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的背后,都是因为家长对这件事的忽视

作业辅导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孩子“不听话”的背后,都是因为家长对这件事的忽视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调查,统计“10岁以下孩子最让家长头疼的事情”,得票数前三的是:

做事拖拉:典型事件就是,到了吃饭的时间还在玩,怎么叫都不听。

沉迷电子产品:说好看半小时动画片就去做作业,结果时间到了还吵着要继续看。

暴脾气:多见于年级较小的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伸手就抢,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上面的问题,也都因为类似问题一次次上演,对孩子从“苦口婆心”到“大发雷霆”。看着自己再三强调的事,在孩子那里成了“耳旁风”,估计每位家长心里都不止一次地吐槽过:怎么我家的孩子就这么难管,这么不听话?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听话,出现上面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们还没养成好的规则意识。

作业帮

Part.01

规则意识的内涵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规则意识概括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最初,孩子的世界是没有规则的,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慢慢地他们会开始接触并遵守一些规则,主要是出于对权威的服从,也就是被父母要求要这样做。再到后面,规则变成了习惯,不再需要父母的命令,孩子也能知道并自觉遵守,比如按时睡觉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向别人求助要说“请”等,规则意识就形成了。

所以,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一般会经历父母引导-认同接纳-形成个人习惯的过程。

Part.02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为什么孩子需要规则意识?

因为成长中的孩子正处于学习各种社会规范的阶段,规则意识能为孩子提供行为的边界,帮助他们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许多家长都很困惑的一点是,为什么在家事事都要顶嘴的孩子,会对老师说的话言听计从。

原因就是学校里有明确的规则,什么时间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上厕所要打报告,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边界,这样就容易形成行为规范。而在家时,通常家长并不会制定这些规则,只是一味地说教,自然就不会有很强的约束作用。

有家长可能会问,一定要约束孩子吗?不会把孩子养成循规蹈矩的“木头”吗?

实际上,规则意识不是压制天性,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孩子边界意识是很模糊的,需要家长为他们的行为设置一定的边界和底线,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正如樊登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孩子的天性需要规则的约束,就像水流,有岸才能成为波澜壮阔、有序流动的大海,反之就是灾害。

作业帮

Part.03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培养出规则意识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1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在他违反规则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惩罚。

许多家长心软,制定规则的时候说的好好的,孩子不遵守规则,到了惩罚的时候却心软了,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比如“他年纪还小,说不定下次就好了”。

大人违反规则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惩罚。但孩子不守规则,却总是因为年龄原因而被原谅,这种双标会对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带来不利影响。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要适当让他承受自己行为带来的挫折体验,从而使其对违反规则的后果印象更深刻。

比如,因为玩耍错过吃饭只能吃剩菜、因为抢别人玩具引发“人际危机”被小朋友们冷落,都需要他们去面对这些后果,并想办法去弥补和改正。家长可以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行动上的指导,但绝不是一味代替孩子承担后果或是帮助他逃避惩罚。

惩罚不是目的,比惩罚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规则的敬畏感。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家长的态度是认真的,他才会慢慢接受规则和边界的存在。

02

家长要做好榜样

规则意识的养成,还需要家长做好榜样,向孩子施加正面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有一句名言,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错,一定是原件没做好。

作为家长,你无法让孩子学到你所没有的东西。所以,不只是向孩子“说出”规则,还要让他在你身上看到。

口头教育孩子,他们只是知道而已,并不能付诸行动。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守规则,家长要成为规则的榜样。

首先,自己对规则要存敬畏之心,给孩子制定的规则自己也要遵守。比方说,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在别人说话时随便插嘴,自己也要克制打断别人发言的冲动。假如自己不小心违反了规则被孩子指出时,要坦然接受并诚恳道歉。

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相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不仅让孩子意识到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还能培养孩子面对错误有更开放的心态。

作业帮

03

保持规则的一致性

规则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在中国式教育里,严父慈母、“虎妈猫爸”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家庭的标配,不少人把父母双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当成一种教育智慧。

实际上,这并非一种有益的教育方式,尤其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因为孩子都是很聪明的,这种不一致会给他们钻空子的机会。同时,这种不一致的教育还会造成一种撕裂感,让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行为的边界感更加模糊。

所以在为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父母双方首先要达成充分的共识,在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上也要保持一致性,不要“一方唱戏,一方拆台”。

另外,一致性还包括规则教育在时间前后上的一致。不要因为心情、工作、精力等因素的影响,破坏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不稳定的,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么着都行,心情差的时候孩子犯点小错都要严厉责罚;工作不忙的时候心血来潮给孩子制定了一箩筐的规则,一到工作忙的时候就没心思管了,孩子犯错了也当没看见。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养成稳定的规则意识。

可以说,规则教育既是一场团队赛,需要父母双方的有效配合,同时也是一场拉力赛,不能朝令夕改,要用持续稳定的标准去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规则意识。

04

坚持4个普遍性原则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方法以外,在帮孩子制定规则时,还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值得参考:

第一,少即是多。规则不在于多,而在于能执行。家长不必急着给孩子制定一大堆规则,可以尝试把规则打散,一次设置3-5条,等孩子逐渐培养出规则意识,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以后再逐渐增加新的要求。

第二,具体清晰。规则一定要具体清晰,才能便于孩子理解和执行。比如你跟孩子说“你要注意口腔卫生,多刷牙”,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就会不理解,刷多少次是多呢?就不如表述的更具体一些,“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花5分钟来刷牙”。

第三,让孩子参与制定。人都是渴望自主的,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规则,不一定符合孩子的能力范围,过多强调还可能会激发孩子的抵触心理。规则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制定,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孩子认同感会更强,也会更乐于遵守。

第四,多强化。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不断强化,这种强化不一定是口头上的。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内隐学习”,是说个体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也能习得各种规则。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内隐学习的条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制定好的规则张贴在卧室、书房显眼的位置,让这些规则在潜移默化中都能输入到孩子大脑中。

概括一下,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需要家长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规则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则意识,不仅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保护。遵守规则,敬畏规则,让我们生活更有秩序,面对危险不会有侥幸心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规则的庇护下健康地成长。

作业帮

*本文来自:作业帮直播课乐园(ID:zyb_zbkly)

作业帮

作业帮

如果喜欢本文,点个「在看」告诉我吧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高考-高考信息资源-高考号-作业辅导-孩子“不听话”的背后,都是因为家长对这件事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