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如你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朱子微言网络名师工作室开设“百年回眸”党史人物专栏,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竺可桢
(1890-1974)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1936年至1949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行者。
以天下为己任
以真理为依归
1910年9月,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竺可桢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8年之后,已经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竺可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广设测候所、收回天气预报“主权”。回国后的竺可桢为我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成为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这正是竺可桢的理想,再苦再难也无所畏惧。1936年春天,竺可桢正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从一个科学家成为了一个教育家,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来报国。在他的努力下,浙大聚集了一大批当时各领域的精英知识分子。
解放后,竺可桢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建立了许多第一个:我国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构、我国第一批研究和治理沙荒的机构、第一批研究冰川和海洋的科研机构等。
1958年3月,竺可桢写信给院党组,提出了入党申请。在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 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竺可桢在72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完成了心愿,他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入党后,竺可桢在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把自己比喻成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1974年2月7日凌晨4时35分,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1954年,竺可桢(左二)深入黄河中下游地区,调查水土流失状况,建议科学院设立“黄河水土流失研究所”。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微视频
走近竺可桢
来源丨“朱子微言”公众号
编辑丨薛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