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前,一批怀揣着教育梦想的人们来到了甘南草原,开启了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三十五年来,民院人扎根高原、艰苦创业,弘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不忘初心、潜心育人,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优秀学子。今天,他们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官微特设“聚焦民院人”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展示民院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阿旺嘉措,男,藏族,1970年6月生,甘肃省迭部县人。1994年至1997年就读于我校藏语系,2011年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校藏语系工作,2013年进入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工作,现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历史与文化,苯教历史和现状。先后在《中国藏学》、《宗教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余篇,专著2部、编著2部,参编2部,主要有《象雄时期的藏族文明》《甘南苯教的历史与文化》《苯教宗义》等。2014年,在第三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中他凭借《民间苯教祭祀者“莱坞”名称来源考释》一文摘得桂冠。此前,珠峰奖藏文学术论文类一等奖的席位一直空缺。2017年,他的藏文论文《敦煌文献中的“苯”和“苯波”释义》再获第四届珠峰奖二等奖。2019年,论文《安多南部流传的洽那什巴苯教仪轨主持者神主莱坞研究》获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已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族民间苯教经书‘莱坞四典 四部广经’”。2015年,《中国教育报》以“揭开民间苯教神秘面纱”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苯教作为藏族的原始宗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阿旺嘉措着眼于身边的文化,一步一个脚印,深入甘肃、四川等藏区开展田野调查,探索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逐步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研究民间苯教的专家。
出身世家,钟情苯教研究
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时,一部几乎涵盖藏族远古苯教文化的《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作为国家领导人随访礼品,被赠予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阿旺嘉措整理了其中的16册文献,涵盖了从他大学毕业到2013年该书出版前的整理研究所得。
“我们家里有很多苯教方面的书籍,这些资料对我之后的研究有很大的用途。”说起家里的藏书,阿旺嘉措如数家珍。阿旺嘉措的祖父与父亲都是苯教的祭司,因此他从小就从家人的讲述、老旧的纸张和厚厚的书本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研究苯教的价值。
而在阿旺嘉措身上,也具有汉藏文化融合的特征。从11岁起阿旺嘉措开始学习汉字,研究生阶段主攻藏汉翻译,他在这两种语言上的学习经历,也是对汉藏文化探索的过程。“我用藏文记录,可以方便藏族的同胞了解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用汉字表达,能准确、完整、真实地展示藏族的文化。”
阿旺嘉措在日常研究中还收集当地的谚语、传说、民歌,在这些口头传承中他也发现了许多反映苯教以及汉藏文化融合的关联之处。因此他认为苯教对于研究汉藏文化同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便激发了他对苯教研究的深厚兴趣。
躬身田野,抢救藏文化濒危资料
在研究的过程中,阿旺嘉措发现,田野调查的方式可以收集到大量关于民间苯教的文本资料,找到重要依据,最后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从而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苯教真实的一面。
“让我来与老乡们交流吧。”有时到比较偏远的民族地区调研,当地人的藏语口音比较特别,即使同行的调查人员中有藏族人,也有听不懂的,而这对于汉族的调查人员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阿旺嘉措便主动承担起与村民沟通、给同行人员翻译的工作。
有一台旧相机一直被阿旺嘉措细致保存着,因为这是科研路上为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员“老将”。刚开始收集资料时,阿旺嘉措使用的是复印的方法,他将苯教经文从山上拿到县城复印,然后再送回去,一个来回就得一周左右的时间。2007年,阿旺嘉措有了这台数码相机,从此开始用图片记录经书。阿旺嘉措说:“因为使用太频繁,相机后盖常常损坏,为了防止电池脱落,只能用绳子绑起来继续使用。”就这样,阿旺嘉措拍下了近500本原始苯教经书。这些资料成了阿旺嘉措主持编纂的中国藏学中心重大项目《中华大典藏文卷》苯教卷的主要资料来源。
围绕白龙江,攻克“莱坞”起源
苯教的发展经历了司巴苯教和雍仲苯教两个阶段,有所谓正统的雍仲苯教与民间苯教两种信仰。22年前,阿旺嘉措大学毕业,选择了民间苯教信仰类型和祭祀仪式进行研究,这源于他对还原和保护苯教的愿望。有人称司巴苯教为原始苯教,而原始苯教的活化石,是被称为“莱坞”的民间苯教祭祀者。经过研究发现,“莱坞”主要集中在甘肃、四川等地,这有利于我国学者对于苯教的研究,但实际上却是国外的学者走在了前面。他提到,“学界有人评论,国内对于苯教的研究,至少比国外的先进研究落后30年。”
阿旺嘉措对“莱坞”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藏彝走廊的北端,那里山峦叠嶂,谷大沟深,交通极为不利,基本都是靠步行前往调查的目的地。在多次深入白龙江上游的藏寨,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一手资料后,阿旺嘉措于2004年开始对民间苯教祭祀者“莱坞”名称来源进行研究,该研究基本成型于2005年。2008年该研究的论文部分发表时,引起不小的反响,其前期成果于2010年获得珠峰奖藏文学术论文类三等奖。他的科研成果也被国际藏学协会陆续翻译成英文。
文章部分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