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鉴赏 I 古诗手法的N多种类型,你掌握了吗?

高考语文考点解析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手法鉴赏 I 古诗手法的N多种类型,你掌握了吗?

董语文 懂语文 更懂你

古典诗歌鉴赏

1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2

顶真(顶针、连珠)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3

双关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高考语文宝典

高考语文宝典

高考语文宝典

高考语文宝典

古典诗歌鉴赏

4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登高》诗人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5

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十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6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给予答案,让读者去思索体会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基本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果是开篇用设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那就是“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如果是在中间设问,那就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设问,那就是“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既引人想象,又把个人的率真的性情、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充分表达出来了;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旬中提间,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过渡到揭示原因--源头有活水,把心灵澄明的原因 -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的道理和盘托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词的最后进行设问,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而且表明了词人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北伐中原,收复失土这副重担的心情。

高考语文宝典

高考语文宝典

关注我们,收获更多语文知识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整理 丨 抛 抛

编辑 丨 抛 抛

校对 丨 末言

—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高考-高考信息资源-高考号-高考语文考点解析-手法鉴赏 I 古诗手法的N多种类型,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