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洞穴寓言
《盗梦空间》《海上钢琴师》
《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
大家在看完这些经典电影之后
有没有在感慨电影情节精彩的同时
也为电影制作人的脑洞而惊叹呢
但是其实这些电影的世界观原型
都来自于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柏拉图
(的一个重要思想:洞穴寓言)
那么
柏拉和他的洞穴寓言思想
究竟有什么魔力
让大家如此着迷呢
柏拉图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的一个富裕奴隶主家庭;20岁时从师苏格拉底;29岁时,在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处死后,柏拉图与其师的其他弟子一起离开雅典到外地避风;40岁时,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Akademy建立柏拉图学院。
作为苏格拉底门下最有名的弟子,他的思辨能力毫不亚于其师,古希腊民众称他的嘴“婴儿时被蜜蜂亲吻过”,因此他的口才如此甜蜜且流畅。
PART ONE
洞穴寓言
地下洞穴里,有一群囚徒被终生拴在这里,虽然他们的背后不远处就是洞穴口,但是他们的手、脚和脖子都被固定住了,无法动弹,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洞穴的墙壁。
另外有一群人在墙后面的人行道上经过,携带物品,有的还会发出声音。这些声音和物体会投射到洞穴的墙壁上,听着它们的声音,看着影子,渐渐地囚犯们会为物体创造名字,从而在黑暗的洞穴中形成他们自己的现实。
然而,有一天,一个囚犯挣脱了镣铐。当他转过身时,亮光刺痛了他的眼睛,在他的眼睛适应了亮光之后,他慢慢地找到了走出洞穴、进入外面世界的方式。走出洞穴后,他发现了世界真实的模样;而当他返回洞穴,想和其他人说明时,其余人都觉得他疯了,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除了墙壁上的影子,再也没有其他东西。
PART TWO
解析
洞穴里的场面暗示了“真实与虚假”的问题:被绑在椅子上的人,若不做挣脱,一辈子就只能看眼前的假象,但是会感到安逸。
转而想一想,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世界?在充斥着假象、虚伪、流言和各类“舒适圈”的世界,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感到不对劲,但又懒得挣脱,自愿被人世的无形之绳捆绑束缚至死。
挣脱出来的人隐喻了我们接触真实、接触新事物的“痛感”:当人被既定的观念束缚、被虚拟网络吸引时,对真实事物的接受能力会变弱。甚至,人会抗拒那些从未听过、见过的东西,它们像寓言里的火以及洞外的阳光,让人感到震惊、不适应,害得人像躲瘟疫一样躲避它。
因此,走出虚拟,接受真实的代价会让人稍有犹豫,并挂念以前的那个“舒适圈”。
PART THREE
应用
乔布斯把世界装在一个手机里,实现了“掌”握世界的壮举,但同时也使得网络彻底蔓延到人类生活中。然而,当我们热衷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扮演各种角色时,那些真实的、现实生活化的东西却在悄悄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也会越来越无法接受和融入真实的世界。
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的洞穴寓言中,那个挣脱手链脚铐、放弃观望假象,最后踏出舒适圈、走出洞外的人无疑是难得的。纵然真实的生活会给你打击,让你渴求回到从前;但不要忘记自己当初想要挣脱手镣脚铐的那股冲动,因为它,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全部原因。
洞穴里的人看着投影傻笑,洞穴外是未知的光明,而站在洞口的人最为痛苦:若将真实的世界描摹与洞穴里的其他人,劝他们一同离开洞穴,或许会被当作疯子;若独自一人踏出舒适区,对未知的恐惧又会弥漫全身。可正如鲁迅所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天下无道,便挺身而出,用鲜血溅醒庸人,这是勇士的铭文。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整理 丨风传花信
编辑 丨风传花信
校对丨末言
—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