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汕大故事 | 《走向海洋》:我与“蓝精灵”有个约会

汕头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40年·汕大故事 | 《走向海洋》:我与“蓝精灵”有个约会

自公益课《走向海洋——海洋国土意识及海洋生态保护宣教活动》(以下简称“《走向海洋》”)在2012年创立以来,就凭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和服务学习的理念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热烈的反响。课程一共开设 28门次,修读学生达1180人,总实践时长超 3万学时,并多次获得《中国教育报》《中国海洋报》《羊城晚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等媒体报道,成为了汕头大学一张闪亮的对外“名片”。

汕头大学

宣讲

聆听坚守的初衷

提起为什么想要开设这门课程?最开始开设课程的理念是什么?课程发起人、理学院孙泽伟副教授表示,一方面是当时学校大力推广公益课程成为本科生必修课,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课堂有与公益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这些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教学环节成为《走向海洋》的雏形。2010年,团中央曾经在上海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中做过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缺失严重,这也是社会民众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课上,孙泽伟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到学生海洋意识十分薄弱,提高在校学生的海洋意识、进而通过宣教行动,带动更多国民提高海洋意识,便成为了他想通过课程完成的使命。

在整个中国社会海洋观培育缺失的大环境下,《走向海洋》目标一开始就被定位为科普海洋保护知识,提高国民海洋意识,这也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相呼应。课程的定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仅受到师生的认可和社会媒体的关注,而且学校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大力支持与该课有关的研究项目、教研项目,这些因素都促进课程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发展。“当然啦!这也需要一个契机,刚好我们国家这几年在推行一流课程建设,没有这个机会的话,它也只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也没办法脱颖而出。”孙泽伟说。此外,课程的发展还得益于整个课程团队的教师和学生都非常认可这门课的理念,所有人都以极高的热情、用心专注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正是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走向海洋》得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汕头大学

理论授课

十年的发展,《走向海洋》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前行路上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孙泽伟说:“自己也曾经思考过能不能把这门课坚持开下去的问题。”随后他解释道,由于早期公益课被单独分类,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课程教师的流动性大。此外,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障碍,如与服务对象沟通不畅的问题、学生外出实践的安全问题等等,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任课教师的热情,“包括我自己也曾经觉得,公益课确实占用太多的时间,加上不被理解,想把这门停掉。”但是,看到每次结课同学们在反思总结的叙述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在这门课中能够很好的“服务他人,成长自己”,课程让自己有极大的收获,对很多海洋保护问题有突破性的重新认知,促使孙泽伟把这门课坚持开下去。

汕头大学

孙泽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摄影/李芷滢)

发挥高校的担当

3月19日,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安排方案公示,其中也涉及到汕头大学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科目——海洋科学,孙泽伟认为对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他说:“有这么一个好的平台,肯定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源,我们可以在扩大课程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上做得更好。”另外,他认为这种专业类课程融合社会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科创新发展。

汕头大学

宣教

已经开展了七届的“穿越北回归线南澳徒步”也是由这门课程发起、策划实施的。孙泽伟说徒步活动仅仅是一个载体,他们每年都会围绕这一活动,设计关于海洋保护的项目融入其中;他希望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现状,潜移默化地提高海洋保护意识。除此之外,师生们也会走到渔村,走进中小学,走到社区去宣教,并身体力行的做一些保护海洋的事情,例如净滩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去推动民众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让民众学会跟环境友好相处,从而自觉减少生活垃圾入海,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海洋尽一份力”孙泽伟说。最近南澳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获批了广东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南澳是我们每年必须去的,可能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对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所帮助吧!”孙泽伟笑称。今年南澳徒步尽管在校同学参与度很高,但因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涉及到的交通压力等问题,活动不得不缩小规模,团队决定把更多的名额开放给社会,让更多的岛民参与进来,无形中提高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

徒步

据了解,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会分别前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进行义教,同学们需要在学习相关海洋科学知识后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群体交流。对同学们来说,这无疑是个难点。孙泽伟则告诉我们,老师会传授同学们针对不同年龄层学生群体的宣讲方式,同时也会请服务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帮助大学生如何做得更好,让教学效果更贴切受教者的心理预期。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

宣教

汕头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里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走向海洋》课程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孙泽伟眼中,无论是一流课程还是示范课程,实际上是要打造成一个优秀模板并可供兄弟院校学习参考,让中国沿海地区的高校学习怎样打造有关海洋保护的课程,普及民众的海洋意识,进而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得到普遍提升,这也是这门课的使命和责任。

汕头大学

荣誉

审视背后的心跳

对19级汉语言文学的胡雅菲同学来说,选择《走向海洋》公益课是来自一个偶然。她之前选修了孙泽伟老师的《海洋生物探秘》,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对海洋愈发好奇,加上她原本来自内陆地区,心中一直对大海有很深的向往。在上这门课程之前,胡雅菲就听说这门课很好玩,以为就是去海边玩、游览风景,但是真正地上课时才发现跟想象完全不一样,需要学员策划公益活动、摆摊宣教、采访记录。虽然自己需要“起早贪黑”,但她认为自己奔走在属于自己的热爱里,辛苦并快乐,公益带给她的满足是最大的收获。“当你看到那么多人被你感染,和我们清理之后干净的沙滩,那种快乐是无法言说的。”她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公益人愿意为此奉献,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公益,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想看到更美好的世界,也算是‘殊途同归’吧。”

汕头大学汕头大学

团建

18级海洋科学专业的王玉莹同学是在大一上学期参加课程的,后来就以优秀学员的身份留下来做助教。王玉莹坦言,最初对《走向海洋》是不太了解的,后来也是接受了学业导师孙泽伟的推荐才选修这门课程。通过课程设计里的骑行、南澳徒步和学校宣讲,她开始从中感受到乐趣,进而认同课程的环保理念,也愿意留下来帮助课程的发展。助教的工作对她来说已经游刃有余,但在一次次的助教活动当中,也能激发出全新的想法,让她的思维变得更多样化。““我很开心能够和大家一起为保护海洋和宣传公益努力,并从中学到了一些专业课没有提及的基础的海洋科学知识。”对此,19级应用化学专业的刘炳力同学深有感触,“我们在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很大部分都能在宣教的时候能用上。”这当然也是因为课程本身的属性是有关海洋保护的公益课,学生学习的是基础、重要的海洋知识。

《走向海洋》的一大特色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因为要指导组员策划工作,王玉莹跟着老师学习中学到了实用的生活知识、祖国的领土领海主权问题、海岸线多长和更多关于海洋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知识,得到了不同层面的技能。在和组员同学们的相处过程中,她也学到了及时沟通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学习海洋知识,她更加明白了塑料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不仅平时会注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的使用,还经常向同学科普知识。

汕头大学

调研

胡雅菲说自己经历了第一次策划活动,第一次写推文,第一次安排所有事情……她现在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可以从经历中总结经验,“我也可以做得很好,去做一个很‘牛’的策划人!还知道了一些有趣的知识,比如吃海鲜,挑海鲜的小技巧,在海洋中碰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对措施之类的。”在学习过程中,胡雅菲一直记得去南澳的第一天,她们原本打算捡沙滩上的垃圾,但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沙滩很干净,身为策划人的她却发现了礁石后面有不计其数的塑料泡沫。他们与当地中学学生花了好大的劲才清理干净。“我们看到洁净的沙滩,但很容易忽视礁石背后成堆的泡沫,保护海洋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同时,她也深深明白,“保护海洋这件事靠的不是我们一群人,也不是我们一代人,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才能够看到好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一个课程,呈现出来的是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保护海洋,而他们真正收获的是自我成长以及海洋保护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孙泽伟直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出来,张望一下,抱着收获继续走下去。

汕头大学

坚守护海誓言


发表于《汕头大学报》第479期第三版

文字:梁君延 李芷滢 刁秀婷 王穗鹏

图片:《走向海洋》课程组(除注明外)

编辑:刁秀婷

鸣谢(不分先后):孙泽伟 胡雅菲 王玉莹 刘炳力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汕头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汕头大学-40年·汕大故事 | 《走向海洋》:我与“蓝精灵”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