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应当如何
Should we strive for
or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life?
进取努力
奋斗拼搏
在有限的人生中应该如何做?
Do the
best
choose
THE MEANING OF LIFE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千年后,
这盘桓千年的乐音
依然在我们耳边严正响起
提醒我们:
奋斗、拼搏
才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1
左思
左思,字泰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工于诗赋,著有《咏史》诗与《三都赋》。左思出身寒门,虽然才华横溢,但受制于当时的门阀制度,一直无法施展宏图。为此,他曾写诗讽刺:“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然而,左思并没有自怨自艾,即便在听闻父亲说自己不如他小时候时,他也只是消沉一会,随即又振奋起来,决心以勤补拙,创作《三都赋》,用自己的才华为自己正名。为了写好《三都赋》,左思不仅私下用功,在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者放置了纸笔,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还借用官职公务激励自己,主动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博览群书,增长见识。
在他的博观审问、笔耕不辍下,最终完成的《三都赋》不仅体制宏大,事类广博,且文采斐然,深受世族子弟皇甫谧赞赏,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使得洛阳城里的纸张也随之涨价,“洛阳纸贵”的典故由此而来。
运用示例:
左思的《三都赋》历时十年而出,十年内,面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父亲的“嘲笑”、世人的不认可,左思没有消沉,相反,他决定以勤补拙。家中处处是纸笔,只为及时记录下灵感;主动担任秘书郎一职,只为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在当今时代,我们与左思的奋斗目标可能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奋斗姿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理应学习前辈的奋斗姿态,跑好接力棒,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2
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莫基人之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等。鲁迅原本家境段实,后因祖父下狱,父亲病逝,家道逐渐中落;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遭人冷眼,倍感世态炎凉。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灰心丧气,反倒奋发向上,在外辗转求学,勤奋刻苦,拿到了前往日本留学的政府公费。
鲁迅喜爱哲学、文学,尤其关注国民性问题,在日本学医期间,受日俄战争幻灯片事件刺激,他深感国之痛疾在思想而不在身体,于是弃医从文,自学德语、俄语,译介国外优秀文学作品到国内,拓宽了国民的思想疆域。回国后,鲁迅进入教育部工作,在日常公务外,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研究佛教思想,三年五载,风雨不改,学贯古今的广阔视野为他日后以笔代伐,用深刻冷峻的文笔直指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所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年近不惑的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狂人日记》,其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奏响了现代文坛的先声。此后鲁迅深耕文学园地,执笔为剑,仗义为言,成为无数革命青年的思想导师,直到今天,鲁迅“横眉冷对干夫指”的斗士精神还在影响着当代的热血青年。
运用示例:
时序轮转,花落无声,唯奋斗者留痕。若鲁迅不是数年如一日地耕心种德,不断将笔尖刺向国民性劣根,多少仁人志士便持续沉睡于“黑暗的铁屋”而非苏醒,多少国民无法因此觉醒、从而走上进步的道路。奋斗或许不能让每个人都名垂青史,但能让每个人的生命有所依凭,能让人在生命的终处无悔地对着世界说:我来过。
3
张芝
张芝,字伯英,汉代书法家,善写草书,有“草圣”之称。张芝出生名门,家学甚笃,但他不染纨绔之气,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勤学好古,潜心书法。
历代书法家对张芝推崇备至,除了喜爱他率意姿肆的书法艺术之外,还欣赏他勤勉刻苦、如痴如醉的精神,书圣王羲之《番书论》曾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皆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
相传,张芝父亲为方便张芝和弟弟张奂习文练字,曾在河边凿制石桌、石凳,要求他们将河水视为洗砚池,以帛为纸,每日练习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河水因此而变黑,池子也被冠上了“张芝墨池”的名字。
正是源于这样的苦苦求索、勤奋努力,张芝才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草圣”。
运用示例:
人生苦短,唯有无悔地奋斗过,才不至白来世间一趟。张芝在高官厚禄的诱惑前不为所动,临池学书,勤勉求索,最终在书法史的横撇竖折中留有清名。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但他凭借不甘现状的雄心与奋斗问前的决心,实现了自身价值,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榜样力量。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整理 丨风传花信
编辑 丨风传花信
校对丨末言
—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