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毕业季,精彩在继续——
“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第二阶段自6月22日—7月6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出(目前仅对校内师生开放)。
来自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的600多名本科毕业生,以开放的视野体察生活,在守正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充满青春激情的作品展现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溯源,历史向今天敞开;逐梦,未来向今天招手;“溯源逐梦”,让我们在这场青春盛会中继续奇妙探索!
现场直击
优秀作品速递
前言:2021年毕业的学生,相信会记住自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别的时节,圆满结束了校园生活,怀着忠诚和勇敢,向着更加灿烂的未来启航。
相信同学们此时一定懂得,值得珍惜和回味的不光有大学四年短暂而美好的时光,更有直接联系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所学专业。绘画或书法,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审美追求,在海一般宽阔的未来事业中将发挥无尽的力量。
四年中的最后一幅创作不一定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但每个人都会相信为此而付出的一切源于自己最真切的愿望。无论是表达家国情怀还是歌颂美好生活,从观念到技巧都经历了一番磨练,这也必定会让老师们感到欣慰。
岭南的艺术风气历来都是重生活、讲创新,相信同学们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感受到这一点,并且通过这次创作将这一传统与当代的形式进行了结合,这也将成为你们未来发展的起点。
通过这次毕业创作,相信同学们对于“先学做人 再事丹青”的理解更为深刻,因为大家所选择的主题,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时代担当,已经意味着创作实践本身就是人生实践。
所有人都应该相信,今天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
作品名称:《里外》
作品作者:黄文浩
指导教师:许晓彬、赵春恒
创作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在可园的写生。在园中有一处有很多鸟笼和鸽子的玻璃房,鸟笼里有很多其他种类的鸟,我觉得非常的美观和谐。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饲养宠物,比如我自己就有养鱼这一爱好,觉得能让生活更有生气,也可以观赏鱼的美,同理园区饲养这些鸟类是为了吸引游客。但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些鸟儿是希望被人们养着还是希望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呢,我们无从知晓。希望我的画能给观者带来平静祥和的感觉,同时也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作品名称:《泣血黄昏》
作品作者:郑漫琳
指导教师:林霖、何枫
创作说明:本作品是由一组两张的小肖像画(2020作)演变而来,画面的主角是陈铁军和周文雍,两人隔画相对而望。画中用了对称构图,把两人分别安排在画面两侧。想象他们在广州起义中(1927.12)于广州公安局门前相遇的场景,这个场景可能在现实中并没有存在过。他们是在木棉花盛开的季节(1928.2)就义的,故在画面中安排了掉落一地的木棉。
作品名称:《织梦》
作品作者:郑白杨
指导教师:许晓彬、赵春恒
创作说明:我想织一个梦, 有故土的海风和绿洲。她想织一个梦, 有孩子迈进象牙塔的背影与她的叮嘱。它想织一个梦,有徜徉海底的自由和仰头就能望到的星河。我想织一个梦,织一个关于故乡的记忆。织夏夜的蝉鸣,织咸咸的海风,织星河璀璨,织晾晒鱼干的人们,织编渔网时的欢笑……这是我梦里的梦,是我灵魂底里深刻的印记,像是行走在荒漠中的徒步者眼前的绿洲。这一层,是思乡之情的寄寓。她想织一个梦,为孩子织一个大学梦。母亲起茧发红的指腹,那是常年编织渔网留下的痕迹。母亲领着一份微薄的收入,用细细的线、赭绿色的梭子、粗糙的双手和佝偻的背,一下又一下,一年又一年,织出了我的大学梦。这一层,是对母爱无声的感恩。它想织一个梦,一个关于自由、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寄愿。在隐秘之处,杀戮——无休止,掠夺——无节制,自然的生灵沦为囚笼里的玩物……垃圾堆满海面,幕布覆盖笼子,雾霭遮住天空,星河还看得见吗?这一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作品名称:《扶风阁银印十六品》
作品作者:陈泽鑫
指导教师:王忠勇、谭文选、陈锴生、姚宇亮
创作说明:《扶风阁银印十六品》是一组撷取古代词牌名为题材内容、仿拟古玺印风格的主题性创作。这组创作始于我的兴趣与爱好。感谢大学期间校内外诸位恩师的循循诱导,使我愈发迷恋金石篆刻,并“以学养学”玩起了古印收藏,更激发了我深入研究与创作的好奇心。我的本科毕业学位论文《战国玺印中兼具两系风格及分域研究》以文字为出发点判断五系文字和风格,使我在创作这套银印作品时可以兼顾文字和风格,帮我解决了很多的专业难题,故作品学术性增强了不少。“追源溯古”是我的审美志趣,故我在形制上通过研究地域特色,选取了战国燕玺、晋玺、楚玺、秦印及汉印稀有品类的多种印钮风格。因此,我根据每个银印的形制严格配对相应的国别文字,根据各地域的凿刻工艺特点,尽可能地匹配相应的风格特征。如有陕北地区秦印的野逸,有楚国文字的神秘,有山西晋系的精美犀利,也有南方地区汉印的温雅稳重。当然,与当下刻印除了敲、削等手法不同的是,我在刻制银印时保留了古玺印里常见的卷边字口,更能体现金属的质感与力度;在印面处理上也保留了古玺印里自然略带倾斜的印面,使印蜕效果更加虚实生动。
前言:2021年绘画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创作,在坚持钻研绘画本体语言的同时,以立体多元的视野,借助多重综合的媒介,将新技术、新观念注入绘画的表现手法当中,并且对时代和社会新动态给予了敏锐的关注,用真挚的情感和自信的力量,向观众呈现出一场绘画艺术的视觉盛宴,体现了同学们的独立思考、青春活力,以及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2021年绘画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展览共有油画系、版画系、水彩画系179名同学参展,其中油画系51人,版画系78人,水彩画系50人,涵盖油画、材料与油画修复、版画、插画、书籍装帧艺术、水彩画6个专业方向。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四年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为此,我们对毕业学子们致以最衷心的祝福。在此期间,我们见证了你们学习成长阶段的点点滴滴,时刻感受到你们在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尤其是自去年以来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难忘日子里,你们已经充分表明了青年一代的绘画学子,可以自觉地以笔为矛,以“艺”战疫,以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创作出了一批有品质、有深度的作品。
百年前的中国正是有志青年奋发有为的觉醒年代,百年后的2021年,重温初心与使命,在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之时,期待作为绘画艺术学院的青年后备力量的你们,继续以绘载道,以画育人,将充满能量的艺术潜力投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浪潮,未来能更好地将美术作品服务于社会。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此预祝你们以本次展览为起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品名称:《第一锅炉房的乐队》
作品作者:郭昌镐
指导教师:褚朱炯、安琦、林锋、谢郴安
创作说明:《第一锅炉房的乐队2.0》记录了我们在油画系一工门口玩音乐的场景,表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熟悉的同学、老师、朋友,因为油画系在七楼夏天会很热,所以被我们称为第一锅炉房。
作品名称:《联觉:音色实验》
作品作者:杨悦彤
指导教师:范勃、郭祖昌、薛若哲、许东生
尺寸:300×200×180cm
材质:陶瓷,木
创作说明:“color-music app”是一款可以通过摄像头扫描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颜色,并将这些颜色重新转化为“色彩声音”的手机软件。我把这款软件放置在商店里,顾客们使用它能听到货架上的“商品声音”。收集了大量的商品声音后,我根据扫描过程将音符重新编排,制作了“商品乐谱”。
作品名称:《解构系列-倚》、《解构系列-伞》、《解构系列-XXX》
作品作者:潘泽嘉
指导老师:周力、刘可、秦晋、曾曦
创作说明:固化思维存在于每个个体。在创作实践中对物的解构和对本原的突破是在逐步地消解刻板的认知,同时也是把思辨性思维慢慢地带到自身的潜意识里,使我更加敏感地去感受物、分析物、理解物。通过创作实践,最后呈现出相对完整的画面,希望能够引起观者的思考。作品并不属于个人化的产物,而是一个集综合概念的整体。
作品名称:《绪》1-3
作品作者:苏奕腾
指导老师:陈朝生、陈海宁
创作说明:当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与体验的时候,就会发生情绪上的波动,这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在当代社会环境、科技发展迅速和文化格局复杂的状态下,如何在喧嚣、充斥着压力的环境下保持一份静谧,在合适的范围去发泄内心的情绪?这种状态又如何在画纸上呈现?作品对此进行了探讨。
作品名称:《便捷式社交》部分
作品作者:韩栩欣
指导老师:罗必武、赵千
创作说明:当下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们在五彩斑斓地生活中常常找不到自己那抹独特的色彩。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快节奏的城市中,社交生活也正逐渐变得快速而廉价,经济发展带来的便捷似乎正在反作用于我们的社交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社交关系的距离似乎也成为一种肉眼可见的变化,“快速而廉价”的社交使得我们的关系变得既陌生又熟悉,也脆弱。
作品名称:《家中有椅子》
作品作者:余紫珊
指导老师:罗必武、赵千
创作说明:椅子作为一个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坐具,不仅给人们提供坐的实用功能,在与人类社会长久的依附关系中也产生了很强的象征寓意。在我的创作中,椅子象征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家族结构关系,是社会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如镜像般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身份变化和社会冲突、个人失忆与记忆的场域。
作品名称:《人生图鉴》
作品作者:吕雪丹
指导老师:肖勇、沈璐、雷梦婷
创作说明:我记录在我生活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记录我看见的充满烟火气息的社会,记录我生活中转瞬而过的过客。万千世界的缩影汇集成一本图鉴,图鉴定格擦肩而过的瞬间,也保存着我的回忆。
作品名称:《九型人格》
作品作者:黄珺
指导老师:吴玮 、黄肖铭
创作说明:《九型人格》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旨在研究心理学中人的性格与个性的共性与差异,书中所提到的看清自我与他人,实际上是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对心理学科的研究。因此书籍内页设计中多以几何形态来表达科学性与多样性,通过重构方体几何来表达不同人格的精神内涵,加以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书籍,衍生海报中采用了电子投屏与绘画虚实结合的方式,在精神需求良多的当下,给人们更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并在书中寻找到“真我”。
前言:“雕塑是在真实的空间和时间中对物质的操控”。全球化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在雕塑创作与展示中的应用,至少在近两年的毕业创作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数字化”或已成为雕塑的最新元素。与此同时,“真实空间”与“真实材料”受到空前的冲击与挤压,这使得“发现雕塑的本质”又一次成为挑战,而且是更复杂、更艰巨的挑战。人们总是试图去理解雕塑,但这似乎永远是一个持续的、没有终点的过程,或许,这恰是雕塑最迷人之处。
此次展出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来自具象雕塑、实验雕塑、公共雕塑三个工作室,创作方向各有侧重,我们分别以“像”(Image)、“物”(Object)、“观”(Sight)来概括,并将其作为今后毕业展览的固定主题。
对应具象雕塑的“像”,可理解为“人像”与“图像”,既是雕塑最原初的主题,也是对根本生命力与理想外貌的形式探索;对应实验雕塑的“物”,可理解为“物体”与“物质性”,是对人像传统主题的背离以及雕塑的“材料自觉”与“物性凸显”;对应公共雕塑的“观”,可理解为“景观”与“观看”,公共空间作为景观被塑造,而观看所邀请的除了视觉,还有身体与思想。
“像-物-观”的模型暗合了雕塑本身的发展逻辑,看似迥异,实则有着相因相生的内在连贯。三个工作室的毕业创作也是如此,具象雕塑在当下主动选择与观念的融合、与虚拟的碰撞;实验雕塑也未刻意剔除具象的基因,并向公共性、互动性延伸;公共雕塑似乎也越来越意识到具象与叙事的力量,不再仅执着于空间美学。
2021届本科毕业作品中所呈现的这种交融,或可显现出雕塑的某些封闭区间正渐趋消解,或可看作是三个创作方向相互关联又各自成熟的表现。也许,“像-物-观”的共生,就是雕塑本来的样子。
作品名称:《遥远的现在》
作品作者:胡桂晔
指导教师:王海同、黄炳谊
尺寸:60×47cm、32×38cm、25×17cm、65×67cm、33×24cm、44×21cm、54×75cm
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说明:作品以中国古代壁画残片的构图作为蓝本,以中国传统壁画、浮雕的线性造型语言和麦积山“薄肉塑”的表现手法,描绘身边的人和事,让传统壁画残片成为连接历史与今天、民族与个人的纽带,进而创作出带有民族审美特色和个人独特记忆的“时间残片”。
作品名称:《新旧寄生》
作品作者:周小卜
指导教师:吴青峰
尺寸:300×200×180cm
材质:陶瓷,木
创作说明:童年时爷爷家的四合院在我心中留有极为重要的印象,近几年古窑村里被迫拆迁,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房屋被拆除建成高楼。我用带有当地特色的陶瓷作为材料,将以前的老物件与脆弱易碎的陶瓷相结合,新旧物品相互寄生,表达对地方特色被破坏以及童年记忆被拆除的惋惜,也希望引发大家对现代发展与古村落保护之间的思考。
作品名称:《人造阳光》
作品作者:殷烨
指导老师:程辰
尺寸:200×450×270cm
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说明:一个人造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窗户,在空间内壁上留下一个光斑。我希望这个景象看起来就像是阳光穿过房间窗户后留在室内的光斑。它会随着时间流逝而移动、变化,这是为了摹仿阳光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点会有不同的角度、亮度、色温……只是这束光的变化速度比真实的阳光更快。
与人造光不同,自然光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而阳光又最具代表性,在没有钟表的时代,人类通过观察阳光照射的角度来读取时间。随着电灯的普及,人类的活动不再受限于阳光,而与此同时,一成不变、永远明亮的人造光也在潜移默化地削弱人对于时间的感受。
作品名称:《惘》系列
作品作者:黄一国
指导老师:屈金
尺寸:72×67×20cm、35×20×10cm、36×24×10cm
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说明:该作品通过玉材料创新及材料转换,将骨骼印刻在玉料切片上,所有的切片组成一个X光片的形状,先进技术的医疗机器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身体内部复杂结构,但很难分析到人的内心活动是否健康,借此探讨当下全球新冠疫情下人们关注的“健康与技术”话题。
作品名称:脚手架上下的生活
作品作者:郭定奋
指导老师:裴丽、杨义飞、黄琳、黎子元
材质:红砖坯、红砖
创作说明:我出生于农村,家族中进城当建筑工人包括已退休的有21人,数量众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家族生活、教育氛围有所改善,在他们之后,家族从事建筑行业者在减少,未来也有可能不再有人从事这个行业。
因此,作为农民工子女,我认为自己记录与体验这一行业已经刻不容缓,为此我进入工地跟堂哥们一起工作一个月,融入到他们生活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以便更好地拍摄纪录片。同时还把在体验与拍摄过程的感触刻制在砖坯上烧制出来(100块)。
作品名称:《SASA和博伊斯》:
作品作者:胡伟明
指导老师:杨义飞、裴丽
创作说明:SASA是我自构的活在超现实世界的鲨鱼人造人,她是虚拟的IP,当她置身在我们当下的艺术遇境中,她也曾为读不懂艺术而迷茫,从漫无目的的模仿到再解读,到最终打破原本固有的艺术观念释放了自我。以此致敬伟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影片为整个动画作品的开头第1个part:《行外人如何对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整个动画的现场装置作品还有其他5个part——《人人都是艺术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7000颗像素》、《名副其实的中国兔子糖》、《渐渐成为自己》。
作品名称:《落日探戈》
作品作者:林雪原、卢果、梁晋诚
指导老师:郭宝玉、夏圳锴
作品类型:视频
创作说明:“落日”——每当落日之后,夜幕降临,所有的不安都会涌上心头。我们白天被忙碌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所支配,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静下心来思量。
“探戈”——是一种前进三步后退一步为舞步特色的舞种,其最显著的特色是舞者有一个猛然回头的动作,颇有一种欲进还退,瞻前顾后的感觉。
年轻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却又不住地感到迷茫,时常在选择的岔路口前犹豫不决,对于未来有着一种“等待戈多”式的期许,这种虚无缥缈的期待将会引领我们走向何处?
作品名称:《夏娃型录》
作品作者:徐美琪
指导老师:李文华
作品材料:摄影作品、摄影书,双铜纸印刷
作品尺寸:380mm × 285mm / 40张
创作说明:在当今时代,“You are what you wear”, 当穿着拥有了意义,它让我们的身体社会化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身份。我在2020年12月拍摄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共40位年轻女性的着装方式,我们通过时尚表达自由的态度,解放身体、主导自己的身体,打破男性凝视带来的约束和规训,希望展现女性群体的力量。虚拟人物是数字化时代下的新产物,它的存在构建了一个区别于现实但又仿佛与现实相通的平行世界,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创造出各种角色,也不存在审美标准和规则,更没有约束和规训,是一个充满想象和自由的空间。我联系了另外20位年轻女性,根据自己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二人生角色,这个角色象征着平行时空的另一个她们,在那个时空她们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同时,我还运用了虚拟人物这个元素制作了部分图像,希望引发一些关于当下男权审美与刻板印象的思考。
前言:全球疫情仍未平歇,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创作。这个时代,追求科技的极致,也向往手作的价值。作为新一代的工艺人,站在大时代的面前,你们应该何为?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工艺美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在一线都市还是在边陲乡村,你们都大有可为。一代巨匠达芬奇告诉我们:“荣誉归于劳动的双手。”期待你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专业技能,用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融入生活,引领新时代的风尚。
我理解诸位面对“未来”时兴奋与焦虑交织的情绪,因为当年我在告别校园时也曾同样忐忑不安。“未曾到来”的“未来”,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它需要诸位去想象、去创造。重复历史、重复别人或者重复自己都没有太大意义。告别校园,意味着你要与相处三年或四年,熟悉的人、事、物挥手作别,这或者并不困难,但困难的是,走出这座校园,你也要与过往的自己,与自己最绚烂的青春挥手作别,一去不返,那将会是后会无期。
刺猬乐队吟唱着:“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我愿你们这群正年轻的工艺人:勇猛、大胆、坚定,挺立在大时代的潮头。
——齐喆
作品名称:《礼物》
作品作者:黄丽敏
指导教师:魏华、金生花、杜沁芬
创作说明:本创作设计理念于食物、蛋糕形态、甜品及奶油装饰。运用蛋糕裱花技法以及进行了多次试验不同稠度配比的泥浆进行陶艺创作,利用陶瓷材料代替本人对于美食的欲望,满足本人对奶油蛋糕的热爱。
作品名称:《来处》
作品作者:黄婷婷
指导教师:齐喆、韦潞、苏若山、金松辉
创作说明:作品是由六幅组成的一组岩彩装饰画,画面切割呈现出拱门形状结合半立体外框,借门喻来处,画面表达了迷失,寻找,守护三个阶段。《来处》旨在表达我们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繁花迷眼,迷失自我,幸好我们还能回望来处,找到不被玷污的初心,让自己能继续前行。不忘来处,常忆初心,人才不会走丢。
作品名称:《植忆》
作品作者:彭剑豪
指导教师:齐喆、韦潞、苏若山、金松辉
创作说明:本作品是一个融合传统工艺材料的带有装饰性、互动性、思考性的装置。利用树的元素表达每个人的根源,生活里有很多东西你可能天天见到它,但其实你也未曾真正见过它。在制作过程里先跟自己生活里的树进行一场无言的交流,通过用古法皮纸翻模,再碎片化地重新组合、拼贴,与本人记忆的重组有着共通的关系,树枝节来源于每个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树种,最终构成这颗完整的树。古法皮纸的原料是树皮,而作品里的树皮是手工改造一些肌理再重新成为纸质的树皮,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在自然与手工参与中不断轮回,像是在演绎树皮的另外一种生命。在树的上方还悬浮着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物件,与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息息相关,像是这棵树长出来的回忆的果实。最终在作品中留下大自然的痕迹,留下自己手作的温度,留下时代的记忆是我最终的目的。
作品名称:《∞》
作品作者:周文尧
指导教师:魏华、金生花、杜沁芬
创作说明: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打包好的陶艺作品,放置在展台上所呈现出的隐秘感,力量感。本次创作采用吸水多孔材料捆绑造型,利用泥浆浸渍工艺烧制完成陶瓷作品。作品试图利用陶瓷材料定格捆绑物品的张力。以“∞”命名,在图像形态上“∞”像一个被捆绑的物体,在符号含义上“∞”是无限的意思,正如作品以限定的捆绑造型,试图表达无限的想象空间。
前言:美术教育学院给你提供充足而适合的土壤!美术教师、艺术教育工作者甚至是艺术家亦或设计师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角色。
对于学生而言,美教是多频道思考与艺术表达的肥沃土壤。
对于教师来说,美教是不同学科经验互通有无的复合型土壤。
美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不培养专才,只生产有机知识分子,随时预备转换角色,心怀教育真问题,切己切时,归于实际。
本届毕业展,美术教育专业既能有学生们通过对材料组合应用和工艺技术创新的多维实验,以微观视角切入对自然、社会、教育和传播等大问题的思考;又有走访调研了非遗基地、博物馆的小组以设计回应时代关切和社会需求,以设计美学带动社会美育;也有充满热情、朝气与活力的国画学子,不拘古法,形式多样,情感自然,用笔墨表现有温度的现实生活。艺术教育专业有一群有爱心、懂孩子、懂教育的师范生,他们的毕设作品体现出多能一专的整体素质,展现了各自的教育理想与担当。
冀愿学生们在土壤里成长,亦不忘成为土壤,“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作品名称:《自由·温室》
作品作者:黄斯琪、陈秀钰
指导教师:吕晓珊
创作说明:《自由·温室》是一件围绕鸽友与鸽子间的互动,探讨人与动物伦理关系这一主题的系列影像装置作品。隐藏在城市天空的鸽群,被脚中无形的线缓缓引向人类建构的保护所,这座鸽舍牵制着鸽子的飞翔自由,也连结着其生命的诞生与消亡。自由伴随生命降临,被这所温室保护且禁锢着,成为人与鸽子间无形的羁绊。
作品名称:潮瓷IP形象设计
作品作者:陆镱元、何晓盈
指导教师:马良华
创作说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州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兴盛地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工艺美术精巧,其中潮州瓷器是广东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潮州瓷,是潮州年岁变迁的见证,是潮州人民生活的容器,它凝聚着人们生活的缩影,亦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希冀,为我们呈现了当地人们丰饶富足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本项目的产品服务设计旨在以潮州地域文化为依托,结合线上线下场景,使用IP形象设计、H5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工艺美术等多种表现手法,推动传统潮州瓷实现现代转化,使潮州瓷文化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焕发活力。
作品名称:《秘密乐园》
作品作者:叶彦
指导教师:安林、陈林
创作说明:创作围绕“乐园”展开,在树林深处的秘密乐园,孩童们骑着木马,或休憩,或冥想,或玩耍。此乐园象征心中的一片净土。如果说孩童们的乐园是密林深处的木马,那么你的乐园是什么呢?或是一份初心,或是一份热爱,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即将毕业踏入社会,面对社会的洪流,愿能守住心中的秘密乐园。
作品名称:《奇艺培养皿——多感官创“异”实验课程》
作品作者:詹海蕙
指导教师:李琳、黄新然、梁迪宇
创作说明:课程重点面向8-10岁儿童。本课程如同“培养皿”,由教师创设实验情境,让儿童成为研究者,从生活中发现、感受、表达、创造美,使儿童能够将原有概念化印象重构、培育为奇异的创意。同时,教师又如显微镜,透过“培养皿”生成的一个个艺术作品,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挖掘每个孩子细微的闪光点和情感流露,促进儿童创造力与个性化发展。课程分为去概念化培养皿、感官可视化培养皿和创“异”培养皿三个主题层层递进,先“破”后立,让学生逐步打破刻板印象的桎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转化,从日常中发现奇妙,创造更多可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本项目在家庭、社会、学校美育上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共开展56次课程,累计1000余份作品。
作品名称:《星期八》
作品作者:张雪寅
指导教师:安林、陈林
创作说明:作品画的是非常世俗的人生百态。有时人若遇到过不去的坎,不妨骑个自行车在大街小巷溜一溜,看看盛夏傍晚在昏暗小房子里吹着电风扇慢悠悠看电视的阿婆,冬日午时三点在大坝上喝西北风摆摊的小贩和旁边穿着马甲坐在蕾丝肉垫上晒太阳的沙皮狗,或许会突然感到“都不是什么大事儿”。
前言:要探索和思考人类本质,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当今世界对于艺术的定义,早已超越了狭隘的、从外洋舶来的“美术”范畴,几乎囊括了所有人造之物。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所涉及的美术史、艺术管理、文物与博物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领域,代表了接近和理解人造之物的四个不同途径。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对象,涵盖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类制品及其使用和展示空间,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到民族民俗工艺,从近现代的博物馆空间,到当今的数码虚拟艺术,从全球视野,到区域议题。
我们将聚焦于实操性极强的技术美术史教学;与此同时,我们又鼓励师生进行前沿性的艺术哲学思考。观看能力的训练、艺术创意写作及艺术学术写作,是我们着力培养的基本技能。虽然文字与图像是我们的创作媒介,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礼赞与文字智力相平行的“手的智力”。我们的师生在实践和写作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意外的哲学思考”——我们意在培养能理解和描述“手的智力”的新型思想者。
作品名称:《海南澄迈县美榔双塔调查报告和初步研究》
作品作者:邱猛
指导教师:吴天跃
创作说明:论文选题的灵感源于作者大三上的全球美术史课程以及受到一系列课程报告的启发,机缘巧合之下将目标最终锁定在“无人问津”的海南澄迈美榔双塔。一方面是考虑到澄迈美榔双塔现今研究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广东之于海南的先天地理优势,便于实地考察。
本文作为海南澄迈美榔双塔的基础性调查研究,首要任务是交代双塔现有的完整材料以及完善其基础数据信息。其次是展开对美榔双塔现存问题的合理性分析与解读,即双塔的年代判断与其建造技术、风格的来源推断,并加以探讨双塔作为村落佛塔是否存在布局安排的可能性。
作品名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绘画中的玫瑰意象——以阿尔玛-塔德玛〈埃拉伽巴卢斯的玫瑰〉为切入点》
作品作者:刘丽珊
指导教师:樊林
创作说明:花卉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是艺术创作者们热衷用于在作品中寄托内心情感的元素之一,被赋予了各样的象征意义,玫瑰这一闻名的花卉品种亦是如此。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民众使用花卉隐晦地表达情感,这个时期英国绘画又频繁绘制玫瑰。《埃拉伽巴卢斯的玫瑰》创作时间正值社会背景复杂、艺术思潮兴起的时期,因此将作品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同玫瑰在画作中的艺术表现相联系。力求还原艺术家的创作本意,并以这幅作品作切入点,探讨玫瑰在这一时期绘画中被赋予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作品名称:《试论当代策展策略转向——以展演艺术项目策展实践为切入点》
作品作者:何美仪
指导教师:胡震
创作说明:论文背景建立在21世纪策展实践出现的社会参与面向导致的策展人职能扩张,与当代艺术“社会转向”下的社会介入式艺术的出现的基础上,当代展演艺术在社会介入视角的影响下成为了当代艺术展览的新常客,预示着跨学科艺术创作模式的兴起。
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当代展演艺术与社会介入,通过对当代展演艺术的概念与历史发展的梳理,基于“代理性展演”的参与性、社会性以及空间展演特性,提出“代理式展演”项目对空间管理意识、协作意识、观众交流意识的策展需求,以及策展人本身对学术身份的回归的需求。
第二部分是国内策展人的生态困境——从实验到操作到社会实践,策展人的类型多样性昭示着跨领域工作在当代艺术领域已经进入常态,国内策展人也经历过从实验到操作到社会实践的理念转变。但在中国目前的艺术生态下,无论是机构策展人还是独立策展人都不可避免要受其身份与能力视角的制约,要实现策展实践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策展机制的出现。
第三部分是当代策展的策略转向,通过对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模式与第十五届策展团队的策展理念的分析,从而清晰地认识到,当代策展策略将逐渐脱离以策展人为单一中心的模式,转向跨学科的多元协作模式。
图文:教务处 宣传部 各学院
编辑:江粤军 袁梦婷
核稿:刘颖倩
审定:刘 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