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
以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陇东学院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集中培训班上的报告
(根据记录整理)
许尔忠
(2018年1月16日)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大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新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目标,对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十九大精神作为引领,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开创我校发展新局面,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工作任务。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的新判断新要求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铺展新的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新的历史篇章。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来看,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继往开来,开始了新的起承转合:第一,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二,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第三,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第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新方位。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坐标
十九大报告面向新时代,对整个教育战线提出了新要求:建设教育强国,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报告从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中心这四个战略维度把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使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教育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坐标。
第一,从国家发展坐标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国家各项事业中,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先行先导。这是十九大赋予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
第二,从国际竞争坐标看,我国教育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我们面临的竞争是国际竞争,教育强国是国际比较中的强国。这就要求我们融入国际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增强竞争力。
第三,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用教育现代化支撑实现国家现代化。
第四,从人民中心坐标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践行大学独特的使命、价值观、行动准则和思想传承,立德树人,使大学成为教师擘画美好前程、学生度过美好年华的地方。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十九大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紧跟国家实力增长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充分发挥在服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世界和平的进程中的价值,坚决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各个高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一,打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攻坚战。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求,抓好抓实标准、专业、课堂、教师这四个提升培养能力的关键要素。以国家质量标准引领,规范、指导学校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优势,凸显专业特色。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努力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加强教研室建设,努力造就潜心教书育人的“四有”教师队伍。
第二,打赢提升办学整体实力攻坚战。借助国家大力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以及统筹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三大工程,抢抓机遇,精准发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既输血又造血,努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全方位提升学校整体实力。
第三,打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攻坚战。借力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以及在文、理、工、农、医、教各专业领域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等模式的政策机遇,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更多的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引领带动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第四,打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突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深化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形成各个环节链条式整体改革效应。借力国家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扩大覆盖面、推向新高度。借力国家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变轨超车”计划,着力发展灵活多样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以教育信息化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立学生中心、能力导向、持续改进的应用型教育理念和文化,围绕学生多元需求和能力提升,创新教育形态,重塑教学流程,完善教学环节,激发教学内生动力,努力切近学生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进一步理清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目标
按照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我校属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走应用型办学的路子。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应用型办学的路子上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十九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要求,固化这些基本经验,进一步廓清应用型办学的基本路向,找对方向,奋发进取,开拓新局面。
(一)“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基本上廓清了:
办应用型大学有五个基本的导向:办应用型专业、建应用型平台、培应用型教师、设应用型课程、育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办学有八个基本的特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使命和价值追求,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体系,以“职业元素”为中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过程,以实践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以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特征的科学研究,以能力主导的多元化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
把应用型办学的基本导向和基本特征综合起来,集中在办学实践上,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本科标准+职业能力”,本科标准就是坚持本科教学质量,核心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职业能力就是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按照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充分渗透到“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应该围绕渗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本科标准+职业能力”来布局。按照这样的理念谋划落实我们的教学工作,才叫有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才叫应用型理念渗透到了我们具体的办学过程中。
(二)“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办学的核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资源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配置,教学计划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所以,国家和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都很重视。
对我校而言,从应用型办学定位出发,应把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文情怀的核心就是深厚的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对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系统专业化的程度。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在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
这一培养目标是包含“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核心价值塑造、系统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统合起来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所以,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计划的设计等都要围绕这三方面来做,都要在学生身上发生这三方面的交集,这样才能培养出教养深厚、功底扎实、素质全面、本领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关于产教融合,2005年,就有类似提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完善顶层设计,强调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搭建“四位一体”架构,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
一般而言,“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共建平台共享资源模式。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实验实训室、实习实践基地等,共享科研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
第二类,融入企业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校企嵌合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培养处于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中,使人才培养过程全方位融入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技术技能、实验实训类课程,直接将课堂搬到企业,搬到生产车间,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成才,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
项目依托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实验课堂,并依据实验项目设定实验教学方案,使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同时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所,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
毕业论文的选题立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选题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另一部分选题来源实习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或技术革新,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论文。
三、深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走进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系统思考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一)改进教风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教师要精心从教、学生要精心学习,通过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
根据我们学校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就是先树正教风学风这个总气候,教风学风正,才有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和土壤,才能立德树人,否则,其他一切所作所为产生不了立德树人的效应,甚至产生反作用。所以,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拿出刚性措施,树正我们的教风学风。
教务处以教学纪律为抓手,加强教风建设,坚决杜绝教师上课迟到早退、缺课、随意调课、不进行课堂组织等不良行为。学生处要把教育服务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采取有效办法,加强学风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龙头,把教师上好课作为第一任务,切实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教学质量控制中心以督导评估为核心,加强督导检查,严肃查处各种教学事故责任。各学院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治理好本学院的教风学风。
(二)打造专业集群
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必须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必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国内外目前主要产业包括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现代农业,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战略新兴产业包含信息技术产业(2020年规划12万亿规模),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2020年规划12万亿规模),生物产业、生物经济(2020年规划8-10万亿规模),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2020年规划10万亿规模),数字创意产业(2020年规划8万亿规模)。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含四个重点领域: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三个方向;二是新兴服务业,包括数字生活、健康养老、数字教育、智慧交通等四个方向;三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包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服务、文化艺术展演服务、内容知识服务、影视媒体服务、文化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六大领域;四是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开发及其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检验检测认证、综合科技服务等八个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针对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明确指出: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要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目前我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尚不合理, 62个本科专业涉及11个学科门类、47个一级学科、20个学院(20个学科专业平台)。根据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以集中优势提升内涵打造特色为统领,在二级学院数量、专业数量上做减法,专业相近的学院要合并,纳入不到专业集群、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要减掉,着力打造教育、工程、农村经济、社会服务四大学科专业集群。统合资源,增加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
(三)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专业综合改革要坚持面向需求,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提升质量的基本原则。要贯穿三大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效果的评价。
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完整的说明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各方(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等)的需求决定学校的定位;学校定位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是一个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支撑的过程。
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评价;评价的唯一目的是改进。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践行“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紧扣“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培养目标,要对照专业质量标准,对接专业评估认证。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程融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趋势,有重点地进行MOOC教学改革与实践。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相关培训,遴选部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班,培养相关骨干教师。以信息工程学院已经实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引领,因地制宜推广“线上学习督查—串讲精讲点拨—答疑解惑—成果展示—分组讨论—评价反馈—学习任务布置”七步循环翻转课堂教学法,每个学院都要建立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示范课程。
3.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注重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组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教师全员培训。注重交流,搭建沟通平台,定期组织召开教学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举办各种教学竞赛活动。注重评价,强化质量导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实施中期学生反馈制度。注重合作,推动校企双向交流,组织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到一线开展实践活动;设立兼职教师岗,聘请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到学校任教。
4. 规范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要统筹考虑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注重效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统筹考虑产学研合作,注重效果。实践教学安排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要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各环节。
5. 加强质量监控
要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四)推进教改和教学质量工程
以成果培育和实际效用为导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项目立项上,以成果培育和实际效用为导向,以二级学院或相关部门为单位组织团队申报;在项目结项上,以培育出的成果和产生的实际效用为评判标准,以申请并通过答辩获得教学成果奖为结项的基本依据。
以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为核心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完善校内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为标准进行建设,为申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储备力量;以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每年评选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共享课程,倒逼各学院进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形成校内质量工程集群和品牌。
编辑/魏棋林
责编/王飞主办/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