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INTRODUCTION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陇东学院最早成立的6个专业院系之一。现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500余名。专兼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19人,助教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2.1%。博士6人,硕士19人,高学历师资占65.8%。现任教师中获“曾宪梓”奖1人,甘肃省“优秀园丁奖”1人,省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3人,省师德标兵1人,学院学科带头人6人。有11名教师被评为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20多名教师被评为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思想工作者,1人被评为庆阳市先进工作者。
生命科学实验室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包括43个实验室和准备室。各类设备仪器1200多台件,资产总值1236万元,200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合格实验室,2014年基础生物学实验室被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农科技园占地5800平方米,内设动物饲养笼舍、半自动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水生动物饲养池、露地试验区、食用菌及花卉栽培实验室等设施。栽培各类花卉及露地植物300多种,饲养各类实验动物10多种,成为重要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动植物标本馆收集保存动物标本1400多种、2万余份;植物标本1000多种、10000余份。动物标本馆已参加了科技部全国动物标本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全部上网展示,资源共享。植物标本馆已被列入《中国植物标本馆目录》和《世界植物标本馆目录》,成为陇东地区动植物资源研究的宝贵的资料库和庆阳市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
机构设置
HOUGHT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专职教师27人,兼职教师3人。教辅人员7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专职教师分别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大、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师大、兰州医学院、甘肃农大、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大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10所高等院校。专、兼职教师中有教授5人,占教师人数18.5%;副教授8人,占教师人数的29.6%;讲师12人,占教师人数的44.4%;助教1人。特聘教授1人。教辅人员中有高级实验师3人,实验师3人,高级工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4人,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现任教师中获“曾宪梓”奖1名,省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学院学科带头人6人,11名教师被评为陇东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10多名教师被评为学院教师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思想工作者。
专业设置
TARGET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开设两个本科专业,分别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为四年制本科应用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接受严格科学思维、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科研、生物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遗传学、发酵与酶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化学、饮料工艺学、食品营养学、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花卉及园林植物栽培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发育生物学、食品卫生与检验、生物多样性及保护、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药事法规、药理学、化工原理、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制药工艺学、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个学生应修满177学分,共完成2502学时的课程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为四年制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数理化基础、人文社科素质、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接受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普通话、生物化学、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育心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教育学基础、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神经生物学、植物组织培养、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食用菌栽培技术、资源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专业英语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个学生应修满176.5学分,共完成2499学时的课程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学生考研
THINKING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考研工作屡创辉煌,连续五年名列全校第一(07年至11年)。
07—12年905名毕业生中有494人参加研究生考试。
2007年首届本科毕业生121名中有42名学生报考了研究生,报考率34.7%,上线学生16名,上线率38.1%,录取学生14名(211院校录取学生2名),录取率33.3%;
2008年108名本科毕业生中有57名报考研究生,报考率达53℅,上线19名,上线率33.3℅,录取19名(211院校录取学生6名),录取率33.3℅;
2009年12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77名报考研究生,报考率达62.3℅,上线58名,上线率75.3%,录取42名,录取率达到71.12%(“211”院校分数线的学生31名);
2010年149名本科毕业生中有98名报考研究生,报考率65.6%,上线78名,上线率79.6%,录取57名,录取率达到74.1%(达到“211”院校分数线的学生56名,占报考学生的41.6%)。
2011年我院学生考研再获佳绩,215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13名报考研究生,报考率52.6%,上线60名,上线率53.1%,录取45名,录取率达到75%(“211”“985”院校录取学生27名,重点院校录取率达60.0%)。
重点院校报考率、上线率、录取率明显提高。
2012年我院189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07名报考研究生,报考率为56.7%,较去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上线80人,其中达到A区分数线72人,上线率为74.7%,较去年提高21.6个百分点,录取58名,录取率达到72.5%。
教学成果
生物科学专业是陇东学院最早设立的6个教师教育专业之一。成立30多年来,本专业始终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特色。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为适应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于:①生物科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等特点;②本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和教学设施不够系统完善,相互之间关联度较低;③没有形成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就业面向相适应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④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经认真研究论证,进行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4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了校内外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一体两翼六模块”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野外实习、生物多样性见习、毕业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生产实习、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并以“改革—试验—总结—提高”的运作方式进行推广应用,具有独创性及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成果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毕业生平均考研率达25%以上,连续六年名列全校第一。就业率、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高,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建成了具有陇东地方特色的动植物标本馆和中草药标本馆,功能多样的生农科技园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正宁中湾林场、宁县罗山府林场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12家企业和地方单位建立了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关系;制订了新的“基础平台+方向分流”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生物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被批准为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011年动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3年正宁中湾林场野外实习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成果
在35年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发扬“传、帮、带”的团队作风,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建院以来,承担完成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67项,获奖项目8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300多篇。参编出版教材5部(册);主编、参编出版专著3部。 形成了陇东地区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应用;陇东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和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和明显的区域研究优势,初步形成了陇东资源生物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平台,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 2010年5月成立了“甘肃省高校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以陇东地区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应用及陇东地区生态修复为主要研究内容,把实验室建成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及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共4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其他国家项目3项,省市项目32项,项目总经费534.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总经费347.3万元,占总数的65%。2011-201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占全校总数的55.6%。 |
就业形势
日前,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01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通过分析近两年普通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率,专家认为,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会呈现以下趋势:一、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继续走高。
近两年,就业市场上最火爆的专业当属与IT业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不少高校该类专业供需比达1∶1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毕业生选择余地非常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都是计算机类专业,达到接收总数的5%以上。
二、金融、财经、政法类专业投资回报率较高,但风险犹在。
金融、财经、政法类职业的从业者多是“白领”或“金领”,工作条件好、收入待遇高,受人尊重和羡慕。但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学、财政学、政治学、法学等专业初次就业率不足80%,而且不少人并没有从事该专业。这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因为高回报必有高风险。
三、生命科学类专业可能异军突起,创造新的亮点。
21世纪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因此,可以断言,生命科学类专业有可能是继信息类专业后最热门的专业。
四、文史哲类毕业生面临挑战。
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专业是近年来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从200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看,哲学、历史学、人口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0%左右,宗教学在65%左右,社会学在70%左右,民族学在40%左右。
此外,专家预计,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专业社会需求将大大增加。机械类、材料类、化工类、仪表类、纺织类等工科专业需求平稳,不会出现需求滑坡现象。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编辑:李彦桃
审核:景若恒
总审:王 飞
投稿邮箱:ldxygf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