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传奇!重走千里播迁路,探寻华农红色校史

华南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一段传奇!重走千里播迁路,探寻华农红色校史

华南农业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所在地 栗源镇全貌

跟着镜头,重温历史

狮子岭下、乐水河畔

一座风骨卓然的百年古村

一个“稻花飘香”的红色之地

曾有一群烽火逆行的教育先贤

书写了华南教育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他们是华南农业大学前身——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先辈们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们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为中国农业科研和教育事业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南农业大学

栗源镇复源村稻田

华南农业大学

栗源书院(图左蓝色建筑对面)旧址所在地俯瞰图

华南农业大学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暑期“三下乡”校史研学团队

在今夏重返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

——湖南省宜章县栗源镇复源村(原栗源堡)

沿着丁颖、邓植仪等先贤

当年走过的道路

错位时空,寻迹溯源

如烟往事渐次浮现

1937年7月,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进攻华南地区,广州形势危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随本部撤离广州,辗转至云南澄江。

华南农业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在前往云南澄江的路上

华南农业大学

1940年邓植仪(前排右一)、丁颖(后排右一)、沈鹏飞(前排左二)等同事在云南澄江

1940年7月,日军策划从越南进攻云南,9月22日,中山大学师生员工在许崇清校长的带领下从澄江启程来到粤北坪石,10月中旬农学院到达与坪石本部约15公里的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于11月20日正式复课,期间办学四年余,直至1945年1月因日军入侵栗源堡而再次撤离。

栗源堡历来是湖南革命的一块沃土。作为湘南起义的前哨,朱德曾在这里度过智取宜章暴动的前夜,此后陈东日等人又在当地发动栗源暴动,革命之势锐不可当。

华南农业大学

智取宜章暴动策划地

1928年4月,栗源堡有120多人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之后,国民党反动武装血腥镇压栗源人民,将栗源堡城烧成一片焦土,流离失所的村民们不得不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自此,栗源堡更名为复源村,寓意能复现堡城昔日欣荣景象。

华南农业大学

今日堡城城门

十多年来,元气大伤的复源村一直处在艰难发展的阶段。而中大农学院的到来,正好给沉闷的当地社会吹来了一股“新风”,为百废待兴的栗源地区带来勃勃生机。

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学生在栗源堡稻田旁

到达栗源堡城后,农学院以栗源书院为教室和各系组办事处,以祠堂、庙宇和炮楼作为校舍使用,另租地建竹织批荡的男、女生宿舍5座,教职员和少数学生则租用民房作居室,数百师生分驻在复源、石波潭、留览等地。

华南农业大学

湖南省宜章县栗源书院旧址,曾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本部

上图为书院原貌;下图为现貌(栗源中学旧址,现已空置)

当地群众则以仁厚之心接纳了远道而来的师生,在城堡南门外为他们建起许多临时住房,不少村民家里也住进了农学院师生。

华南农业大学

丁颖在栗源堡时的住宅

左图为原貌;右图为现貌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邓植仪在栗源堡时的住宅

上图为原貌;下图为现貌

华南农业大学

栗源书院

栗源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书院分上下两层,青砖青瓦,灰浆抹面,窗棂宽大,古朴典雅。据村里老人陈锡治口述:栗源书院俯瞰为长方形,为传统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有内外双走廊,四个木制楼梯分布在建筑的四个角落;进入前院后,是一处天井,大门左右各有一间教室、天井左右各有两间教室,二楼房间分布与一楼相似,只是在大门正上方的位置多出一间房间;走过天井是学校的礼堂,礼堂极为宽敞,前有四根立柱、后有两根立柱,最多可容纳几百人;礼堂后方也有一处天井,天井左右各有四间宿舍,楼上楼下各两间,天井再往里的一层是两间办公室。在农学院搬离后,栗源书院曾先后改为中学、小学,一直是当地重要的教育场所。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经洪水冲刷,栗源书院旧楼于1993年被拆除,只剩一座大门门面保留至今。

栗源办学期间,农学院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在此期间进一步发展。丁颖、张巨伯、邓植仪等教授先后担任院长。学院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在丁颖院长的努力下,增聘了汪厥明、王益滔、王仲彦等知名教授,抗战前出国的赵善欢、黄昌贤也在前后时期相继返校任教,形成一支有教授、副教授40余人的师资队伍,是农学院成立后教师队伍的鼎盛时期;

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加,还接收了不少来自战区和沦陷区的转学生和借读生,1943年初学生曾达到409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林人才,其中蒋英教授在栗源办学期间招收的研究生徐祥浩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国立中山大学讲师、副研究员,华南农学院教授,成为华南农业大学杰出教授,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逐渐开展,并取得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左上:丁颖;右上:邓植仪

左下:蒋英;右下:赵善欢

华南农业大学

徐祥浩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国梧桐科植物之研究》

学院在栗源驻扎后,即着手恢复建设位于坪石的武水演习林场。按照学院规定,同学们在修满学分和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还必须完成农林场实习方可毕业。1941年春,农学院接受当时农林部的委托,在韶关曲江桂头创建了农林部西南作物品种繁殖场,丁颖院长亲自兼任场主任,赵善欢、王仲彦、林亮东等教授兼任技正。

1944年5月,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来访农学院,在与青年学者梁家勉交流后,在结束访问离开中山大学时,特意向中山大学时任代校长金曾澄表达对梁家勉的敬佩,并在著作《科学前哨》中称“这是我在中国游历期间所见到的在研究和教学方面最大最好的一所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

华南农业大学

梁家勉

而农学院师生的到来,也为栗源当地带来了许多生气,有力推动了栗源地区的社会发展。

最明显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当地商业经济发展。随着师生们的驻扎,栗源书院外的那条青石板路的“骡马古道”也开始重现昔日光景,沿街渐渐开起了各式各样的小商铺:茶楼、饭馆、药店、皮鞋店……据当地村民陈锡治介绍,他的父亲就曾在书院外街上开了一间叫“味雅园”的饭馆,还从坪石请了一名厨师;饭馆的对面是一间茶楼,提供早午晚茶。许多师生的经济条件尚可,常来用餐消费。人气的兴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村民都做起了小生意,“比起单一的种田收成,饭馆茶楼一类的生意要更盈利些,大家的生活也更好了些。”

华南农业大学

当地村民陈锡治介绍栗源堡文化历史

当地农业经济和技术也得到了重要发展。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农学院农业推广部进以促进广东战时粮食增产为首要任务,着重优良稻种的繁育和推广。到达栗源后,农学院在周边地带广泛开展实地考察和科研学术活动,还在周边农村兴办农学实验示范基地,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引进果木和蔬菜新品种,传授农民科学知识,指导当地生产实践,有效地改进了当地传统耕作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

据陈锡治介绍,当年农学院师生曾在复源村租借一块耕地作为试验田,“两年不长杂草”,被引为“农业奇谈”,在代代村民间口口相传。得益于农学院当年打下的良好基础,解放后栗源地区的农业生产在省内仍然位居前列。

华南农业大学

原试验田所在地,现已重新起建民宅

华南农业大学

复源村稻田

在办学的同时,农学院师生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当时中山大学地下组织和青年运动是在中共广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他们还组织当地民众在乐水河禁运粮、猪、煤等物资到广东敌占区,对沦陷区进行经济封锁;通过唱歌、演戏、贴标语、画漫画等形式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

据陈锡治引述村里老人的生前回忆,中大的地下党组织曾赠予当地党组织十余支枪支,帮助壮大当地党组织的武装力量。中大的地下党员何大群、朱上炯、朱上猷、何岳辉、朱碧波、王群生、李凡、杨冰等,还在栗源地下党负责人罗良名的安排下,分别到长乐、镇南、竹岱等乡中心小学兼课教学,宣讲抗日救国思想,在民众间播撒思想的稻种。

华南农业大学

1981年,何大群等人重访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在栗源堡时的校部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左右滑动查看

温泉屋

栗源办学期间,农学院在当地捐建了一座温泉屋。栗源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屋正是建在地下温泉泉眼处,分男女两间,内里还设有物品放置处。温泉屋面积虽然不大,却也足够体贴。此后,无论是沉浸于科研学习的师生,还是忙碌于农事家务的村民,在劳作疲惫之际,都有了一处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如今栗源书院已不见当年原貌,但温泉屋幸运地保留至今,不时仍有村民光顾洗浴。

在栗源办学的4年余,虽然条件艰难困苦,但农学院师生仍不畏险阻,怀抱对教育和知识的赤诚之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了多部学术论文著作,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

赵善欢的著作

华南农业大学

蒋英开创的“陈列辅导”教学法

期间,农学院的师生们还以一件件感人事迹,书写了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丁颖在1944年发表的《中华民族与科学思想》一文中,猛烈地抨击了某些科学家的“非科学的做法”;在后来他写给蒲蛰龙教授的信中更是明确地说:“中国的科学家,不应与反科学的政府合作。” 之后,他逐一辞掉了政府职务,潜心于教学和科研。

1941年春,某资本主义国家的植物馆以重金邀请蒋英教授编写《马来西亚植物志》,但正蒙受民族苦难的他不愿去为一个掠夺他国植物资源的国家卖力,立即婉言谢绝了对方:“编志条件不足,且祖国国难日亟。不忍离去……”赵善欢、黄昌贤等人海外留学归来,不畏艰险要报效祖国;许多师生积极投身青年运动,支持革命……此类事迹种种,均反映了农学院师生的赤子之心。

华南农业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全体毕业生在栗源堡的合影

华南农业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学生在栗源堡明星桥(现已拆除)的合影

1944年底至1945年初,日寇沿粤汉线进犯粤北,中大校本部所在地坪石(1940年秋中大已从云南迁回粤北)陷入日敌包围之中,而农学院所在地栗源堡已为日军所占。时任中大教务长、农学院院长的邓植仪临危不惧,挺身率领农学院和其他学院部分师生,从栗源堡突围到达粤北连县,与国立中山大学本部集中。同年3月,农学院在连县东陂复课。抗战胜利后的8月,农学院又跟随中山大学本部一同迁回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丁颖教授与学生在广州的合影

回顾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的教育办学史,每一页都浸润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曾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的邓植仪教授在回忆抗战时搬迁经历写道:“南来烽火,几度播迁,抚仙湖畔,武水江边,东西再越,及始原归,艰难险阻,不扑不颠。”

如今和平年代,丰衣足食

身为华南农业大学学子的我们

更应记得那段历史

记得那些泛黄照片上的

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

都曾是我们的同辈

曾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与师长友人

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共同奋力拼搏过

记得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

以丁颖、邓植仪、蒋英等为代表的先辈们

在车马困顿、战火纷飞之时

以百折不挠的刚毅卓绝,怀抱一颗报国初心

潜心教学与科研

为中国农业教育与科学做出卓越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

队员感想

2019级 人文与法学学院 洪佳恂

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实地走访先师们的奋斗之地,感受历史温度,参与校史研学。我会一直记得这个明媚的夏天:我们迈入小巷,重访历史遗迹。伸出手,想捧住稻穗,捧住农情。抬起镜头,想记录光影,留住记忆。体会到身为华农人的骄傲,也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更加努力地向上,像先师们那样一往无前。

2019级 公共管理学院 周彤

相较于七十多前的风雨飘摇,那几天的复源村天朗气清,沃野金黄。行至途中,青砖黛瓦入目,耳畔吹来微风,和着丛中的声声雀啼。所到之处,我们将所见所闻与历史相融通,积淀成”华农记忆”。我们目睹独栋房屋的建成、水泥路的铺设,来到这里“寻迹”的高校师生,与源源不断的建设者们。历史证明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而今后的历史将由我们这代人书写。重访栗源,我感受良多,这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熏陶。

2018级 工程学院 彭淮安

无论是农学院师生在战火中毅然逆行、寻找科学救国之道,还是栗源堡人民拿起武器英勇作战,都让我明白在国家与民族陷入危难之际,前人以血泪换得胜利的不易。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就更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前人的付出与牺牲,将他们最朴素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

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当以前辈的坚忍不拔

激励我辈奋发努力

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前进、前进、前进!

往期回顾

华农球场升级!林书豪李群等你来为新球场加油

震撼!华农1.3万新生开学,航拍壮观全景!

开箱不停!华农“00后”返校都带啥?

13000余名“萌新”入校!9月,相约在华农

这个会议,华农师生都得了解!

资料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图史》南粤古驿道网

文字 | 费思迎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彭淮安 周彤 洪佳恂

图片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黄曦 钟梓骥 朱瑞琦 彭淮安 钟佳璇

视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钟佳璇 钟梓骥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周彤

责任编辑|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郭灼

点赞 在看

穿越时光,寻迹历史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华南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南农业大学-一段传奇!重走千里播迁路,探寻华农红色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