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妈”和她的新闻史:一门讲了17年的课

兰州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臻妈”和她的新闻史:一门讲了17年的课

兰州大学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抹夕阳消失在窗边,学生们结束了下午的课程。王臻从在线课堂退出,拿起笔,把课上学生的反馈写在教案上。

距离她第一次讲新闻史,已经过去整整17年。

兰州大学

一门课,17年

2004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王臻留校任教。第一门课,就是为本科生讲授《中国新闻事业史》。

17年过去了,第一堂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在通往榆中的校车上,她还复述着今天的课堂内容:“第一节课我不着急讲严肃的话题,就把它作为一堂导引课。通过电影桥段的引入,先讲一讲历史的观念,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学历史对学习这门学科有哪些意义。”

一切计划妥当,只待上场检验。

可当她下了校车,走进教室,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硕士生导师——李文老师已经落座第一排,再看看教室里好奇心难掩的同学们,各种疑虑涌上心头:“按照原定的想法讲,合适吗?”

上课铃响起,来不及再多考虑,王臻按照事前的设计一股脑地讲完了自己的第一节课。“当时特别紧张,觉得腿都在抖,因为完全没有过上课的经验。”课间,李文老师对她说,“第一堂课这样讲很好,学生容易接受,对你来说也有个放松的过程。”得到了导师的肯定,王臻终于松了一口气。

事实上,王臻刚工作的那几年,在教学上遇到的困难不少。“新闻史课程本身内容头绪多,如何梳理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位新老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完成知识的呈现这些琐碎的事情也都要思考。”最重要的是,李文老师过去一直负责学院新闻史课程的教学。如今接过导师的衣钵,王臻很怕自己做不好。

既然底气不足,那就做好万全的准备。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

王臻有一本专门为新闻史课程准备的手写教案。这本教案每讲完1-2个班就要更新一次,因为当年的最新案例、最新文献、学生反馈,她都会写在旁边,时间长了就模糊得不成样子。

17年,教案写了一本又一本。虽然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已烂熟于心,她还是保持着更新的习惯。

讲课,说来也简单,无非就是“内容+呈现”。但是要把这两样做好,并非易事。对于一门讲了17年的课程来说,内容的把控不成问题,但对于呈现方式的追求,王臻从未停止过。

生活中她也时常模拟着讲课的情景,“我们身边很多小事其实都很有琢磨的余地,甚至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探讨。我经常晚上躺下的时候还在想案例,想着想着就睡不着了。有时候讲完一节课,接下来的一周都在想哪里做的不好,下次要怎样做。”

第一次站上讲台时,一节课讲多少内容都把握不好。现在,她可以将45分钟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其所用,游刃有余,侃侃而谈。这是时间的馈赠,是积累的结果,更是心血的凝结。

兰州大学

爱写板书的“臻妈”

王臻的课堂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互动,她会将听到的每个学生回答都重复一遍。她说,“早些年这是有意而为之,如今已经成为她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习惯了。重复他们的话就是在告诉大家,你们的信息,老师接收到了。”

2020级陈靖茹同学观察到,王臻老师在上课时不会问“你们听懂了吗”,而是会说“我讲明白了吗”。她说,“这让我感觉到老师很亲近,觉得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课上课下,这种善意和真诚都深深吸引着学生,很多同学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或生活中的困惑,都会来找她聊一聊。她也因此得到了一个昵称——臻妈。

“我很喜欢学生主动找我,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附加值,是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也是非常好的情感体验。刚开始听到这个称呼还蛮惊讶的,难道不应该是‘姐姐’吗?”王臻打趣地说,“当然,这背后是同学们对我的喜爱,我很感动,但也惶恐,怕自己做的不够好,担不起这个称呼。”

“臻妈”的称呼越传越广,王臻解决同学们的困惑也越发驾轻就熟。这种自如,源于课下的功夫。

在王臻的书桌一角,总是放着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她平时会做这方面的研究。“老师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教育的模板。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从更加微观的、个体的心理角度来帮助他们。”

学习心理学,最初是兴趣所致。学着学着,就慢慢有了一点心得。在准备了整整1年后,2021年春季学期王臻自发开设了《传播心理学》课程,面向全校开课。在选课的60多个人当中,有接近三分之一是非新闻院的同学。她说:“传播学和心理学都是一种很普适的课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或许就有更多人因此受益。”

在王臻看来,上课其实是一个老师和同学互相“爬梯子”的过程。互动课堂、翻转课堂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实际上,互动性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对老师来说也是正向促进。“通过接收同学的回答,观察学生上课时的表情,这些有效反馈提升了老师讲课的状态,让老师把握授课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

在一次《传播心理学》课后,有同学给王臻发了一条短信:“臻妈,我们很多人都是因为想再听您讲一次课,才选的这门课。”

“同学们在激励我,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反馈以及包含在其中的信任,最终体现的是我们情感上的相互需求。教学相长就是一个心理沟通的过程,这种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反映很关键。”

不仅仅是在情感上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学本身,王臻也将学生的反馈看得尤为重要。

每到学期过半,她都会在所教班级内进行问卷调查,“你更喜欢板书还是PPT?”“你觉得上课的节奏怎么样?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吗?”“上课有何感受?有什么改进建议?”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穆建刚还记得第一次听王臻讲课的情形。“板书写错了字,没有找黑板擦,而是直接用手擦掉,我一看这姑娘就是个当老师的料。”穆建刚说。

从第一堂课开始,王臻就坚持写板书。左边是知识点的框架结构,右边是一些延伸和补充。“板书更便于学生跟上我的思路,不会因为讲得过快跟不上,也不会匆匆拍下PPT就以为已经掌握了知识点。”

面对新的教学技术,王臻也不排斥。“教学工具没有绝对的孰好孰坏,关键是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工具,让同学们能更好地内化知识点。”

疫情期间,由于没有办法写板书,王臻很从容地拿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PPT进行线上教学。“我也打算利用这个线上教学的机会,把PPT全部更新,方便以后的教学。之后也会探索在PPT中实现写板书的功能,这样就可以结合二者的优势。”

兰州大学

新闻学在课堂外

“对于刚刚接触新闻专业的同学,很多人都是抱着一腔热血来的。他们希望通过实践作品体现专业价值,实现新闻理想。他们更加关注‘外显’的那一部分内容,也就是操作的技巧和作品的呈现。而枯燥的历史,往往不太受欢迎。”但王臻认为,“新闻中的史、论、业务三大块应该是一体的。虽然我是教新闻史的,但是在课堂上我经常会提到业界的案例,也鼓励同学们多进行业务实践。”

“新闻从业者需要淌着汗水,裹着泥土。”2013年暑期,王臻第一次带队参与兰大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风活动,但那一次行走,她对自己并不满意。

按照原定计划,团队应该沿着“兰州-定西-岷县-甘南”的路线前进。但由于遇到雨水天气,在山路上行走时已经可以看见碎石滑下。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采访只进行了三天,王臻决定带队返回。

计划只完成了一部分,虽然是由于客观条件所致,但她还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当时的不满在于时间太短,计划没有完成,留下了遗憾。现在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对于活动整体的策划和组织是存在不足的。”

2017年起,王臻开始承担一部分“重走西北角”活动的组织工作,从线路确定、前期培训到人员选拔、稿件编发,每一个环节她都参与其中,为前往各地采访的老师同学们做好十足的准备和稳定的后方保障。

2020年,恰逢西北角活动十周年,王臻再次成为带队老师。“人要跳出自己惯有的生活圈,才能看到内心一些真实的东西。新闻史这些理论性的内容,今天没学会,明天还可以补。但当面临真实的采访,如何接近受访者,如何组织材料,如何核实细节,如何调度和调配,这都是要在实践上训练的。每次的机会都应该牢牢掌握,每次的实践都促使我们更进一步。”

在她看来,“重走西北角”的意义是让同学们沉下来。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做新闻要做宏大的选题,要感人至深,要针砭时弊,要为民请命。诚然,新闻需要深度,需要揭露,但这不是新闻的全部,普通人的生活一样真实,一样熠熠生辉,一样值得记录。

“新闻学在课堂外。作为新闻从业者,同学们能在西北这片土地上切实看到人民平凡却真实的生活样貌,感受厚植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传承,见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也是新闻史这门课程当中,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经验。”王臻说。

兰州大学

教书就是立德树人

新闻史相关的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第一个学年乃至第一个学期。除了让学生了解新闻史这一基础任务外,新闻史也是让学生了解新闻专业的重要窗口。

刚开始接触教学时,王臻的主要精力都用于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精进把握,她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的认知是有区别的。学习新闻史,是为了构建专业知识的完整度,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切入今天的新闻事业。”王臻说到。

虽然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阶段,学习新闻史的意义会存在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在传播中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做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王臻说。

上学时,王臻特别喜欢陈力丹写的《写给中学生的新闻学》,如今她也把这本书送给女儿看。“很多东西,我们必须了解它从哪来,才能更好地了解现状。”

家族里所有女性都是老师,受这种氛围的影响,王臻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行业充满了兴趣。而这种兴趣逐渐化为对教学的热爱,带给王臻课堂以外更多的思考。新闻史虽是一个基础性的学科内容,却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德育。这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也蕴含于老师的一言一行当中。

“立德树人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内化”,王臻坦言,“特别对于新闻这一专业,立德树人在本质上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通过自身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

对王臻来说,教书育人是她热爱的事业,课时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她享受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时间,每当站到讲台上,她是全心投入的,是热情高涨的。

从读书再到留校任教,学于兰大,教于兰大。王臻坦言,“兰大优秀的前辈们给了我很多正向的激励。每一个人的风格都不同,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很多,作为一个兰大人,这一路也一直在被兰大人塑造。”

“希望自己50岁的时候,还能对课程、对学生保持这样的热情和好奇心,享受年轻人告诉我的新鲜事物,享受每一堂课。”王臻说。

I

兰州大学

LZU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 |苏凯洋

编辑 | 陈华昌

责任编辑 |海骁航

主编 | 肖坤

点击赞和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兰州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兰州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兰州大学-“臻妈”和她的新闻史:一门讲了17年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