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我国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广东省庆祝2021年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对全省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我校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教师莫蓓莘,作为南粤优秀教师“榜上有名”。
一个午后,莫蓓莘在致腾楼办公室接受了采访。她身着藏蓝色旗袍,一头优雅的长发,一副细框眼镜尽显睿智又不失和蔼。她说,作为一名教师,她要努力做一颗能摇动的树、一朵能推动的云,一个具有唤醒力的灵魂!
在深圳大学执教的17年间,莫蓓莘一直用春风化雨般的风格、言传身教的方式来点燃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她坚持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工作核心,潜心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开拓创新。课堂外,她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科研上,她勇攀高峰,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在植物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闲暇之余,她热心科普教育、重视思想引领,走进全国几十所大学、中学,讲授科普知识、解答成长困惑。
立足三尺讲台 潜心教书育人
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博士后出站后,莫蓓莘入职深圳大学。受科研条件所限,刚来到荔园的她,将工作重心放到了教学中。彼时,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尤为重要。于是,她开始大胆尝试双语课程教学。
自2005年3月起,莫蓓莘开始讲授“植物生理学”(双语课程),共648学时。在此期间,莫蓓莘为课程编写教材,相继出版了《植物生理学实验(双语)》《植物生理学(双语)》,补充了植物生理学近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该教材作为植物生理学的国内第一套双语教材,先后被山东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使用。同时,莫蓓莘建立了包括《植物生理学数字课程》、题库、全英文课件、4227分钟的教学视频、原版参考教材、前沿进展、网络学习资源在内的7大板块的立体化教学资源。2009年,收获了学生们的肯定与喜爱的“植物生理学(双语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双语课程的教学,为同学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2019届生物科学本科生冯伟涛回忆说:“2018年我有幸参加了于意大利举办的第14届国际扁虫生物学研讨会,并在会上用英语介绍了团队的研究,也在会后与相关国外专家交流了各自的研究课题。莫老师讲授的双语课营造了英语学术环境,让我们可以更自信地与国外学者探讨交流。”
双语课程教学改革十分成功,不少高校教师慕名来深大取经,莫蓓莘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培养国际化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莫蓓莘说,她的心愿是让有条件的高校都能够推行双语教学。
慕课教学的兴起,让莫蓓莘对这种面向未来的教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慕课教学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可以促进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老师互相交流,是展示舞台,也是更大的学习平台。很快,在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莫蓓莘制作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生命的律动”上线。截至2021年9月1日,该课程共开课19次,被全国62所高校使用,优课平台选课学生达6158名。
这些年,莫蓓莘指导的课程收获了“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等荣誉。这些课程无一不饱含着莫蓓莘把理论付诸实践、潜心培育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改革心愿。
连通课堂内外 见证教学相长
对于本科教育,莫蓓莘有着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本科教育主要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科期间的课程和活动都是一个“载体”,又或者说是一种“路径”,通过这个载体或路径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当学生具备了这些自我成长的能力后,才能够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条路。
在课堂上,莫蓓莘注重启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她经常会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去”,启发学生思考。她会将最前沿的科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新发现、新热点,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和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推进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在课堂之外,莫蓓莘组建了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将课程内容向课外拓展,系统、持续地引导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课程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莫蓓莘所带领学生团队的选题大多是受平常所学知识的启发。其中,由莫蓓莘指导的深圳大学iGEM 团队,受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关于光合作用途径相关知识启发,研制生物除草剂,并带着“沉默薇甘菊光合作用关键基因灭杀入侵植物”项目参加了2019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并斩获金奖。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每年11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成果展示和评比。哈佛、斯坦福、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等国际国内名校都选派学生参加。每支参赛队伍尝试使用标准化后的生物模块元件库,利用标准化的基因工程方法,以特定目的拼装人工生物系统,并进行操纵和测量。在全程英语参赛过程中,选手们需要制作一个全英网站,以全面展示整个项目,同时要在现场接受评委提问、进行答辩。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锻炼和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选题,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工作,充分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竞技能力,也培养了对于科学的热情。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有不同的收获。一方面,学生们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凡创造力和拼搏精神、对科学研究的满腔热情和钻研态度让我们感到很惊喜和感动。另一方面,有时候学生们的新颖奇特的思路也会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莫蓓莘说。
在2019年指导学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的“利用绿色生物农药控制入侵物种薇甘菊”项目中,学生们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尝试,递进式研制了四代绿色生物农药。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提出了“绿色生物农药大平台”选题,并成功申报了深圳大学创业园的创业项目,获得创业资助。这种探索精神和创新思路对莫蓓莘的科研教学有很大启发,可谓“教学相长”。
这几年,莫蓓莘指导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比赛中,一路披荆斩棘,屡获佳绩。
追寻内心梦想 勇攀科学高峰
谈起自己的科研之路,莫蓓莘说这一路走来是起起落落、充满艰辛。1991年,莫蓓莘硕士毕业后来到深圳,在深圳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下属的一个研究所担任负责人。但在工作中,她渐渐感到自己当时的知识储备无法突破学术瓶颈,心里那股不甘人后的拼劲推动莫蓓莘走出生活的舒适圈。在已经离校8年后,莫蓓莘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远赴加拿大读博。
博士生涯挑战与机遇共存。8年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加之8年来没有接触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让当时33岁又重返校园的莫蓓莘感到既新鲜又陌生。面对实验室里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的年轻学生,莫蓓莘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请教。
实验室时光中最受煎熬的一次,是她在博士一年级时,为克隆一个序列完全未知的基因而费时费力提取半纤维素降解酶,却惨遭滑铁卢的经历。出于实验需要,莫蓓莘在半年时间里必须天天穿着一个大棉袄在4摄氏度的冷库里进行操作,反复摸索和优化纯化条件,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地纯化,终于拿到了高纯度蛋白。正当她如释重负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历时半年提取出的酶竟是失活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莫蓓莘在言语中流露出科研的艰辛,“那段时间每天回家跟家里人谈的都是‘测序’、‘纯化’”,“脑子里面灌满了蛋白质的情况和蛋白质的测序,当结果出来时有点绝望,有种痛苦的感觉”。好在当时她的导师给予了莫大的鼓励,“这就是Science”,“科研,意味着探索,很多情况下都是失败的,只有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莫蓓莘于是重拾信心,最终成功克隆出基因。
即便是现在,她在科研过程中也时常会出现“设计合理、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实验过程中“走到半路上就走不下去”的情况。但此时的莫蓓莘会说:“前面的付出看上去好像白费了,但这也会为下一次重新开始提供宝贵经验。”
刚入职深圳大学时,整个生命科学学院只有一间实验室,各种实验设备与平台还不齐全,但这并不妨碍莫蓓莘投身于科研工作的激情。2009年,她获得了自己的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她认为,这一年是她科研上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启程”。
近年来,在莫蓓莘等学者的引领下,深圳大学在植物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结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作为广东省教学团队负责人,深圳大学植物学方向学术带头人,莫教授带领深大生命与海洋科学院的团队走进了国内的先进行列,在国内的科研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热心科普教育 引领学生成长
在完成自身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之外,莫蓓莘还热心科普公益,以“女科学家”的形象,通过科普讲座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她参加“名师进中学”活动,到全国10多所中学讲科普、激发中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同时担任深圳实验学校少年科学院顾问、深圳高级中学课外创新活动导师,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在担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委员的过程中,作为“女科学家科普学术进校园”活动的核心成员,莫教授和曹晓风院士、匡廷云院士、夏光敏教师、顾红雅教师等植物生物学领域的优秀女科研工作者到武汉大学等34所大学作科普报告,引导女学生走上科研之路,受众学生近3万人。在这些公益活动中,莫蓓莘不仅给学生们讲科普,还分享自己的成长和科研历程、克服工作和生活困难的故事,同时帮助学生们分析和解开学习与成长的困惑。
当问起为何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如此热心青少年科普、“女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时,莫蓓莘动容地说:“目前社会上对女博士、女教授、女科学家等女性专业工作者的认知存在一些偏见,同时很多女生对于是否要读博士、是否要走上科研之路也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总担心无法兼顾事业、生活和家庭。我想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也希望能够引导更多女学生投身科学,走上科研之路。同时展示出女教授、女科学家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莫蓓莘在深圳大学庆祝教师节大会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又是一个满载希望与收获的金秋九月!伴随着开学伊始、丽湖校区二期全新上线的喜悦,我们又迎来了自己的专属节日!在此,我首先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思考过“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很喜欢这句话,在自己作为教师、作为母亲,这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带给我类似感悟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想选取其中的几个小故事来分享我关于教育的几点感悟。
我的第一点感悟是:教育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我的两位学生助教成长为优秀人民教师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2015年我们课程组开始《生命的律动》和《植物生理学》两门MOOC课程的建设,聘请了当时的大三学生,后来考入学院研究生的张翠桔和张吕两位同学担任这两门课程的助教。在此之后的5年时间里,两位助教跟随着课程组的老师们参与了从课程建设的启动到课程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全部过程。他俩近距离看到了老师们如何精心制作PPT,反复修改脚本、精益求精地录制视频、严谨核对、认真修改视频编辑中的每一个小瑕疵;看到了老师们如何准备和讲授每一堂课,如何在线上线下和学生们互动交流,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们对教学的热爱和付出,也感受到了老师们在课程受到欢迎和肯定后的喜悦和幸福。潜移默化中,他俩都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学到了各种教学技能。硕士毕业时,他俩经过教师选拔考核的层层筛选,从全国数千名报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深圳市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一年之后的今天,他俩均已成为各自学校的教学骨干:翠桔现在是深大集团外国语学校生物学科组的组长。张吕则是深圳荔园外国语学校的教务和德育负责人。
我为翠桔和张吕的优秀感到骄傲!同时我也看到了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的效果。
我的第二点感悟是: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两个女儿的成长故事。
我是在深圳工作了8年之后才去加拿大读博士的,读博期间生了二女儿,所以我的两个女儿在年龄上相差了10岁。后来,我发现两个孩子的差距不仅仅在年龄上,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也是完全不同。大女儿非常自律,总是要我催她放下书本出去外面玩;而小女儿却比较贪玩。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那是常有的事。当时我非常纳闷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生出来的孩子会这么的不一样?到了小女儿读初二时,我开始着急了,我将自己书房的办公桌换了一张大的,让小女儿每天放学后坐在我旁边学习。我自己也是每天晚饭后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定定心心地端坐在电脑前工作。慢慢地,小女儿坐在书桌前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成绩也是一路上升。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小女儿学习状态的改变让我醒悟到了两个女儿之前学习状态差异的原因:因为大女儿读小学时,我正在读博士,那几年,是我一生中最勤奋、最用功的阶段;而小女儿读小学时,正是学院各项工作最繁忙的时期,每天下班后都觉得很累,回到家里就想看看电视、看看手机、休息休息。当时确实没有想到自己的状态会对孩子们有这么直接的影响。
两个女儿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小女儿的改变和进步,我感受到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力量!
我的第三点感悟是: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激情、唤醒思考的过程!接下来就讲讲这个感悟的故事。
2019年我带领本科生创新团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参赛项目要求研制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生物产品。我给团队学生们介绍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介绍目前最新生物技术的原理和神奇威力,这些信息极大地点燃了同学们研制绿色环保农药的激情。学生们深入查阅了大量文献、多次召开头脑风暴似的研讨会,最后他们雄心勃勃地决定要研制一种基因农药,利用基因技术灭杀一种对农作物产生严重危害的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定期召开的团队进展汇报会上,我主要是听学生们讲,在关键节点引导一下他们的思路。例如我让学生们思考:基因农药要靶向那类基因才能最快灭杀薇甘菊?基因农药要有怎样的DNA序列才能让它只杀薇甘菊,而不杀其他任何生物?学生们的思路打开后,提出了多种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学生们研制出了第一代基因制剂后,根本不愿停下脚步,而是怀着极大的热忱,继续前行,他们还想进一步提高基因农药的灭杀效果,还想进一步降低基因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学生们当时的工作状态真可谓是如痴如醉,我总是叮嘱他们不能熬夜,要注意休息!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学生们紧接着又研制出了第2代、第3代、第4代基因制剂,专一性和有效性一代比一代更好。最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国际大赛中,我们的学生从来自哈佛、剑桥、北大、清华等国际名校的300多支队伍中胜出,获得国际金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深大学子的学术实力和青春风采。
我为学生们的卓越表现感到欣慰!同时也体验到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感动!
这些看似琐碎的故事和感悟,却像春风雨露般地滋润着我,也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做一颗能摇动的树、一朵能推动的云,一个具有唤醒力的灵魂!
谢谢大家!
给深大学子的寄语
“人的一生当中,记忆力、理解力最强、学习效率最高的阶段就是大学阶段。大学时代是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让自己成长的最佳时期。同学们要珍惜大学时光,努力拼搏,在最该奋斗的时候好好奋斗!”
人物介绍
莫蓓莘,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大学教学名师、深圳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大学十九大精神学习标兵。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生物系。在教学方面曾获得“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在指导技能大赛方面,曾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等国际赛事,三次斩获金奖。莫蓓莘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独立编写并出版双语教材和译著各1本,作为通讯/并列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多篇。在做好教师工作的同时,莫蓓莘热心科普讲座,激励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和科研兴趣,积极发挥女科学家的时代风采。
记者 |郑昕 张弛 黄怡然
编辑 | 郭佳莹
责编 | 廖楷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