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这一年,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邹慧文迎来了自己的大学毕业季。当身边的同学都奔波于各大招聘会的时候,她希望在自己的22岁,这一段青葱岁月里,留下不一样的足迹——去纳米比亚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纳米比亚首都城市夜景
“为什么是纳米比亚?因为小时候看《花儿与少年3》这档真人秀节目,被纳米比亚的风景深深吸引住了!”她率真地说道。神秘古老的苏丝斯黎红沙漠,看似荒凉却充满生机;朝阳一面如血般殷红,背阴一面如黑夜般深邃,45号沙丘脊线切割出来的阴暗两面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八千年时光雕刻出的优美曲线令人如痴如醉;路德福音哥特式教堂被视作承载了历史、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的“万花筒”……
原始与文明,狂野与奢华,魅力四射的纳米比亚无不吸引着赤诚烂漫的邹慧文,于是就有了“我想去就去了,想做便去做了!”在22岁的年华里,她这一段旅程注定绽放出不同凡响的火花。
飞往温得和克,开启人生新征程
纳米比亚通用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这对只身一人飞往异国他乡的邹慧文来说,语言似乎不会成为太大的障碍。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回忆起初到非洲和当地人打交道的场景,她不禁打趣到:“就像别人总是嘲笑我们讲的英文是China English(中国式英语)那样,非洲人的英语口音也是蛮‘独特’的呢!要很努力听,才知道所以然。”
汉语教学课堂
尽管不需要重新学习一门外语去辅助教学,但是如何适应他们的Africa English(非洲式英语)也成为邹慧文面前一道小坎。刚开始的教学,在和学生们的互动过程中,她不仅仅是一位汉语教师,她还是一位Africa English的听力初学者。因为当地人说英语,会掺杂了一些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语音。
为了尽快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邹慧文会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留意他们的日常口语表达,着重听他们的咬字和音调,留心分析他们运用汉语时所表达的语序和转换,因为这也直接反映了他们在讲自己的语言时的一些方式方法。“虽然在我成长过程中,英语对我来说就是母语之外最熟悉的一种语言了。但是来到另一个国度,我更需要打破我们自认为的‘固有语音语法’,去让我的教学进行得更顺利。”邹慧文说道。
邹慧文与学生合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人“独特”口音重中之重的大舌音,似乎也开始变得“悦耳”,无论是“Three”,还是“Thrrrrrrree”,她心中已了然!不再觉得交流起来费劲儿和拗口。接下来的教学和生活,也一如2月28日那晚平稳降落在纳米比亚国土上的航班那样,“欢迎乘坐飞往温得和克的航班”,顺利且带着新奇。
多彩课堂传播中国文化
邹慧文负责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其中一家是位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私立小学,“Amazing Kids”。因为这所私立学校将汉语课程纳入到了学校教育体系里应具备的课程选项中,选修对象是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所以作为本校唯一一位汉语教师,邹慧文便承担起了四至六年级的3个班,共41名学生的教学工作。虽然每节课才30分钟,但是四年级的每周五节的课程和五、六年级每周六节的课程,将她在这所学校一周的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的。
邹慧文上课的场景被央视纪录片《魅力纳米比亚》收录
教了一段时间后,邹慧文了解到这所学校选择汉语课程的学生普遍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多,比如学生的家长们因为从事服装贸易行业,每年不同的季度都需要前往中国进行采购,长此以往,他们对中国的各方面印象的极高评价也促使了孩子们对中国的向往。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因为十分热爱中国文化,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了HSK2和HSK3的考试,因此孩子们对中国文化也颇有了解。“前年咱们国家七十周年国庆的时候,我问学生们中国的主席是谁的时候,一位六年级学生用发音清晰且极其标准的普通话抢答道‘习近平主席’!我当时都震惊了!”谈及到这些细节时,她依旧为这位学生的表现而感到惊喜。
在“邹老师”的课堂上,你以为只有枯燥的“ā á ǎ à”拼音学习吗?当然不是!而是充满挑战噢。在邹慧文录制的一段视频中,一个小男孩正被“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四当成十,也不要把十四当成四十”的绕口令弄得舌头打滚,脑袋绕晕,抱头错愕。其他小伙伴被这位同学的发音出错闹出的乌龙逗得捧腹大笑,也加入了练习者的行列中,跃跃欲试的小眼神好像在说“真的有这么难吗,我不信!”。
这不,邹老师的课堂上也有“拼音高材生”呢——“楼上住个老公公,楼下住个小冬冬,小冬冬认字问公公,老公公走路扶冬冬,冬冬说楼上有个好公公,公公说楼下有个乖冬冬。”这位小朋友看拼音一目十行,发出准确的读音,咬字也十分清晰,是“gong gong”还是“dong dong”,一点也没有难住他!
与纳米比亚的同学一起过春节
“除了教授简单的中文这一门语言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神秘国度。”邹慧文认为,教语言的同时更要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她将每周二的课堂定为“story time”(故事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看完一个小章节后就上讲台进行分享。在学生们手舞足蹈、绘声绘色的演绎下,“盘古开天”“精卫填海”“东施效颦”等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故事在大洋彼岸的课堂上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课堂上孩子们学起中国文化来,无一不乐在其中。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教授的学生都在10至12岁这般活泼好动的年龄,又因为大部分选修汉语课程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十分浓厚,所以除了日常的中文教学,邹慧文会不定期组织学生们上一堂中国文化体验课:比如教学生们剪纸、制作中国结、唱中国的儿歌、体验汉服文化等,除此之外,还有厨艺课、春庙活动……这些文化体验课,不仅使课程更加丰富,也充满趣味性,能让纳米比亚的学生在体验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在异国他乡用独特的方式为祖国庆生
邹慧文在纳米比亚任教的这一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招待会舞台上,两只小狮子随着鼓和镲交织一起的阵阵节拍,小步细碎,似睡未醒般踱步登场。鼓点渐急,镲声渐重,两只小醉狮眨巴着大眼睛,摇头摆尾,忽而横卧地上,伸伸懒腰,撅撅腿,似是耍赖皮,让人忍俊不禁!倏地一下,一只小醉狮似是醒神回来,“骨碌”一下扑腾跳跃起来,挠痒痒、舔舔毛,小心翼翼地蹭着另一只“呼呼大睡”的小狮子。出乎意料,一直醉卧的小狮子前腿迅速悬空一跃而起,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似是嘲笑另一只狮子因自己的突然袭击而酣醉发愣样子。舞台上的两只舞狮迈着醉步窜来窜去,大眼睛眨巴眨巴,时而打滚时而翻蹬,惟妙惟肖,憨态可掬,好不可爱!逗得满堂欢笑。
用舞狮表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看着纳米比亚的学生们在舞台上认真表演的样子,舞台倒映着他们小小身板却力量大大的身影,在舞台一隅负责击鼓的邹慧文,为这次的完美演出感到欣慰和无比的感动。“第一次彩排的时候,因为排练时间仓促,表演不佳,我们的舞狮节目还被狠狠地批评了呢。”由于舞狮表演在动作细节上很需要时间去磨练,也更需要表演者的体力耐力,所以对小男孩们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演出时间迫在眉睫,学生们疲倦却又隐隐期待表演的渴望眼神,排练不佳面临节目被斩的风险,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呢……种种未知让邹慧文倍感压力和犹豫不决。“我要继续把节目排好下去!”一股信念在她心上扎了根。舞狮技巧难度高,她便从头编排动作,改成醉狮;因为小男孩们力气不够,稍微动作不到位,便失去了舞狮的精气神,她便把表演重点由“技”转到“神”,减少舞狮飞腾、跳跃、攀爬的套路动作,侧重于表演狮子醉酒后的神态。
排练舞狮表演
在日常教学任务量满满的情况下,邹慧文为了腾出更多练习时间,把饭点和午休的时间挤出来,一边备课一边参考各类视频,把舞狮动作一点点“抠”出来。周末两天,她也把小朋友们接到宿舍里练习,狮头和狮尾的上下起伏配合、鼓点和镲声的节奏融合,都是她一个人手把手地教导和纠正。“那段日子,几乎累到每晚倒头便昏睡过去了。”但是,一切都值得。
看着孩子们表演完亮晶晶的眼神和嘴角上扬的纯真笑容,一切都值得。在邹慧文任教的这所学校体系里,小学生们往往不似初中部高中部的学生那样受到重视,所以能够给予他们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也很少。因此,她不想轻易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想让他们在舞台上大胆发挥,添加自信的光芒,同时,她也想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给祖国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那一晚,他们的节目表演完时,掌声阵阵,完美谢幕。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在纳米比亚这片异土上,邹慧文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使出浑身解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祖国母亲庆生。
不工作的日子,我在……
在“忙里偷闲”的日子里,她常常和其他汉语志愿教师一起结伴出行,打卡《花儿与少年3》的沿途风景,领略纳米比亚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收获了满满的珍贵回忆。有5号沙滩滑沙的快乐,有箭袋树没有看到星星的遗憾,有路上遇到跳羚羊的喜悦,有“死亡谷”被热浪沿袭的尖叫,有哈纳斯伴着狮吼入睡的胆战心惊,还有在斯瓦挑战高空跳伞收获的惊喜和刺激……一点一滴,终身难忘。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红沙漠城堡酒店的星空房,她躺在城堡的塔顶,眼睛一睁,便是一颗流星划过。没有任何的光污染,只有天堑的深蓝和满眼的繁星,一抬头一睁眼,仿佛沉浸在最纯粹、最浪漫的宇宙中,“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从未暗下来的不夜城相比,我更喜欢繁星簇拥的宁静和美好。”邹慧文由衷地感叹道。
在斯瓦挑战高空跳伞
与其他汉语教师志愿者同事一起聚餐
不工作的日子,邹慧文最喜欢和同为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同事们一起宅在家里当“中华小厨娘”了。同事们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小小厨房出品的食物丰富多样,不仅让她大开眼界,也大饱口福——老奶洋芋、疙瘩汤、胡辣汤、鸡丝凉面、茴香馅包、潼关肉夹馍……你择菜、我切肉,你摆盘、我上菜,一室的温暖挟裹着饭菜可口的美味,五六个人围坐在餐桌前,谈谈彼此还未曾相识时的过去,分享在学校时学生的淘气和可爱,偶尔举杯畅饮,相视一笑,和睦温馨。
再见了,纳米比亚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邹慧文也要踏上回国的旅程。在她任教的另一所学校People Primary School的最后一堂课上,她安慰孩子们:“不要伤心,日后你们会有新的老师来教你们的,而且我相信她会比我更好。”可孩子们却摇摇头,声音不大却坚定地说:“老师,她再好也不是你,我们喜欢的是你啊。”是的,对于People Primary School这所位于温得和克贫民窟上的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而言,一周两节的汉语选修课对于他们而言显得尤为珍贵——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他们总是渴望得到关心与爱意,而在邹慧文的课堂上,他们不仅可以学到中国文化,还可以在邹老师这里得到那份缺失的温暖——一起合唱中国歌曲《依然爱你》,一起在学校的草坪上玩“丢手绢”游戏,一起在阳光下分享故事,一起在教室看中国动画片,中文听力小测试成绩优秀还能获得奖状和小书签的奖励。表现好时,邹慧文还会借出自己的手机让他们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在邹慧文的课堂上得到的关心与温暖,都能让孩子们忘记孤单,只有欢快和笑容在身边蔓延。所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邹老师就是邹老师,是他们无可替代的best friends!
纳米比亚热情善良的孩子
在纳米比亚的这一年,给邹慧文22岁的岁月年华里留下了宝贵的礼物——孩子们的热情、单纯与善良,同事之间简单纯粹的革命性友谊。回国后,邹慧文在一家公益机构担任项目人员,虽然没有继续从事教师行业,但是摆放在工作桌面上的一幅幅和纳米比亚学生的合照,看着学生天真烂漫的笑容,她便觉得心中充满了力量,更有了勇气和动力去向前冲。
邹慧文回国后,为母校赠送一枚彩绘鸵鸟蛋纪念品
在她的日记里,她写道:很高兴我22岁这一年属于纳米比亚,属于非洲,就让“邹老师”一直留在这段时光中吧。对于邹慧文而言,“故乡”不仅仅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特定的年月里,而承载着这段成长岁月的纳米比亚,也是她心中栖息的故乡。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文字:周凯程
通讯员:党雪
排版:谢丰
责编:刘阳 曹婼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