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兰大学子入选“最美大学生”,全国共10位

兰州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刚刚,兰大学子入选“最美大学生”,全国共10位

//喜 报//

12月6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布2021年“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研究生周锦宇入选,成为10位获此殊荣的学生之一。

周锦宇是谁?他有哪些不平凡的故事?快和小兰一起走进——

“藏区高原上的鹰,能在特别艰苦的环境里努力拼搏,认定目标便永不放弃,就像我的导师,新中国第一位藏族工学博士王育华教授那样。”“藏鹰”团队指导老师张加驰这样解读团队名称由来,团队成员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完美诠释了这种“藏鹰”精神。

周锦宇,便是团队中一只瞄准光转换材料领域、展翅翱翔的年轻“藏鹰”。

“老师您好,我想跟您做些科研工作。”

大一第一学期刚开学,周锦宇带着自己仅一页纸的科研构想,敲开了张加驰教授的办公室,“老师您好,我想跟您做些科研工作。”

“虽然我是物理学基础理论班的,但是我觉得稀土发光很有意思,稀土新材料的研究也很有应用价值。”初次见面,周锦宇向张加驰简述了自己的想法。“张老师听完非但没有拒绝我,反而给了我一个独立的课题,提供了和研究生同等的科研条件。”

在完成入门考验后,周锦宇如愿加入了“藏鹰”团队,在张加驰的指导和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这支由物理学院组建的大学生自强科创团队,依托于物理学院在榆中自建的“大学生科创开放平台”,主要开展光转换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探索。

“本科生做科研,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做好吗?”面对这样的质疑声,周锦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做科研入门就像是学习航海,你在海上学、在船上学,肯定要比在岸上学来得好。”在他看来,本科生的科研并不以做出成果为目的,它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训练。他坚信,在边研边学中获得的实战经验,一定会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兰州大学

周锦宇对科研的兴趣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周锦宇就读的江苏省天一中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组建有“天一科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当时周锦宇参加了中学的数控车床社团,做过很多小零件和“小玩意”。

此外,周锦宇的家庭也努力为他创造条件,帮助他提前感受科研工作的氛围。初高中时,周锦宇的父亲就经常带他到自己苏州同学的企业,参观那儿的博士后工作站,实地感受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在这样的科研启蒙下,周锦宇的心中便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科研种子。

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周锦宇6岁之后便生活在部队。部队里浑然天成的学习氛围,让周锦宇自懂事起就萌生了强烈的报国意识,比同龄人更懂得家国情怀的意义。对长大后的他来说,科研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为它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2019年,周锦宇去中国科学院交流学习,在机场得知核物理学家于敏去世的消息后,伤心得当场哭了出来。“说出来有些人可能理解不了,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于敏先生,但我真的感慨国之巨匠陨落。”怀着对科研工作赤诚的崇敬,那颗种子已然发芽、长大。

“去大胆质疑,去亲自求证!”

2018年,周锦宇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具有高对称性晶体结构的稀土发光材料Lu3A15012:Ce3+(LuAG)/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弹性体,在力的作用下竟然发光了。虽然只是星星点点的微光,但理论上无法解释。因为在之前公认的理论中,力致发光只存在于低对称压电结构中,比如具有压电结构的硫化物和稀土氧化物这两类典型材料,而LuAG却是高对称非压电结构。

面对“不可能发光”的材料和实实在在发光的现象,是在已有理论体系下寻找合理解释,还是大胆提出新的理论猜想?周锦宇大胆选择了后者。

既然现有理论体系无法合理解释,那他就要在混沌中找到这星火微光的来源。根据实验现象,在张加驰老师的指导下,周锦宇和团队成员设计实验,提出理论猜想:外力作用使高对称结构发光材料的粉体与硅橡胶弹性体之间产生耦合电场,并直接激发发光中心,产生力致发光。而随后,在历经18个月的研究论证后,周锦宇终于在高对称力致发光材料及其力光转换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创新突破,相关成果先后在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学术成果在拓展了内电场生力致发光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力光转换技术在传感、防伪和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那个实验是个偶然”,谈到这个“偶然的发现”,周锦宇依旧保持一如既往的平静与沉稳。对他来说,科研不是功利的目标,不是发文章的数量,而是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与惊喜不期而遇,也将时常陷入瓶颈的泥沼。“大一的时候我们做一种材料,大概做了四五百个样品,花了很多时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但科研就是去大胆质疑,去亲自求证的过程。”在他看来,做科研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点运气与机遇。

而正是要有不畏全盘皆输的勇气,科研才有可能成功。

兰州大学

在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和一次次的实验积累下,他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发表SCI一区学术论文4篇,以负责人身份独立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教育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项,并以主要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中。基于突破性成果,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明的钇铝石榴石结构复合弹性体,是目前已知发光效果最好的力致发光弹性体,在传感、能源转换、可穿戴柔性设备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从2018年起,他担任兰州大学“藏鹰”光转换材料“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队长、兰州大学《基地物理学报》学生主编等职务。在他的带动下,所在学科的学生科研训练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锦宇身上有种懵懂却非常认真执着、虽处迷茫却勇敢试错的品质和精神,促使他以分秒必争、时不我待的心态不断去探索尝试、挑战进取。”曾担任周锦宇所在学院团委书记的强东妮老师这样说道。

“遇到困难了,我不可能说我不干”

“创业?”在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后,导师张加驰鼓励创业的提议,让从未接触过这一领域的周锦宇犯了难。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科研工作者创业,目的是将实验室中的先进成果转化成切实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产品。“但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便是从‘学术思维’到‘创业思维’的转变,刚开始简直‘两眼一摸黑’”,回想创业初期,周锦宇颇多感慨。

科研,是他相对熟悉的工作。创业,代表走出舒适区进入全新领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但周锦宇没有退缩,而是沉下心开始进行创业新领域的探索。请教家里有公司的同学,联系兰州大学校内有关单位、创业校友等等……周锦宇从身边的人和机构入手,虚心求教、潜心摸索。他开始尝试对接投资人、生产单位、潜在客户等群体,也经常面对因为学生身份受到的质疑。

面对拒绝,周锦宇总是在心底暗暗说上一句“没关系,再试一次”。秉持不能半途而废,不计得失的心态,周锦宇在一次次的尝试摸索中,慢慢扩充了知识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业理念。

兰州大学

“‘藏鹰’团队,必须从传统的纯科研型团队转型升级为以科研为基础、成果转化为主要职责,兼顾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复合型团队。”周锦宇对“藏鹰”团队做出这样的定位,在核心成员的一致认可下很快落地生根。自2018年11月以来,“藏鹰”团队在队长周锦宇带领下注册科技型公司4家,100%由学生运营,直接带动6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双创工作之中。在成果转化工作中,周锦宇担任甘肃藏鹰稀土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执行董事,甘肃兰耀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创造30个就业岗位的同时,为大量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创业实训机会,引导其高质量就业。他秉持“团队应在实验室和市场间发挥桥梁作用、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实提高国家经济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商品”的理念,务实推进各项工作。2018年,团队基于先进设计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首创性地提出了动态光学防伪技术、多模激发防伪验真技术。瞄准中国防伪行业近6000亿结构性市场空缺,致力于为B端客户提供最高品质光学防伪验真整体方案,有效解决了当下防伪行业技术老旧、验真困难等行业痛点。

2020年之前,兰州大学还没有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得过金奖,如何结合科研转化、在创新创业领域突破金奖,成了学校师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在张加驰的指导下,周锦宇逐步树立了带领团队进行科研转化、为学校突破金奖的决心。

2019年,周锦宇作为观摩人员跟随兰州大学参赛团队去浙江大学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们到校徽墙准备合影的时候,发现墙上的100多个校徽里面没有兰大的,当时确实比较伤心。”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周锦宇为校夺金的信念。终于,2020年周锦宇整合创业成果,以负责人身份创建了《真稀——全球首个稀土基多模动态光学防伪验真整体方案提供商》项目,斩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020CITC创业大赛全国二十强等多项国家级赛事荣誉,另有西北四省区就业创业大赛冠军等十多项省部级金奖以上荣誉。

兰州大学

能够代表学校参赛并突破“挑战杯”金奖,周锦宇说自己感受非常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在参加比赛前的一周时间内,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比赛结束后还是睡不着,跑到亚布力滑雪场体验了一把‘速度与激情’”,周锦宇笑着谈道。

满满的荣誉背后,是三次团队大换血的淘洗。从2017年底写出第一本商业计划书的三个人,到2018年9月注册第一家公司的七个股东,再到2020年拿到全国金奖的大团队,只有周锦宇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遇到困难了,我不可能说我不干,就算真的山穷水尽,我也要做出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紧跟时代,攻坚克难!”

科研之外,周锦宇喜欢尝试游泳、羽毛球、滑雪、越野等运动,经常进行高挑战性的项目;爱好旅游的他,曾驾车翻越海拔四千米的雪山林海,深入青海内蒙的草原沙漠,在国内二十余省留下行走的足迹;在“二胡之乡”无锡的滋养下,周锦宇练就了二胡的艺术特长,小学阶段就已考取二胡业余十级;充满磁性的嗓音让他常常以主持人身份在舞台亮相,曾在本科阶段担任学院主持人队的负责人……

这些,都是周锦宇的“隐藏技能”。

不似大家眼中典型的“理工男”,周锦宇不仅充满艺术细胞,胸怀祖国名山大川,而且对中国近代史尤为感兴趣。在周锦宇眼中,霍去病西征的慷慨激昂、大唐盛世的繁华强盛,都不如近代史的悲剧感能给人以奋进的力量。“福建船政学堂”这几个字,在周锦宇心中分量颇重,一批在束发之年便为民族理想上下求索的人才深深触动了周锦宇的内心。“虽然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还是可以让人从中汲取到力量。”那批在民族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青年,虽殉难于甲午海战之中,但他们的报国壮志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周锦宇的影响很大。

周锦宇忙于学业、科研之余,还担任材料与能源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始终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影响周围的人。在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升旗仪式上,周锦宇作为本科生代表阐述了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在甘肃省团省委举办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分享会上,周锦宇作为青年代表讲述了对青年创新创业的理解。2021年7月,周锦宇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兰州大学

在创业之初,他便提出了“紧跟时代,攻坚克难”的团队口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科研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嘱托,努力在科研中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我国虽然是稀土大国,但在稀土功能材料与深加工方面仍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常常受到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等威胁。”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周锦宇从国家技术的实际需要出发,立志去开发更优质的稀土功能材料,以满足国家尖端需求与应用。

“一个新材料的出现,或许在当下看来作用并不大,但是它可能会在解决瓶颈问题上起作用,甚至可能催生出一个新的领域,产生革命性的行业变革。”周锦宇相信,自己的点滴贡献,都将汇入国家材料事业发展的长河中,这也是他坚持科研的最大动力。

在聚光灯下,周锦宇是同学眼中的“大神”,是央视荧幕下的“最美大学生”,走出鲜花与掌声,周锦宇依旧是那个在黑漆漆的实验楼挑灯夜战的青年。目前,基于前期的创新突破,周锦宇进一步开发出了多种高效的力致发光复合材料,在材料种类丰富性和力致发光亮度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谈到对未来的展望,周锦宇的想法既远大又纯粹:“希望机械发光技术能在传感、能源、可穿戴柔性设备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解决瓶颈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和千千万万坚守一隅、矢志报国的科研工作者一样,周锦宇秉持初心,在混沌中寻找光明,为进一步提升现有材料体系的发光性能不懈奋斗。

兰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周锦宇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创新创业工作始终围绕时代需求,服务国计民生,用智慧和技术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彰显时代新人的青春担当。

//预 告//

12月7日晚19:33,CCTV10央视科教频道首播《闪亮的名字--最美大学生》,敬请收看!

更多信息

【新华社】不负韶华 强国有我——记2021年“最美大学生”

I

兰州大学

LZU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陈雨欣 彭倩

图片| 岳瀚逊 蒋佩文 车甲驰

视频|张钰 张晨曦 贺文卿 翟明明

编辑 | 吴欣玥

责任编辑 | 海骁航

主编 | 肖坤

点击赞和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兰州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兰州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兰州大学-刚刚,兰大学子入选“最美大学生”,全国共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