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
作者:【美】
乔尼丝·韦布&克里斯提娜·穆塞洛
正文
“
年少时期的情感忽视,是极其常见的事情,也许在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却足以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心理创伤。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古人亦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名言流传至今。
孩子的诞生,本是一张纯洁的白纸,成长的一点一滴都有父母伴随左右。
童年,对于人的一生而言最为重要。因为它是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从这里启程。童年,有苦有乐,回忆起来,每个人都有话想说。
在这里,早冉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被忽视的孩子》。
这本书独辟蹊径,讲述的是童年里那些被人忽略的不愉快经历,所谓“情感忽视”。
按照作者的说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情感忽视,因为完美的父母并不存在,完美的童年也并不存在。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
1
遭遇情感忽视的孩子们
不知道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经历过类似的事:
当你在学校被欺负后,伤痕累累、神情沮丧的回到家,却没有人关心你发生了什么;
当你考试得高分乞求表扬时,父母却怪你为什么没有拿第一名;
当你想和父母聊聊天的时候,他们却让你别来烦人……
这本书的作者,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博士提出了一个概念——童年情感忽视。
她总结了情感忽视的表现有多种形态。或许在成人世界并不入眼的小事 ,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整个世界。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自责和质疑:
“是不是我不够好,爸妈才会这样对我?”
“爸妈对我很好,是不是我太贪心,想要的太多了?”
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封闭内心,不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只要爸妈觉得自己是个“乖巧又听话的好孩子”就行了。
而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格外上心,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诉求,他们只求孩子表现得“乖巧懂事”就万事大吉。
殊不知,孩子已经放弃了表达的欲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便由此产生:
我的需求你敷衍,我的情绪你不关心。
这就导致很多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是实实在在的“情感孤儿”。
2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们
若将童年比作是一幢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则好比是整幢房子。
在一个有缺陷的地基上建成一幢房子,虽然房子看起来坚固牢靠,但如果地基是破裂、凹凸不平的,它将无法为房屋提供支撑和安全。
而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正是在地基上留下缺陷的原因。
被忽视的孩子们总会长大,他们成年后表面看起来也很正常,但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身根基的结构缺陷,也不知道自己童年遭受的心理创伤仍在持续发挥作用。
地球上有70亿人口,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尽相同的。但遭遇了情感忽视的孩子们,成年后都会出现某些相同的特征。
无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倾向于怀疑自己、谴责自己。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都比我快乐?
为什么我和父母不亲近?
为什么我的性格这么让人讨厌?
我到底缺少了什么?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总结了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常见的包括专制型、放纵型、工作狂型等。
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关爱自己的孩子,却往往无法顾及到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很多父母喜欢当着孩子的面说:
“隔壁某某家的小姚,这次考了年级第一”
“同事小丽家的孩子特别听话”……
如此这般,好像“成绩好”+“听话”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于是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在他们眼中,孩子不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个体,孩子只是自己生命的延伸,甚至是自己的所有物。
3
如何与孩子建立正确的情感连接?
《被忽视的孩子》作者乔尼丝·韦布博士认为,情感忽视的不幸在于它会自我传播。
也就是说,当遭遇情感忽视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同样会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继而让自己的下一代也重蹈覆辙。
如果你也历过父母对自己的情感忽视,当你也有了孩子,就更加有必要终结这种恶性循环。
而终结恶性循环的关键,就是成为一名健康的父母。
健康的父母有什么特征?
第一、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父母跟孩子之间有着非常良好的情感连接,孩子遇到了情感的问题,遇到了情绪上出现的变化,他不会躲过父母,他不会不让父母知道,这是连接的重要性。
第二、健康的父母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
孩子不是你们的附属品,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不要让孩子来承担父母的意愿。
第三、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就是当孩子发出了情感的需求的时候,父母是有回应的。
睡前与孩子进行5分钟的亲子时间;
仔细听孩子倾诉今天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发表温和的言论;
开着台灯,轻柔拍孩子的背,让他慢慢入睡;
在孩子哭泣时搂住他;
……
这些或许微不足道的动作和小小细节,都能和孩子建立情感的连接。
乔尼丝·韦布博士说:
当孩子提出情感需求,你尽全力去做了,孩子会换一种方式来爱你,因为他们能够感觉到你在努力理解他们,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这是你能做到的最有成就感、也是最积极有爱的事物。
推荐视频
点击上方视频号“宗爸家庭教育”
学习更多家庭育儿经验
▍来源:本文系原创,首发账号中小学读书会(ID:bssd04)。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