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只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70年,却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变化总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甚至还没来得及去细细品味,蓦然回首,已是翻天覆地,令人既感慨万千又感奋不已。2019年10月1日,祖国母亲迎来了她70岁的生日,就让我们一起回首那段峥嵘岁月,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经过艰难探索,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1949 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一、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京 30 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绣海洋。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的新世纪。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 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
▲ 《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 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这对于改变世界力量格局、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事业、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截至 1956 年底,国家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等方式,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进行武装干涉,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同时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威胁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迈出国门奔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些朗朗上口、催人奋进的歌词,书写的正是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英勇战斗,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众多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标志着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一、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从1953年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成功道路,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但是,由于自身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国不得不在最初的经济发展阶段借鉴苏联模式,财政、金融、物资流通等各项体制都是仿效苏联的。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956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次会议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内形势,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提出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中共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不久,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团结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的、显著的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使我国在经济上赢得了独立,为我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总产量从 1949 年的 2263.6 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 5726.1 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 年的137 市斤提高到1976年的316市斤。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也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教育事业、医疗事业、体育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为降低文盲率,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识字人口的比例。医疗卫生方面,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 1949 年的 20‰下降到 1976年的 7.25‰,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75年的63.8岁。体育事业方面,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的倡导下,我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我国运动员也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1964 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技术。
▲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1962 年冬,焦裕禄被调往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正逢兰考县遭受严重的风沙、内涝、盐碱三种灾害,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1963 年2 月,焦裕禄主持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除“三害”办公室。为了摸清灾情,焦裕禄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在兰考工作的470 多天中,他先后跋涉 5000 余里,对全县 120 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蹲点调研,逐渐摸清了“三害”底细,探索出淤泥盖沙、排涝治碱、植树挡风等有效措施。
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焦裕禄却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临终前,他对党组织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同志虽然离开我们55年了,但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我们今天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就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这一时期,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国际环境也得到改善。我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1971年10月,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被打破。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国际环境的改善,为我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976:一代伟人
1977:恢复高考
1979:兴建经济特区
邓小平:七张老照片背后的峥嵘岁月
邓小平是四川省广安县人,1904年8月22日出生。邓小平于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 年夏,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由此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在西南地区工作,不久进京担任中央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他被错误地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了一切职务。1975 年1月他恢复了工作,担任了多项党政军要职,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但在这年年底,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又受到错误批判。1976 年10月,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再度恢复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 深圳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钢像
青年时,他曾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老年时,他多次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就是邓小平。他的一生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2019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就让我们通过7张老照片去感受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
远渡重洋求真理
邓小平(右)和邓绍圣1921年3月在法国的合影
1920年8月,邓小平和邓绍圣等20多名中国学生远渡重洋,赴法兰西勤工俭学。一年后,他和其他的四川同乡因无力支付学费,只得到处打工。在法国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使邓小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邓小平回忆在法国的经历时写道:“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
1924年7月,当选为旅欧共青团执委会书记局成员的邓小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根据党组织的安排,邓小平到莫斯科学习。在入学登记中,他说“我来俄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把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
“跟着走”的长征路
长征途中的邓小平(中排左一)
“跟着走”是邓小平对自己长征路的评价。
长征出发前,邓小平受到了“左”倾路线排挤。长征途中,他克服种种困难主编《红星报》,为战士们提供“精神食粮”。1935年6月到7月间,邓小平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艰难困苦面前,邓小平和各级宣传干部,组织动员指战员们在草地行军中编出顺口溜和诗歌传唱,鼓舞大家的士气。他们说:“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直到宿营地。”“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 顺口溜展示了邓小平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开创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留影
1938年1月,邓小平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他和师长刘伯承指挥129师以太行山为中心,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
军事斗争之外,邓小平结合晋冀鲁豫边区经济状况和实际,对边区经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在工农业生产、减租减息、商业贸易、货币金融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脉络,为根据地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战胜经济困难,发展社会生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开创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已连成一片,成为拥有2400万人口、30万军队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千里挺进大别山
邓小平向胜利到达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连以上干部作报告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和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了南下的通路。紧接着,刘邓大军涉过黄泛区,强渡沙河、汝河、淮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4月,刘邓大军胜利走出大别山,他们一路从中原战场打到淮海战役,从淮海战役打到渡江战役,最终解放上海、占领南京,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八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针对这种情况,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的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南方谈话”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1992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参观
1992年1月17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从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他反复讲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定不能动摇;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中国自此正式步入发展与崛起的快车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要走好一代人的长征路。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这盛世,如他所愿!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邓小平纪念网)
问: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问:“两个务必”的内容是什么、是谁、在何时提出来的?
答:“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由毛泽东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来的。
问:上世纪60年代是被人民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谁?
答:焦裕禄。
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问: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共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问:“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问: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70年来,共和国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影响世界走向,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至走近舞台中心。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70年前,遥望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欧美人土议论纷纷:“一个闭关锁国300年的贫弱之躯,能否跟得上世界经济步伐?”70年后,全面开放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更是“压舱石”和“稳定锚”。
1.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进出口总值不足20亿美元,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1978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保持高速发展。2002年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近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増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而我国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截至2016年,我国为全球经济增速贡献了1.2个百分点,同期美国只贡献0.3个百分点,欧洲贡献0.2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4%左右,超过美国、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持续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复苏。
▲ 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比图
2.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经济体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经济陷人低谷。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政府还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向泰国等国提供了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等。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危急关头勇担当,中流砥柱显风范。我国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及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鍰慢甚至近乎停滞。而我国作为唯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且未发生系统性经济风险的经济体,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逆势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强心剂”和“起博器”,为处于疲软中的世界经济带去了信心,也为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世界经济稳定之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各方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带来机遇;2014年,在北京APEC东道主倡议下,APEC成员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将使太平洋两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广泛受益;2015年,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近中心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又是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丧权辱国的屈辱外交。70年来,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已从1949年的17个发展到178个(截至2018年8月21日),形成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可喜局面。
在大国外交方面,我国秉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发展国家关系的原则,求同存异,坚持对话,不搞对抗,妥善处理分歧和争端,扩大利益汇合点,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合作关系。中俄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在高水平上快速向前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成熟、稳定、牢固:;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同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两国关系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总体稳定;我国同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推进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总结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根源时指出,雅典实力的増长以及由此引发的斯巴达的恐惧使战争不可避免。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战略思想,积极推进睦邻友好与区域合作。70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桥梁,以及东亚峰会、东盟“十加三”、中日韩首脑会晤等机制,积极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升级等,给我国周边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除继续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我国不断拓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领域,探讨新的合作方式,提高了合作效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加深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务实合作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确立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了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的倡议。
面对此起彼伏的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和层出不穷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发挥建设性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如坚持通过六方会谈框架解决半岛核问题,维护了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我国政府还主动履行义务,积极应对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负责任一员。我国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三、“汉语热”风靡全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定提升以及我国全球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发展前景,非常重视与我国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世界各国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深度融入中国“朋友圈”,由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汉语热”。
为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我国语言文化影响力,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一一孔子学院。十几年来,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像一把打开中国的“钥匙”,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立体、丰富的中国,让外国人“零距离感知”。截至2018年底,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
进入21世纪以来,“汉语热”在全球热度不减,许多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汉语教育,有的甚至将汉语纳入考试科目之一。来自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8倍,汉语教学从大学迅速向中小学延伸,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低龄化渐成趋势。2017年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被中国网友刷屏了。事实上,不只是阿拉贝拉,英国乔治小王子、西班牙菜昂诺尔公主,都在上汉语课。截至2019年1月,全球近七十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也成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第二外语。“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正如这首歌曲中所唱的,如今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从2004年的近3000万增长到了1亿。
▲ 一位外国学生正在书写汉字
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5年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翻了一番;在素有“英国高考”之称的A- Level考试中,2018年选考汉语的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德语,汉语成为英国第三大热门外语;法国媒体报道称,法国10年间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人数翻了四番,汉语已成为初、中等教育阶段的第四大“第二外语”;在德国,目前有3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其中近70所中学把汉语作为正式学分课程及高中毕业会考科目;2016年以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在全球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以及“一带一路”的推进,“汉语热”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一笔一画的方块字将会走进更多国外课堂,润物细无声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本活动主题教育部分内容摘自《我爱你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生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