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戳开视频,给你们老师的视频点赞哦~
今年共有078万考生奔赴高考考场写下他们青春的答案,而高考作文便是他们表达自我态度的最好舞台。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精彩程度,依然没有让大家失望!“理想”、“目标”、“有为”、“自强”,它们不断被重复,每年又将被孩子们赋予新意义。“得失”、“终点起点”、“成熟的模样”、“事物的价值”,这些关于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题目的出现,也给了考生们一个将深度思考与写作能力良好结合的契机。
看了这么多吸睛的作文题目关键词后,思思就不再卖关子了。今年学而思培优高考研究中心的刘静老师和高海莉老师受邀参加人民网教育2021高考语文作文试卷评析,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老师,共同为大家直播评析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
此外,我们还集结了学而思培优高考研究中心的多位老师,为大家带来全国作文文字版评析!接下来看看这些新鲜出炉的“高考作文”评析吧!
全国甲卷
【考试题目】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评析】:
今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紧扣时事热点,延续了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弘扬民族精神,体现出“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鼓励青年学子勇立潮头,躬身入局。
材料从节日、歌曲、文学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多个角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滋养和鼓励,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我们的紧密联系,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小我”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意义。
写作时,考生需要紧扣题目“可为”二字,结合自身的感触和经历,从个人、集体、社会等层面说明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应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传递的智慧与经验,努力成为“有为”青年。此外,不能空谈,应联系现实,从青年人的抱负与使命角度出发,具体思考如何成为“有为”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另外,全国甲卷要求文体自选,考生要明确文体并注意行文内容符合对应文体特点,避免文体不明。
全国乙卷
【考试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评析】:
今年全国乙卷的作文为材料作文,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的主题是作为当代青年应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以及如何实现。材料中扬雄提到要把“义”作为目标来奋斗,以此实现最终理想,那么这里的“义”究竟指向何处?联系扬雄儒学家的身份可知,此处的“义”是指正义;结合现实,它是以国家社会为重的大义。
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既不能回避自我,泛泛而谈;也不能局限于“小我”,忽略“大我”。行文时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其一,明确所追求的理想有丰富内涵。既包含个人兴趣爱好,也与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体现“家国大义”。
其二,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理想与现实冲突,如外界质疑、自我怀疑等等,这时需要深入思考要如何去面对并战胜这些问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
全国新高考Ⅰ卷
【考试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评析】: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以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评述“体育之效”的一段话为材料,说明体育锻炼对身体强弱的影响,赞扬体育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成长观念。
另一方面,考生还可以思考材料的抽象内涵,即强与弱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事物生而有异,有强弱之分,人的体魄如此,国的发展也是如此。强者若想恒强,需要收起轻视之心,谨防变弱;弱者增益其短,也可以终至于强。
考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先联系自身经历,谈论体育对青少年身心成长以及人生的意义,重点体现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意志的锤炼,再结合时事阐述考生对社会现实中强弱变化的具体体验及感悟;考生也可以回顾一百年前毛泽东等“新青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风姿与艰苦奋斗的历程,联系百年之后我辈“新时代青年”在国家民族发展进程中需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可以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将曾经的中国与当今中国做对比,展现由弱到强的具体过程,思考其对当下国家民族发展的借鉴意义。
全国新高考Ⅱ卷
【考试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评析】: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以漫画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做人的理解与思考。漫画主体为“人”字的书法写法,命题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体现了文化自信;内容则紧扣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是写作本文的关键,考生需要解读漫画中写“人”笔画动作的象征义与比喻义,并揭示写“人”方法与做“人”原则之间的联系。起笔时应当藏而不露,意味着做人应当戒骄戒躁,厚积薄发;具体运笔时要不偏不倚,意味着做人应当集中心力,刚正不阿;收尾时要缓缓迂回,意味着做人应当稳健沉着,久久为功。注释中的“描红”则是提示考生写“人”字需要描摹,做人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题目要求考生在具体写作时应当“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人”字写法蕴含的是古人的为人之道,因此考生写作时还需要联系个人生活,对书法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进行批判吸收,与当代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北京卷
【考试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题目评析】:
议论文命题紧扣个人与时代,富有时代气息,同时也要考虑到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青年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在时代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记叙文体现成长与成熟的辩证关系,有着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这意味着当代青年要关注时代发展、当年热点、时政新闻,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做好人生的抉择。
考生应该看清今年的作文题命题者的意图,引导语中提到三个“有人”,背后代表不同价值观,从“慨叹”“只愿”“深感”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受到特定时代的影响,结合今年建党百年的大背景,考生需要从自我价值、个人与集体、大我与小我、命运共同体、责任担当、文化自信,积极求解。
同时,记叙文部分倾向于个人的成长和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对成长成熟进行观察和思考、审视自我;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是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而青年学子的成熟除了身体的成长之外,还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构思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实际,体现生活场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细节描摹。
上海卷
【考试题目】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目评析】:
今年的作文题目,核心落点在于“认识事物的价值”,给出的限定条件是 “时间的沉淀”,需要考生思考“时间沉淀”与“认识事物价值”之间的关系。提炼出这一点后即可展开思考,有哪些情况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后,事物的价值得以体现的呢?是否存在一些情况,是不需要经过时间沉淀,立刻就被人认识到具有价值的呢?还有一些,恰恰在时间沉淀之后,褪去了他们的价值,再无人问津。进行了以上的思考,联系了一些具体情况,便可就此立意,提出相应的观点看法。
此外,我们在思考一个观点,或者一种现象时,都需要有归因意识。对为何“时间沉淀”能“认识事物价值”的分析是一个关键点。我们总说一个好的作品可以超越那个时代,意思就是它身上展现出来的价值是共通的,可以打破时代的。某一个具体时代当中的人,都会被自己所身处的环境限制,但真正的价值,能突破这种限制。总结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事物自身的特质,与某一个时代的环境能否匹配。反过来想,有一些事物正好能匹配其诞生的时代,因此无需经过时间沉淀,也确实在当时就显现了价值。但或许随时间而过,他身上的价值不具有超越性,也就会在后世逐渐被人所遗忘。
浙江卷
【考试题目】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评析】:
2021年浙江卷作文材料向所有考生抛出了一个在人生各阶段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得失”究竟意味着什么?除了注重考查学生基本的思辨能力之外,这一命题也体现了语文教育与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与规划人生的重要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并非让考生讨论得与失的具体关系,而是关注我们对待“得失”的态度。对此,材料给出了三个观点,考生既可以认同其中一种观点并举出相应的素材进行论证,也可以联系实际,综合三者阐明自己的见解,突出思想认识的独特性与深刻性。但在解读材料时,都需要准确剖析出把得失视作起点、终点或过程的具体含意和表现,探讨背后体现的人生态度。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得失”的思考与追问从未停止。“得失”意味着一件事的成败、利弊、荣辱等,本身便是“阶段性结果”。如果以“得失”为始终,我们可以有更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更快捷高效的处事方式,但也有可能沉溺于一时的得意或低潮;倘若将“得失”视作过程,则能保有宠辱不惊的坦然心态与不断奋斗的勇气动力。在高考这个关键的人生节点,考生能够通过这道作文题直面人生得失,也是一场特别的成人仪式。
注:上述内容由学而思培优高考研究中心 刘静 高海莉 莫潇潇 申书芳 梁丽晶 肖婷 陈妤菁 苗青青 潘宇航 邹凌青等老师共创完成。
除了语文科目外,其他科目我们均会在今年高考全部结束后进行评析,大家可扫码提前订阅高考试卷评析内容,方便考后直接观看其他科目的试卷评析视频。
图 |扫码看回放
昨天是高考的第一天,结束考试之后,各位考生好好休息哦~养精蓄锐,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明天的考试中,放平心态,结果一定比你期待的更好。
学习资料
成绩查询
政策信息
心理辅导
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