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坐落于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甘肃省天水市。学校始建于1959年,2000年升本并获本科专业招生资格,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单位、首批“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现占地面积670亩,校舍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104万册,数据库32种,教学仪器设备值1.59亿元,固定资产总值6.32亿元。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3个教辅单位,64个教学系(部),5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云计算方向)、通信工程专业为学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办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7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4907人、硕士研究生249人、继续教育类学生1141人、留学生1人、预科生93人。有教职工903人,其中专业教师750人,教师中教授93人、副教授270人,获博士、硕士学位的500余人,有硕士生导师69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甘肃省领军人才3名,甘肃省高校“飞天学者”特聘教授3名,甘肃省师德标兵2名,甘肃省园丁奖20名,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创新人才4名,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有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学科领域招生方向);有专门史、文艺学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微生物学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21门,有10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平台)(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280余个。
学校先后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6项,省(部)级项目197项;先后有47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91项;出版专著、教材559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8000余篇,其中,在SCI、EI源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CSSCI源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及台湾地区的多所高校签署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协议。近年来,已选派30余名优秀学生赴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阿塞拜疆等东欧国家公费留学。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多个国家的4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多次受到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甘肃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省总工会的表彰奖励。升本以来,学校培养了近3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近年来,学校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形势,通过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发展需求的研究分析,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为主线,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责任编辑:冯小强 邓 楠 技术编辑:韩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