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贾建民教授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发表研究论文(https://www.网址未加载/articles/s41467-021-24606-7)。该文通过移动大数据揭示了人们在应急情况下的通讯行为,提出了网络的三元嵌入结构,以此来研究家庭和社会网络的动态演化机制。本项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一项交叉研究,属于计算社会科学,其合作者包括:香港大学贾轼、香港岭南大学李宜威、国防科技大学吕欣、西南交通大学宁一鉴以及耶鲁大学Nicholas A. Christakis。贾建民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贾建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
市场学理学硕士项目主任
复杂社会系统的许多不易观察的属性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贾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2013年雅安地震中受害者的个体移动通信数据,利用地震这一自然实验,研究了人们在风险环境下的应急通讯行为和应对行为,揭示了社交网络的微观机制-嵌入性(Embeddedness)的重要作用。传统的结构嵌入度概念是描述两个网络节点之间(人与人之间)拥有的共同朋友数量,嵌入度越高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具有更高的信任度(Granovetter, 1985)。例如,夫妻之间如果拥有更多的共同好友,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就越稳定。贾教授他们的这项工作将网络嵌入性的研究从二元关系扩展到三元结构(Triadic embeddedness structure),并把嵌入结构与嵌入强度相分离,以此深入分析了三人家庭的各种嵌入结构如何影响震后人们的应急通讯行为。
家庭是社会网络的基本组成单位,该项研究基于地震灾区移动手机的家庭计划用户通讯数据,采用类似双重差分的分析方法,发现在更高地震强度下,那些具有完整嵌入性结构的家庭会在更短的时间内联系家人,其家庭内部的通讯也表现出更多的互动性,而且他们与核心家庭之外的社会网络成员间也会有更多通讯。另外,具有更多嵌入的家庭成员其网络中心度也更大,这表明家庭关系与朋友关系是互补而非替代,即共同的朋友网络和社会资源能强化家庭网络中的成员关系,使得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援。
图1. 在不同网络中心度下,嵌入结构对家庭成员通讯频率的影响(上图)以及震后首先给朋友打电话的可能性(下图)
地震为社会网络的演化提供了一个有始点的观测机会。对于三人家庭的有向通讯网络,总共有十六种网络形态(motifs),而这些不同形态的三元网络结构在地震前后实际出现的频率都不能被过去的理论——例如结构平衡理论(Cartwright and Harary 1956)和关系传递性理论(Holland and Leinhardt, 1971)等所预测。虽然过去网络演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例如提出了优先连接原则(Barabási and Albert, 1999)和其它网络动态模型(Palla et al., 2007; Li et al.,2017),但是对网络微观层面的演化机制还缺乏深入研究(Milo et al., 2002, 2004; Jackson et al. 2017)。贾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显示,三元网络自身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结果可以通过他们的外部社会资源分享情况来驱动。这些微观层面的嵌入机制为理解宏观层面的社会网络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A: 非嵌入家庭结构演化情况B: 完全嵌入家庭结构演化情况
图2. 地震前后不同嵌入结构对三元网络演化状态的影响(圈的大小表示出现频率)
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该项研究,请参阅《自然·通讯》网址:
https://www.网址未加载/articles/s41467-021-24606-7
Jiaet al.(2021) Triadic embeddedness structure in family networks predicts mobile communication response to a sudden natural disaster.Nature Communications12,4286.
https://网址未加载/10.1038/s41467-021-24606-7
转载自经管学院微信公众号
本文鸣谢:贾建民教授
美编:梁馨文
责编: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