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校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同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和全省第十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建有覆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41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涵盖了师范类主体专业,并逐步形成了面向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藏语言文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和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方向)为省级特色专业。现有16个教学校系、部,12个校级科研机构,其中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和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藏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民族教育学、高寒生物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实验室”为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1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3%;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1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教职工先后承担厅、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百余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译)著百余部,主参编教材百余部,承担国家级项目10多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3项,厅、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70余项。学校占地887亩,建筑面积32万平米,教学仪器近7800万元,各类图书11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52万册,固定资产4.3亿多元。
学校招生以甘肃为主,面向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内蒙、宁夏、陕西、山西、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4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20多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学生占70%。建校以来,已为民族地区输送各类人才两万余名,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极大地充实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成为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建校以来,学校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确定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提出了“跨越建设、转型发展、深化内涵、提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今后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