、“中医优势淡化”的难点。基于云班课开展教学组织实施,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初级认知能力,更注重培养高级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象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基于云班课丰富课堂交互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利用云班课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探究思考,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借助云班课尝试问题解决,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问题解决和表达交流能力。云班课有利于取得好的小组协作效果,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使课堂讨论过程和结果效度最大化。

(3)着力思政铸魂:在专业教学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基于云班课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着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调在知识传授中塑造价值观念,在知识传授中凝聚思想意识,课程中融入医圣药王、针灸鼻祖、国医大师等中医名家大家,增强学生学习中医药的自信心,融合大医情怀和职业素养等情感价值塑造和课程思政,彰显传承中医的责任担当。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做人。

艺考

四、案例运用详解

(1)在讲述中医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时,不仅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同时还要讲到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激励各民族团结奋斗,不断拼搏进取,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在讲课件通过医圣张仲景指出医师的职责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体现了他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与自信。告诉学生学习张仲景的经典医著,不仅要学他的组方用药之法,更应该学习他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中医自信。通过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而创造出新型治疗疟疾药物的案例说明,一方面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去传承传统中医药资源,另一方面对待传统中医药资源,我们还要进行创新创造。通过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学术思想的提出,启迪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李时珍亲自考察、亲尝药性,王清任亲赴义冢、亲自解剖等名家事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也体现了古代医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爱苍生以及济世救人的崇高医德。通过学习药王孙思邈,撰写的《大医精诚》确立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医德医术规范。“精”即医术精湛,“诚”即医德高尚。

(3)在讲知识点“中医藏象肺”时,不仅讲到人体之肺主气,既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讲到人生要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充分彰显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鼓励广大青年要做到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在披荆斩棘中勇往直前,在砥砺奋斗中锤炼本领,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发展,努力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程努力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提高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注更多

甘肃中医药大学

新华号/强国号/校园号

微博/抖音/头条/B站/快手

审核:吴冰

撰稿:梁永林

责编:杨韬 王晶

编辑:赵子墨

往期回顾

1.欢迎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

2.甘中五月 | 花开的季节,美、美、美!

3.缅怀革命先烈追寻英雄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4.新冠疫苗接种进高校 筑牢校园防疫屏障 ——我校师生开始接种新冠疫苗

5.甘中要闻 | 疫苗助力 抗击疫情——我们这样做

6.建党100周年特辑 | 这些剪纸艺术亮了!

7.甘中要闻 | 校医院有序推进第二批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甘肃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 | 塑造价值观念 融合大医情怀——我校《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