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核评估知识篇
1.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中,对开展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2.新时期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有哪些新精神?
一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二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三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
四是“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
五是“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六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3.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是什么?
新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新标准:强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五个度”,即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新方法:是运用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实现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周期性评估与质量常态检测结合、学校自评报告与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有机结合。
新技术:运用以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察走访、问卷审阅、问题诊断、交流反馈为代表的现代评价技术,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公正评价。
新文化:强调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让自我保障、自我评估、自我监测、以评促强、追求卓越升华为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的文化自觉,并凝练成质量意识清、质量目标明、质量管理严、质量责任强的大学质量文化。
4.什么是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概括地讲,它是依据参评学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与以往的评估不同的是,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
5.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简称为“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
6.审核评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是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二是目标性原则。强调目标导向,重点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培养过程中各环节如何改进、实施,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是多样性原则。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思想。
四是发展性原则。强调过程改进和内涵提升,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
五是实证性原则。强调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引导,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以上原则贯穿于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中,贯穿于专家组的评审过程中,也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自建过程中。
7.审核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审核评估涵盖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重点是对学校教学工作“五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四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五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以上这几个方面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输入输出过程。专家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审核,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质量做出全面的判断。
8.审核评估的理念是什么?
(1)“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的理念。国家开展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审核评估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是衡量评估工作实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办学的主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审核评估倡导评估专家与学校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献计献策,体现“为学校服务”的重要理念。
(2)“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评估只是外在的促进因素,目的是促进高校增强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是落脚点。因此审核评估应充分尊重高校办学的多样性与自主性,从实际出发进行评价。
在审核评估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是因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充分关注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估的真正受益者。
9. 审核评估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审核评估范围”是围绕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所设计的审核内容,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为审核项目,共有“6+1”项内容,分别是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在这六项之外,还另加了一个特色或自选项目。第二部分内容为审核要素,把六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4 个要素。第三部分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64 个审核要点上。(详见附表)
10.如何理解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之间的关系?
首先,项目、要素、要点三者之间是一个整体,这些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所应该涉及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其次,项目包含要素,要素包含要点,但是要素和要点不仅包含方案中涉及的这些内容,还可以增加。也即下一级(要素和要点)是上一级的必要内容,但不是充分内容。
第三,各个项目和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教学中心地位”这一要素,一定会在后续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中具体体现。因此,在学校自评自建和专家考察时,除了重点考虑本身项目、要素、要点外,还要考虑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
审核项目、要素、要点这种关系,决定了对审核评估范围进行考察应该从上而下进行,考察时可以结合每所学校具体情况,对要素或要点进行添加或调整。而水平和合格评估则是自下而上进行考察,也就是下级各项指标达标了,上一级指标自然达标,逐级推演最终得出评估结论。这也是为什么叫审核评估范围,而不叫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因。
11.如何评判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缺乏培养目标或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活动便缺少针对性,无的放矢,难以取得成效。从培养目标出发,经过若干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一个培养过程。结果与培养目标的重叠面大,说明结果与目标达成度高。重叠面小或不能重叠,则说明培养目标不切合实际,或者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到位,达成度就很低。
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更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要高度重视这些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12.如何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例如学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高等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3.如何理解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的、显性或隐性的、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教师和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师队伍,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教材,教学仪器设备等。
教师和教学资源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国家有基本的要求,例如,生师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这些指标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师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是教师质量的体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14.如何理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调节等若干部分组成。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依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质量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建立学校自身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校应该依据这些质量标准,开展教学工作。
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
学校要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对教学工作的常态监控作用,并结合自评工作,按年度形成并发布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应通过自我评估、督导检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收集相关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调节、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5.如何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尺度。学校应建立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用人部门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映,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法等进行调整及改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和评价者。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服务工作的质量,归根到底表现为学生的素质是否得以提高,学习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学生的评价、赞誉与满意度,是学校工作质量的内在标准。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满意度。
16. 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学校**等。
(1)学校自评。参评学校根据审核评估方案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
(2)专家进校考察。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深度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访谈用人部门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形成《审核评估报告》。
(3)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由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统一对结论进行审议,审议后发布结论。
(4)学校**。学校按要求开展**工作。
17.评估专家进校考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深度访谈。评估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时,应根据访谈对象采取不同的访谈方式,重点把握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中的交流工作及访谈后的辨别工作。
(2)听课看课。评估专家听课(看课)的方式和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在进行听课看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某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定位须服从课堂教学的目标;二是要注意从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考察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要求每位评估专家听课看课的总数不少于3门。
(3)校内外考察走访。校内外考察走访是指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教学基地、用人单位考察的一种技术。评估专家在考察中,一是明确考察的目的,做好策划;二是校内走访要重点了解其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率;三是校外考察要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4)文卷审阅。文卷审阅时必须把握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泛读为主。每位评估专家一般须调阅不少于2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和不少于3门课程的试卷和试卷分析报告。论文重点关注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是否规范到位。试卷重点关注命题。成绩评定是否科学合理,要关注试卷分析是否到位,是否有反馈改进机制。
(5)问题诊断。问题诊断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多种相关信息相互印证的兼听并收法;二是考察一个专业(院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贯穿法;三是对薄弱方面多渠道检验的弱项核实法;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法。
(6)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注意在沟通交流中不要涉及参评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参评学校内部事务。做好与同组评估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共享考察结果,增加考察信息量。
18. 什么是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国家建立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称简数据库)是按照教育部要求,为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按照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把高等学校与本科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形成系统化的、反映高等学校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集。
数据库数据项选取遵循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内在规律,涵盖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数据群组。
数据库从实现方式上,分解成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教育经费、教学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学科建设等九类数据。每类数据再分解为若干数据采集表,每个采集表包含若干数据采集项。
数据库是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学校建设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评估中心建立全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库体现了四方面服务:服务于学校自身对教学工作常态监控,服务于政府宏观监控高等教育质量,服务于社会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于专家开展评估工作。
19. 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审核评估中发挥什么作用?
数据库本身既是教学评估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审核评估中,全程为评估考察提供基础辅助作用。
进校前,学校通过填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全面系统梳理教学活动,完成数据信息积累,为撰写《自评报告》提供支撑材料。同时,学校的教学活动可在数据库中得到全方位、数字化的再现,学校不必再为接受评估准备大量的文字材料,有效减轻了学校迎评阶段的工作负担。专家则可以通过根据状态数据编制的《数据分析报告》,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确定考察重点、难点,使进校考察更有效率,做到有的放矢。
此外,数据库为专家提供了客观、系统的学校状态数据,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查询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获得对学校全面深入的了解,降低考察工作强度。同时,数据与实地考察相互映证,也为专家撰写评估报告提供了事实和数据依据,使专家的判断更加系统科学。
20. 参评学校应以怎样的心态做好审核评估工作?
学校在评估过程中应把握好两个心态,一是 “平常心、正常态”;二是 “学习心、开放态”。学校评估过程应树立正确的评估价值取向。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自我评估的过程,处理好评估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评估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使学校的评建工作能融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中,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要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专家评估考察,敞开胸怀,从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与评估专家平等交流,坦诚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现存问题,为专家提供各种所需信息。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工作,配合好专家的考察活动。认真贯彻评估纪律,努力营造评估工作的优良风尚。专家考察结束后,学校应以积极务实的心态做好**工作。
21. 学校怎样做好**工作?
**是审核评估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估专家组在完成进校考察工作后,学校要对专家反馈会上的信息及时整理、分析。正确、客观地理解专家的意见建议,为**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打好基础。在接到评估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报告后,学校要认真研读该报告,并以此作为**提高的主要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方案,部署落实**任务,做到认真研究、扎实改进、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束后,应对**工作的情况、取得的成效等进行总结,形成**工作报告,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时,准备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检查。
二、学校基本情况篇
22. 学校的历史沿革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23.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以人为本,助人成功。
24.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
立足西北,服务民族。
25.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勤学、敬业、团结、创新。
26.学校形成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以“黄土地”和“黄河”为表征,以“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内涵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
27.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准确把握新时期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开放兴校、依法治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
28.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将学校逐步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管理体制先进、师资队伍精良、办学条件完善的高水平民族大学,成为在国家和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地区知识分享与信息交流基地;民族和宗教研究和咨询基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承基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和服务基地。
29.学校的办学类型是什么?
综合性、教学型、民族院校。
30.学校的办学层次是什么?
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预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
31.学校的服务面向是什么?
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办学宗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32.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型是什么?
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专门人才。
33.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
《西北民族大学章程》确定的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和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的专门人才。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以应用型为主。
34.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是什么?
《西北民族大学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学院应当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科专业自身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学院为办学主体,科学论证并合理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5.学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有哪些?
(1)章程确立本科教学地位。明确规定了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和中心工作。学校始终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并以此带动其他工作。
(2)顶层设计(规划)明确本科教学任务。《西北民族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任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子规划均围绕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制定了合理可行的任务举措。
(3)制度规范本科教学过程。《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程》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要求。《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确定了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改革促进本科教学建设。《西北民族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改革任务,推进跨文化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学习援助工作机制,创新学生学习途径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5)管理保障本科教学实施。学校构建了由校长、主管副校长、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医学教学管理部和教学单位组成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委员会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咨询和审议机构,对本科教学工作和重大教学改革方案进行宏观指导;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在指导监督本科教学工作和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6.学校领导是怎么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
(1)研究部署本科教学。党委书记、校长是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学校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经常研究的重要议题,校领导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定期的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专项汇报、部署专项工作。每年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全体校领导参加,研讨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与举措,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常年坚持两周一次校领导参加的教学例会制度,及时解决教学运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调研指导本科教学。建立了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和本科教学班级制度。每位校领导明确对口联系的教学单位,定期到相关单位调研,充分了解一线教学和改革情况,指导重点工作;每位校领导联系一个班级,做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联系人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重大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毕业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形势与政策课程集体备课活动等均有校领导参加,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3)检查督促本科教学。校领导定期不定期检查教学工作。学期初,校领导带领职能部门对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准备和保障工作进行重点检查;期中,开展期中教学专项检查,校领导根据联系点分工,检查教学运行工作;期末,校领导巡查考场秩序,检查考风考纪,督查期末考核,总结学期教学工作。校领导坚持听课制度,深入课堂教学一线,检查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和质量保障情况,发现问题,督促改进。
37.教师队伍的数量与师生比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1922人,其中:专任教师1251人,外聘教师316人,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449人,折算教师总数为1443人。
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26293人,本科学生24335人,折合在校生人数27473人,师生比为1:19.04。
38.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情况
职称结构情况:
目前正高级职称人员277人,占比22.14%;副高级职称511人,占比40.85%;中级职称403人,占比32.21%;初级及未评职称人员60人,占比4.8%。
学位结构情况:
博士250人,占比24.62%;硕士714,占比58.27%;学士220,占比15.43%
年龄结构情况:
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岁,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32.61%,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2.66%。
学缘结构情况:
本校的比例为18.63%,外校的比例达81.37%。
民族结构情况:
专任教师中有15个少数民族的教师40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45%。
39.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情况
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的专家26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8人,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9人,优秀专家5人,“四个一批”人才5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555”创新工程人才人选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0人,青年教师成才奖58人。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1个。
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36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863”、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和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各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7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6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38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3项,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4项,中国舞蹈“荷花奖”2项,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甘肃省科学技术奖12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9项,敦煌文艺奖15项。
40.教师教学能力情况
学校开展教学培训、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调控、教学评价以及运用教学媒介等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5人,校级教学名师2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甘肃省教学团队6个,校级教学团队43个。1人荣获甘肃省思政理论课教学能手,5人讲授的课程获评甘肃省思政类精彩一课,2人在甘肃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7人在民族院校教学观摩比赛获奖。学校连续举办了14届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共有57人获一等奖,117人获二等奖,185人获三等奖。
41.学校构建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保障体系?
《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等四个方面为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明确了90个质量指标要求。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和成绩评价规范,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51.学校专业建设标准是什么?
学校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以国家专业标准和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要求为基准,确定和制定各专业建设标准。工程类专业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设;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专业分别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和《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建设;列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建设;其他专业按照《西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理学、农学、人文社科专业领域)认证通用标准》建设。
52.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什么?
学校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学生考核与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各教学单位依据专业标准和《西北民族大学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依据各专业毕业要求确定课程教学达成要求、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西北民族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对考试方式与方法、成绩评定与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了成绩评价体系与考试管理规定。
53.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是什么?
《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程》对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进度表编制、教学内容安排、教材选用、备课、教案准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辅导答疑、作业与考核等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西北民族大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确定了能够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型,供学生、同行和管理人员等使用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西北民族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确定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西北民族大学课堂教学行为规范》确定了10条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和10条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54.学校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标准是什么?
《西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从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质量检查与评价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西北民族大学临床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和《西北民族大学临床教学规范》从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实习教学大纲、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课程实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实习实训规范;《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对选题、开题、文献查阅、答辩等每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形成了适用于各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规范。
55.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中的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包括哪些?
包括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责、权限和沟通,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7个项目;教学资源保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经费管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等5个项目;教学过程包括培养方案制订、招生工作、培养人才全过程和教学文件档案管理等4个项目;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专题分析、教学质量的改进等3个项目。
56.学校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有哪些?
(1)日常监控:教学日志、教学督导工作、管理人员听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事故查处、学生学业预警。
(2)专项检查:职能部门、学院、用人单位、教育专家、管理专家、学生家长等。
(3)定期监控:包括学校和上级部门定期组织的管理评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考核、集中教学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自我评估工作、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年度报告。
(4)公众监督:教师、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公众监督、在校学生学情与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附表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1.定位与 目标 | 1.1办学定位 | (1)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1.2培养目标 |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 |
2.师资 队伍 | 2.1数量与结构 |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
2.2教育教学水平 |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 |
2.3教师教学投入 |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 |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
3.教学 资源 | 3.1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3.2教学设施 |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 |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 |
3.4课程资源 |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 |
3.5社会资源 |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 |
4.培养 过程 | 4.1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保障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
4.2课堂教学 |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 |
4.3实践教学 |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 |
4.4第二课堂 |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 |
5.学生 发展 |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
5.4就业与发展 |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
6.质量 保障 |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6.2质量监控 |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 |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
6.4质量改进 |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
自选 特色 项目 | 学校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
编辑:石小平 审核:高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