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 院长寄语
探寰宇之奥境,析天地之妙理!欢迎报考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我院地理科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范类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2022年计划招生240人。学院秉承“以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长期致力于地理与环境科学教育、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及卓越人才培养。一流的师资、先进的设备、宜学的环境,为你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资源!
这是一片憧憬与渴望齐飞的蓝天,一方沟通与交流共育的沃土,更是一座指引你求知与成长的“罗星塔”!2022,金秋之约,金城相见!
2 学院简介
1
【办学历程】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科,其后发展成为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时期随学校西迁至陕西城固,后再次西迁至兰州,成为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2000年10月,依托原地理系和西北资源环境研究所成立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历史积淀】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发展史上群贤辈出,先后有著名地理教育家邹豹君、万方祥、傅角今、庐村禾、荣书之、焦北辰、魏文泽、刘仲瑜、董文朗、李宗芳、王琪生、郑宝喜、孙永清、黄大燊、陈仲全、董宏儒、詹启仁、向传璧等专家学者执教于此。各位地理教育先贤,为地理专业的办学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形成了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树立了良好的教书育人学风,培养了大批地理专业人才,为中国现代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3
【机构设置】
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城市与资源学、地理信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拥有“甘肃省绿洲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湿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个省级平台,有“西北城乡发展与协同治理研究院”、“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德生物矿化与环境研究中心”、“西北地质地貌科普研学中心”等八个研究机构,具有土地利用规划甲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资质。
学院是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亦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以及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环境科学学会、遥感学会、气象学会、土地学会、土壤肥料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
4
【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甘肃省重点学科及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学科“寒旱区地理生态与资源学科群。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理学为B-等级,进入全国30-40%。在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7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24位、师范类院校第4位。
学院目前在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招生。
5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水平较高、整体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职工98人,其中以程国栋院士、冯起院士领衔的专任教师78人,教授25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3.3%。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双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甘肃省“333”“555”科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
6
【人才培养】
学院强化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促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地理科学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入选2022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甘肃省特色专业,2022年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已获批省级一流课程6门,其中《摄影测量学》和《土壤地理学》为线上一流课程、《自然地理学》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地球概论》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为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自办学以来,在一辈辈园丁的辛勤努力下,已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数千余地理学和环境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为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北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7
【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实验用房65间,总面积3867m2,设有自然地理、遥感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湿地工程中心等四类实验室,下设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态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土壤地理学实验室、植物地理学实验室、遥感图像处理实验室、地图分析应用实验室、城市总体规划实验室、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水环境保护实验室、生态恢复实验室、生物多样性研究室、生态农业研究室、规划设计中心等。
近年来,实验室通过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和省级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先后投入实验设备建设费20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环境演变现代过程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和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条件和环境均得到显著改善,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高水平的仪器装备。目前学院拥有各种硬件设备 1860 台(套),设备价值4400余万元,单价10万元以上的仪器73台(套)。
8
【科学研究】
近五年,学院教师先后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Water Resources Research》《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Science Bulletin》《Geoderma》《Catena》《Journal of Hydrology》《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Land Use Policy》《地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被SCI/SSCI收录的论文240余篇;主(参)编国家部委和地方组织的各类教材、专著18册(部);承担各类项目3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中德合作与交流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70余项,获批经费6000多万元;获厅局级以上奖励35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6项,申请获得各类专利43项。
学院教师长期致力于地理与环境科学教育以及寒旱区资源与环境演变过程、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环境遥感与GIS开发、生态经济与恢复生态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9
【办学定位】
经过百年风雨春秋和几辈人的精心耕耘,学院以开放包容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发展的精神,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树立“抓好教学,提升科研;稳定规模,内涵发展;注重创新,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基地平台建设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优良、科学研究水平较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强, 引领西北地理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全国知名学院”。
3 本科专业简介
1
地理科学
开设时间:建校伊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深厚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具有地理科学专业领域坚实业务基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地理教师和地理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
核心课程:地理学引论、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教育学概论、发展与学习心理学、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学制:4年
学位:理学学士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开设时间:2000年
培养目标:从事科学研究、规划、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地理学引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计量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规划设计技术、城市设计、建筑初步及手绘、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开发与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基础、地图学等。
学制:4年
学位:理学学士
3
地理信息科学
开设时间:2000年
培养目标: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应用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概论、遥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普通测量学、测量学实验、摄影测量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GIS空间分析、GIS设计与开发。
学制:4年
学位:理学学士
4
环境工程—卓越班
开设时间:2000年
培养目标: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的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创新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学基础实验Ⅰ、有机化学、化学基础实验Ⅱ、物理化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仪器分析实验、普通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导引课、工程制图、工程制图实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评实践等。
学制:4年
学位:工学学士
4 学院学位点建设
学院现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等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资源与环境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5-2020年,学院累计招录研究生128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1人,硕士研究生1190人;累计授予学位人数791人,其中42人获得博士学位,749人获得硕士学位。
5 学院教学特色与成果
1
【实践教学】
2
【竞赛获奖】
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部分)
竞赛校内获奖
6 学院合作交流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英国朴次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组织(Australian Nuclear Scienc and Technology Organisation)、西班牙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希腊佩特雷大学(University of Patras)等高水平机构合作,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增加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学院学术交流活跃,近五年分别主办和承办了“中国经济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全国计量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第一届甘肃湿地保护论坛”、 “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学术研讨会”、“黄河上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第27届全国高校地质地貌教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临夏地质公园野外科考”等各类学术会议10余场,邀请秦大河院士、傅伯杰院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120多场次;参加“2019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年会”、“第十三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地理学大会”、“中国生态学大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300多人次。
7 知名校友
董锁成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国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核心),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科院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区域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兼世界资源研究分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居研究网络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资源经济、区域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国家科技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项、国家社科重大基金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及部委及地方项目100余项。提出了生态城市、循环经济和大旅游模式,在50多个省、市应用成效显著。发表360多篇论(著),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科院杰出成就奖、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奖励。在中蒙俄经济走廊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国际科学考察及绿色发展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资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研究进展。撰写咨询报告40余份被两办采用或被国家领导人批示。
柴彦威198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日本广岛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及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人员。主要研究城市地理学、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生活圈规划和智慧城市治理,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方创琳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骨干人才),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任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会员,RSA China Division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及城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兼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校计划工程特聘首都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新疆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小组成员,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小组成员,国家城市国策委员会城市群与城市发展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规划专家,国家住建部村镇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空间布局规划专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聘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准则》与《新城市议程》咨询评估专家,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区规划首席专家,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管理委员会首席专家,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评审专家,中国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估报告首席专家,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首批专家、《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常务副主编,《中国城市地理丛书》副主编、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战略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聘专家,北京市、南京市、郑州市、重庆市、保定市等数个城市专家顾问。
戴尔阜 199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所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站长、高原生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等40余项。发表文章236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期刊文章50余篇。参与撰(编)写论著11部,软件著作权5项。提交咨询报告6份,其中,党和国家、省领导人批示咨询报告3项。曾获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励。
叶超 2003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地理学史》主编,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SCI)副主编。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Land》《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热带地理》等刊物编委。从事城镇化与城乡治理、文化地理、可持续科学和地理思想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在《Science Bulletin》《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ural Studies》《Land Use Policy》《地理学报》《读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百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6篇,20多份咨询报告被中央和省部级部门批示和采纳。论著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工程,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等奖励。
李宗省200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环境科学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特聘教授、博导;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水文青年分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收录)》编委、《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CI收录)》青年编委、《地球科学(EI收录)》青年编委、《冰川冻土》编委、《中国沙漠》青年编委等。荣获甘肃省青年科技奖、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学科交叉与创新奖“、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
地环学院本科招生联系电话:0931-7971565
西北师大本科招生
招生就业处联系电话:0931-7971922
本科招生网:https://zsb.nwnu.edu.cn/
图文来源: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编辑:王敏敏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