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筚路蓝缕,初心不改
百廿薪火相传,立德树人
春华秋实,滋兰树蕙
120年的办学历程中
西北师大扎根西部
在见证、参与和推动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
历史进程中
搭建了西北教师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四梁八柱”,成为
西北高等教育的“拓荒者”
教师教育研究的“先行者”
卓越教师培养的“引领者”
新时代“新师范”教育的“倡导者”
构建了研究 实践 提高一体化推进的
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体系,教学成果斐然
为西北教育改革提供了师大方案
创新·助力
创新教师发展协同机制
助力西部乡村教育振兴
围绕“三区三州”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协同教师发展机制,破解乡村学校音体美舞及全科教师培养的短板,精准帮扶临夏、甘南两州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联想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大讯飞等国内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协同发展,创建“互联网+”教育服务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解决“三区三州”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问题,构建全面、系统、完整的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培训服务体系;解决乡村边远薄弱学校全科教师培养培训问题,创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解决区域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解决教师外出培训出现的缺额和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构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千人援教”支教体系,规模补充,置换教师参加高质量培训;解决美育体育教师专业化不足的特殊问题,实施“互联网+”美育体育提升项目,实施“互联网+”教研,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解决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问题,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四位一体”教育发展共同体,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铸牢·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教学育人链路新模式
充分发挥接壤西部大部分民族地区,具有建立民族协作关系和辐射作用的优越地理位置,坚持“师范性、区域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已经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服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解决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了我国第一位藏族教育学博士和第一位裕固族女博士等一批优秀高层次民族人才。形成了以“课程建设、科研创新、教育实践、服务社会”知行合一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链路。“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实验区”“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实验区”“新疆阿克苏教育创新试验区”的省内省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育人区域空间链路,不断实践和提升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践行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时代新使命。
探索·模式
以“五个一”能力为导向的中文一流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学校中文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是学校和甘肃省重点支持和持续建设的优势专业。在探索和实践中,构建了以“五个一”能力为导向的中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础教育卓越语文师资。
“五个一”能力包括“一副好仪表、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以此为导向的中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一核,即作为师范生“五‘一’并举”能力根基的教师专业素养,聚焦素养涵育的产出导向;两融,即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强调教学的学术性和学术的育人性,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互动发展,形成教学科研相互融合的“五‘一’并举”全人教育支撑体系;三全,即全员育人的共振性、全程育人的贯通性、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性,打造立体式的育人实施路径;四重理念,即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重实践,确立基于新文科理念的价值引领。
教学·改革
新文科视野下历史学专业课程
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入挖掘历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内涵和元素,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在大学生价值引领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在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修订中,特别突出“新文科”视野下的历史学人才新标准,培养有正确历史观和扎实历史学专业水平的新型人才,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正确历史观养成同步发展。在特色专业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中,将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红色文化资源、国家认同等内容引入,挖掘具体历史知识背后的有助于正确历史观培养的元素。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参与式研讨等多方式,坚持历史教学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性历史文化节、历史剧创作、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调查、口述史调查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本课题,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理念·育人
基于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的
新师范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学校始终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据不同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变革,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探索、持续创新:2011-2015年实施了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2018年首先提出了“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着力推动新师范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师专业能力训练,创新教育实习实践,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2019年为扭转人才培养评价中五育失衡的问题,进一步构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本成果紧紧抓住新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要义,创新工作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五育并举的教师素质养成教育。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新时代高素质师范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构建·路径
基于“大思政”格局构建的
高校时代新人培育路径探索
学校通过实施“五位一体”思政课教改方案,推进“课程思政”攻坚计划,优化“一专两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大思政”格局综合改革;同时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发展,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讲堂,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思想引领,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计划;通过全员参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全方位推动-构筑“十大育人体系”,全过程衔接-推进“百千万践履计划”,全要素协同-重视精神引领品德养成,完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借助“五个一”标准化党建工程,开展“四个三”党建创新活动,实施铸根塑魂党建引领计划。形成了以学校党委为坚强领导,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校师生协同发力,各育人环节紧密衔接的综合育人体系、联动育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师生的存在感、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切实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科学性、协同性、实效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着眼“四为服务”聚焦“向西向下”
紧紧围绕基础教育、农村教育
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将自己的担当
与西北大地融为一体
从中心城市到偏远农村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全专业、全层次、全领域
肩负起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
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来源 | 教务处
视频 | 李杰 王骏 兰冬冬
整合 | 李培杰
排版 | 郭毓 杨帆
编辑 | 子涵 杨雅蓉
审核 | 雷鸣 张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