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李赋宁》
李星
父亲离我而去了,但他仿佛仍在我的身旁,我不时在梦境中和他相见,终于体会到了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的含义。我把从记事以来父亲给我讲的故事和我观察到的他的生活片段写出来,作为对父亲的纪念。
父亲一直在北京大学当西方语言文学教授,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有些洋气。但我觉得他内心深处与外表形象不尽相同。
△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的李赋宁
我家的家谱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祖籍山东。因为犯了事,逃难到了陕西蒲城县。至今在村里的坟地还可以找到第一代到陕西的祖先李十八的碑文。每当父亲讲起这段历史,听众都会面露微笑,无法想象父亲这样的书生会有犯事的祖先。从那以后,直到我爷爷的爷爷,都是纯粹的农民和工匠。我爷爷的奶奶,虽然不识字但一定要让她的孩子读书,这样我爷爷的父亲李同轩考上了秀才。据父亲说,李同轩是孙中山先生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了辛亥革命,还在陕西成立易俗社,宣传新文化。位于西安的易俗社今天仍在,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去西安,我的叔叔李赋洋带我去听易俗社的秦腔,当时还太小,体会不出秦腔所隐含的豪情。我的爷爷李仪祉也是一位名人,在《辞海》上有他的条目和画像。他考上了秀才,又是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后公费留学德国,在船上剪掉了辫子。他先修建筑后改修水利。辛亥革命期间,爷爷买了一把手枪回国参加革命,这种激情又跟父亲温雅的形象构成了对比,引来听者的微笑。爷爷后来回国在陕西修建泾惠渠、渭惠渠等关中八惠,造福百姓。1982年、1992年和2002年中国水利学会召开了李仪祉先生诞辰纪念会,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我父亲参加了会议。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在陕西泾阳和郑州召开,因为父亲年纪大,身体不好,我代他参加。通过参加这些纪念活动,我对于爷爷的事业和陕西老百姓对爷爷的感激之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爷爷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第一任委员长,并曾任水利部部长。爷爷因为积劳成疾,在父亲20岁时就去世了。我曾经问过父亲,在爷爷去世时他有什么想法,父亲说突然觉得长大了,从今一切要靠自己发奋努力。
父亲就读过南开中学,后来考上清华大学英文系,吴宓先生是他的恩师。日本侵华后,清华大学南迁,父亲取道长沙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完成了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学习,并开始任教。父亲每当谈起西南联大,就特别动情。当时朱自清伯伯开设中国文学课,父亲开设西方文学课。直到本世纪初,父亲还是西南联大校友会的热心召集人之一。我感到,父亲做学问的严谨认真,对于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娴熟都是那时打下的功底。父亲常常提起那些大师和名人们,对我们小辈来说真是神仙般的传奇。父亲一生中的好朋友如许国璋伯伯、王佐良伯伯、周玉良伯伯、牛其新伯伯等就是西南联大的同窗好友。父亲最喜欢对我讲的是他在西南联大期间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曾经掉下来一只乌鸦。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小动物,又不懂事,就经常盼望从屋顶掉下乌鸦。父亲后来考上了公费留学,他出国乘坐的船上有若干名人,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数理逻辑大师王浩伯伯等人。父亲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攻古英语,考过了博士资格考试。1950年响应新中国的号召,也为了爱情,回到了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同年我父亲同我母亲徐述华在清华大学工字厅结婚。
△1950年李赋宁与徐述华的结婚照,摄于北京
我出生于1956年,父亲说那年是他的大喜事,年近四十得了儿子,从我记事时起,就感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说我小时候会走了还不会爬,父亲就在草地上给我示范。有客人来见到此情景,成为了笑谈。父亲只有我一个孩子,我的叔叔李赋洋有六个小孩,他们一家住在西安。我的堂兄堂姐堂妹来北京时,家里就跟过节一样,非常热闹,我的堂兄李晨排行老四,小时候长得像维吾尔族人,非常活泼可爱,和我父亲也很有缘分,他们最喜欢的事是比赛吃辣椒,真是蛮劲十足。因为是独子,父母对我自然很娇惯,我小时候也经常在家中无法无天,但有两个人我是十分害怕的,一个是我父亲的恩师吴宓先生,另一个是我的大伯父李赋京。他们来时我总是乖乖的。父亲和母亲有时候也带我拜访陕西同乡、著名民主人士张奚若先生。因为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我小时候的家境应该说相当好,但在1962年至1963年困难时期的照片上,父母都非常消瘦,我却比较胖,看来他们把好吃的东西都给我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父亲母亲都很忙,星期天是他们陪我玩的时间,其他时间他们或者上班,或者忙着看书,我去找他们,一般都是只说几句话,他们又去干自己的工作。父亲工作非常投入,写的字非常工整,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要“开夜车”,当时还以为他会开汽车。邻居说父亲书房的灯总是最后才关。我的印象中父亲是典型的老好人,对人总是笑眯眯的,非常客气,同时父亲又是典型的书生,不问政治,一心做好教书工作。
△吴宓先生
“文革”前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不断变化的。记得小时候,父亲参加了莫干山的休养,带回了在当地购买的毛竹桶。我原来印象中北京的竹子都是细细的,没想到有那么粗的竹子。刚从莫干山回到北京,父亲又被派到昌平县十三陵水库附近的农村参加劳动锻炼。父亲既会享受休养,又积极参加劳动锻炼。他与十三陵附近农村的一位老乡交上了朋友,该老乡听力不好,我叫他“聋子伯伯”。小时候我非常奇怪为何父亲大多数的朋友都是文雅之士,但也有完全不同的朋友,如十三陵的吴聋子伯伯,那时他每到北京城,必到我家做客,父亲非常热情地招待他。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按说父亲这样的老好人不应该被“革命”,但有时他陕西人性格中的硬气却使他被抓、被打,在“文革”中饱受磨难。因为父亲同情他的一些学生参加的一派组织,于1967年被另一派组织抓起来。被抓的头几天,我母亲和我没有任何他的消息,生死不明。后来被放出来时,他的身上到处都是紫色的伤痕,我吓坏了,但我母亲非常勇敢,含着泪水给我父亲包扎伤口。据说父亲在挨打时非常硬气,绝不求饶。父亲喜欢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文革”期间,我家里经常有外调人员,逼问他有关人的情况。父亲在那样的情况下非常坚持原则,交代时一是一、二是二,因为父亲的记忆力很好,回答的事实清楚,也救了一些“文革” 中蒙难的朋友,如武汉大学的薛诚之伯伯等。但遗憾的是“文革”中被关在监狱中的一个人讲了一些不实之词,使父亲在“文革”后期又再次被隔离审查。1968年4月底父亲被关在北大民主楼边的黑帮大院(即现在赛克勒博物馆的所在地)。那时每当我经过那里,总听到他们集体站在院中背诵语录的声音,感到非常压抑。那里关的不少是北大的大师级人物。后来随着政策的宽松,“黑帮们”经过请假有可能被批准在周末回家。母亲每次都准备很多好吃的东西,一家三口可以有几小时的团聚,很快乐和幸福。我很感谢父亲和母亲,他们在那样的逆境下可以比较快乐地活下来也很不容易。我的小学和中学有同学的父亲在 “文革”中自杀,使他们成了孤儿,很可怜。记得父亲给我看他在黑帮大院中抄写的中英文对照毛主席著作,字体非常工整。父亲的这种学习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随着政策的变化和落实,黑帮大院被解散了。父亲回到了家中。但母亲所工作的石油学院于1969年迁到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父亲和母亲开始了8年的两地分居生活。那年我刚刚上初中,父亲开始又当爹又当娘。父亲有些书呆子气,不会管家,但他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后来,他又到京郊延庆县、北京首都机场等地开门办学,每周最多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都为我准备很多吃的东西和一周要穿的各种衣物。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能够自己管理自己了,但父亲总是不放心,用他那做家务并不麻利的双手为我准备这、准备那。在农村的开门办学和劳动锻炼又使父亲交上了新的农民朋友,如延庆县的刘春,后来也常到我家来。由于母亲不在北京,父亲在 “文革”中有一段时间养成了喝酒的习惯,与三轮车工人等在酒馆交上了朋友,他们应该不知道我父亲其实是北大的教授,彼此聊得也很投机。母亲回京后父亲的酒就戒了。
“文革”结束后,父亲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翻译工作。他知识渊博,工作一丝不苟,受到了好评。1977年恢复高考后,父亲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培养了很多高材生。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清华大学学生会专门请父亲做了学习英语的讲座,清华的主楼后厅座无虚席,听众反响非常热烈。这大概是我听父亲所讲的唯一一堂课。后来我听有的同学说,李星那么不爱说话,他的父亲却讲得那么生动简直是两个极端,成为笑谈。
虽然我是独子,但父亲和母亲积极鼓励、 帮助我出国留学,我在美国8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做了博士后,当了兼职副教授。我在美国期间,父亲和母亲每周给我写信,我也每周给他们写信,可见感情之深。1984年父母亲应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做研究,圣诞节期间,我在英国读书的妻子申丹也到了美国,一家人在风景如画的康奈尔大学所在地,在图书馆看书,参观博物馆,会朋友,做中国饭,感觉很好。父亲对于读书,对于教书,对于帮助同事和学生,对于任何交给他的工作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但他虽然学问很好,只有在退休后方能潜心著作。
1991年我回国后,目睹父亲和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心中很是辛酸。父亲在他那一辈大排行为老四,大伯、二伯、三伯、五叔、六叔、七叔都先于父亲去世。父亲的好朋友,特别是许国璋伯伯、王佐良伯伯、周珏良伯伯、牛其新伯伯等先后去世,使父亲感到非常的忧郁。虽然他的学生来看他的时候,他表现出较高的兴致,有时还唱几段京戏,但我感到了他内心的失落。终于,父亲于2004年5月10日,在我的本命年里患病去世,走得很安详。
△1992年在北外外文所前合影(从左至右李赋宁、裘克安、王佐良、周珏良、胡文仲)
记得看过的一本书里这么说过,一个小男孩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小男孩长大了,觉得父亲也有些东西不知道;再大一点,觉得父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自己可能会比父亲强;当岁数更大的时候,觉得父亲还是很厉害的;最后觉得父亲的伟大和智慧只有自己到了同样的岁数才能体会。我在我目前的岁数,体会和领悟父亲:
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对儿子、对妻子、对儿媳、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朋友......这样的人会有美满的家庭和很好的人缘。
父亲是一个对于学问极其严谨的人,他视书为宝贝,视图书馆为家的一部分,做学问是他的爱好和兴趣。
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多国语言,喜欢唱京戏,拉胡琴。
父亲是一个极其顾家的人,他承担过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他为了家庭可以承受 “文革”中所受的屈辱。他为了照顾孩子和家甚至可以牺牲一些做学问的时间。
父亲是一个非常重视友情的人,他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的有些朋友之间可能是学术上的对手,但都视父亲为朋友。
父亲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他对于原则问题从不低头,具有从山东人到陕西人的骨气。
2014年10月
本文节选自李赋宁先生《我的英语人生:从清华到北大》·附记。
本文作者:李星,李赋宁先生之子,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91年回国,任教于清华。现任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2021年12月,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名人堂”。
热点视频推荐
中国教育在线
百家号
中国教育在线
学习强国
中国教育在线
央视频号
中国教育在线
企鹅号
中国教育在线
微博
中国教育在线
微信服务号
中国教育在线
头条号
中国教育在线
抖音
中国教育在线
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