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 兢兢业业的语言工作者—马俊民

西北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70年70人| 兢兢业业的语言工作者—马俊民

西北民族大学

距西北民族大学70周年校庆还有34天

正文共: 2875字 1图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马俊民

原语文系1955届校友

人物名片

马俊民,男,回族,甘肃省临夏人,1950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后升入语文系维文班专攻维吾尔语文。1955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

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翻译协会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专家、专业技术工作者评委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由于当时西部地区这个专业的人才十分稀缺,1953年10月,他到新疆参加语言实习,后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1955年元月毕业后,他被正式分配到新疆省干部学校语文部任教员,这样一当老师就是几十年。1957年院校合并,他担任了新疆语文学院的翻译教研室主任。1959年任新疆师范学院维语系讲师。1962年任新疆大学中文系、中语系讲师、副教授,讲授现代维语、现代汉语、翻译理论等课程;1982年任新疆大学首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到新疆师范大学任教,1988年任师大中文系副主任,同年晋升为教授。

退休后的他也没有闲着,除了每天坚持语言文字研究外,还担任了学校的督学,每周到学校听年轻老师讲课,给他们提意见,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忠于教育事业和翻译事业,一直辛勤耕耘,默默收获,从贫瘠到繁荣,他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为它的兴旺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马俊民记得刚到新疆的时候,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科教文卫的发展,条件都是比较差的。学校破旧的小平房住着八九个年轻人,简易的木床,一张大桌子,几条长板凳。恶劣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影响到一群年轻人蓬勃的心。马俊民很快便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学习和工作中。

1955年夏天,他的首篇译文长篇《红山脚下》发表在《新疆日报》上,受到专家和读者等相关人士的一致好评,大大地激励了他。其后,他陆续翻译了大量的维吾尔族现代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以及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散文、 诗歌、寓言、传说、评论、论文等,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民间文学》《延河》《天山》《新疆文艺》《民族作家》《民族文学》《塔里木》《文学译丛》《新疆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共约100多万字。其中《克孜尔山下》是维吾尔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译成汉语后,分别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翻译的《维吾尔寓言选》共收入有代表性的当代寓言180则,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期他还翻译了鲁迅的杂文《伪自由书》(汉译维,合译),以上两部著作均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的翻译、出版、发行为加强民族交流、沟通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马俊民淡泊、宽容,对学问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翻译事业,特别是翻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从事双语教学40多年,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培养了首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硕士研究生,编纂和编译了多册词典、教材,填补了汉维语双语词典的空白,供高等院校汉语专业学生使用。

他担任副主编于1972年参加编译、历时4年完成的《汉维词典》,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主编的《维汉词典》,1982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上述两本词典填补了汉维双语词典的空白,为民族语文翻译事业以及双语教学作出了贡献,其中《汉维词典》于1985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至2002年,他参加编纂、审定《维汉大词典》,2006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0年由新疆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维汉词典》,2003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词典2006年又出了修订本;2004年编译《三大集成·新疆谚语卷》;2007年编译《维吾尔民间谚语》(合编),即将出版。

他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与翻译艺术》《维吾尔语精读》(合著),分别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北京民族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从事双语教学数十年,马俊民教过的本专科学生有千余人,硕士十余人。他教过的学生中,目前有2人被遴选为博导,教授、编审、译审等职称20余人。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88年他入选《中国文化名人词典》;1989年入选《回族当代文艺人物辞典》;1993年入选《中国回族大词典》;1988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专家;1993年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青年时代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培养对其日后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马俊民开始维语学习的地方,他的母校——西北民族学院,培养了他学习的热情和对专业的执著以及优秀的品质,留下了他日后对母校永远的留恋。说起母校,马俊民有着诉不尽的衷情。上世纪50年代在西北民族学院的学习为他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怀念母校,也十分感激自己的老师,他还记得和老师亲切相处的那些日子,不断地回忆着那些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老教师们的名字,感激他们的谆谆教诲,为他们的溘然长逝而扼腕叹息。在青年时代的语言学习中,老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态度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他,数十年的语言教学和翻译,更是让他受益匪浅。马俊民深受古河州文化的熏陶,他健谈、勤奋、谦和、儒雅,又不失热情、率真,多年的语言工作积淀让他谈吐优雅,措辞风趣、幽默,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学者气质。

母校50年代简陋的平房承载了他的青春和梦想,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碍他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曾经那片大操场是他早上学习语言的最佳场所。学生时代的他,勤奋好学,惜时如金,天刚蒙蒙亮,他已经借着朝霞的微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拥挤的宿舍,夜晚暗黄的灯光下,一群年轻人仍在兴致勃勃地学习、练习、讨论;熄灯后,他还要躲在被窝里“秉烛夜读”。当年,每位同学每周要在校园值班一天,维护校园安全,在昏暗的巡夜马灯下,马俊民勤学不辍,坚持背完了当时罕见的维语词典——维吾尔族著名学者、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先生编纂的维、汉、俄3种语言《维汉俄词典》中的15000多个维语词条,这本在当时价值1.5元的工具书在漫漫长夜里为他在维语学习的长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从西北民族学院到西北民族大学,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经沧桑,从曾经的一片荒凉到现在的郁郁葱葱,母校走过了几十年。时空更迭,从马俊民那一代第一批民大学子开始到现在校园中的莘莘学子,西北民族大学已经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各类人才,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大人,他们都怀着一颗对母校的赤子之心。

往期回顾

西北民族大学

70年70人| 内蒙古医疗战线的“首席专家”——王智勇

西北民族大学

70年70人| 坚守边疆的教育者—尕藏才旦

西北民族大学

70年70人|奉献真爱不辱使命的好医生——马娟文

西北民族大学

更多精彩,可登录西北民族大学官网

http://www.xbmu.edu.cn

关注微博、抖音、头条号、央视频@西北民族大学

投稿huluanyingjun@qq.com

来源:校友办

审核:冶生贵

编辑:蔡晓璇

责编:张 鹏

主编:马丽英

西北民族大学

让我知道你在看

西北民族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西北民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北民族大学-70年70人| 兢兢业业的语言工作者—马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