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在线 | 刘可:常葆“缺失的一角”,常在自我更新状态

广州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锐在线 | 刘可:常葆“缺失的一角”,常在自我更新状态

艺考

“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近期,“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及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壹美美术馆举行;今年3月份,成都K空间也为刘可举办了个展“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而在11月份,刘可还将与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院士对位合作,参加在北京尤伦斯举行的群展。

细数起来,近十年间,刘可在国内外举办的个展已超过十次,参与的重要国际性群展更是不在少数。而每一次个展,刘可的作品都令人耳目一新,带给人新的视觉冲击和思考维度,他是如何做到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

同时,作为广州腾挪空间负责人、华侨城欢乐海岸盒子艺术空间负责人、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可还肩负着美术馆管理者的身份,这又给他的创作和教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本期“新锐在线”,我们就来走近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刘可教授。

艺考

刘可在“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 展览现场接受采访

求学道路:

执拗于艺术梦想,执着于将绘画与哲学连通

刘可是从10岁开始对画家这个职业心生向往的。

在他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教室隔壁就是美术老师程万谋的画室。课间,他从画室门外看到里面挂着石膏头像、素描,还有很多书,很好奇。后来他得知需要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才可以去画画,于是报名申请参加。由于他的文化课在班里达不到参加兴趣小组要求的名次,他还专门拽着妈妈过来说情,并在程老师那写下第一份保证书。为了能待在美术小组,他发奋学习,四年级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一下子跃居全班第四名,由“学渣”逆转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甚至初中时还拿过了省级奥赛物理铜奖。

刘可对于绘画的兴趣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程老师的推荐下他又跟另一位很有名的画家唐明生老师学画,初中的时候,则经常跑到师范学校和高中的画室里画画,成为画室里年龄最小的“前辈”。中考考入了省重点学校宁乡一中后,他更是不顾老师们的反对一门心思要学美术。尽管1994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出师不利,但他并未气馁,在父母的支持下,独自前往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参加版画系办的培训班。在这里,他得遇著名艺术家赵延年,同时遇到了几位至今仍过从密切的伙伴,并旁听了“具象表现主义”“古典油画技法”等系列讲座,由此打开了全新的艺术视野,开始临摹弗洛伊德的作品,关注塞尚、贾科梅蒂的作品。

艺考

2005年,刘可在创作中

1995年,刘可顺利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当时广美的教学机制改革是走在全国美术院校前列的,教学模式很开放,学术氛围甚好。”据刘可介绍,自1989年起,油画系就实行画室制,他进入的第一画室,老师包括钟蔚帆、胡赤骏、雷振华等。后来成为刘可研究生导师的钟蔚帆老师,彼时已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教学上,第一画室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从写实入手,经过表现再到抽象,而是直接就“杀”到结构和抽象这一块。同时,学校推行选修课制度。油画系的老师跟美术史系的老师联合开设了书目课,这为刘可开启了一个浩渺抽象的哲思世界。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书目包括了《老子》《庄子》等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的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我于是开始读黑格尔《小逻辑》,当时老师说,《小逻辑》这本书哲学系的人都轻易不敢看,因为看不懂,我们就不必读了。被这句话一刺激,我反而更想看了。”

就这样,刘可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认真阅读,认真思考,啃下了《小逻辑》的大部分,并发现大有用处,让自己的思考层次清晰起来,并诱发了他要把哲学观点“导入”创作的冲动。“比如今天晚上我看了书,得到一个观点,第二天去画画,就想把这个观点表达出来想,不过实际结果是比较糟糕的。因为不是说你掌握了思维规律,就可以变成一种画面实践。”

艺考

《下楼梯的女人》,2019年,150X150cm,布面综合材料

但这促成了刘可开始尝试各种不同风格,并更广泛地涉猎不同流派的哲学书。他又看了卢梭的《忏悔录》,读了罗兰巴特的《一个结构主义的文本》,并通过自己的情感实践,不停地“冲刷”自己的“理智”,力图在画面上找到一条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通道。他还选修了钟蔚帆开设的“抽象艺术选修课”,采用逆写实的方式用纯粹抽象的画面完成了《抽象一号》。“后来这种创作方式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觉得不进行形而上思考就不能触及艺术的本体。”

艺考

《抽象一号》,1998年,150x160cm,布面丙烯

大四的时候,刘可开始阅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游戏规则”进行创作,由此完成了两件风格截然不同的毕业创作。一件是《水中电风扇》,受基斯·哈林影响,同时又试图在抽象符号与流畅性之间找到平衡;另一件是《跳水》,受大卫· 霍克尼的影响,使用波普艺术里的平面拼贴,同时又力求把身体的体验带到画面里。

艺考

《水中电风扇》,1999年,160x185cm,布面丙烯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收藏

艺考

《跳水》,1999年,185x160cm

到刘可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对解构主义发生了兴趣,尝试着将一些经典的画面重新构造,没过多久,对具象解构的热情又逐渐弱于对材料质感与色条块之间力量的兴趣,由此他使用沙和油漆交错完成了《情欲之二》。这件作品成为当年被学校收藏的两件优秀研究生毕业创作之一,但刘可并不满足,觉得在观念表达上还是有一层隔。

艺考

《情欲之二》,2003年,140×170cm,布面综合材料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所以,研究生毕业以后,他决定画面不再做肌理,不再进行色块的分割,而是直接用小笔细密地画在漂白过的粗亚麻布上,从局部开始逐渐蔓延到整个画面,让每一个局部都是很具体的一个情节描述。

创作追求:

艺术家不停地生成新的东西最重要

刘可就这样不断地以哲学的思辨性将形而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认知色彩、形态与结构的全新视角,突破着传统的视觉经验。到目前为止,他的艺术创作已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刘可研究生毕业之前到2004年之间,这个阶段是他对材料,特别是形式,以及画面结构的一个探索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之后的三年左右时间,属于他的细密绘画风格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刘可抛弃以往厚重的材料和相应的技法,用手写的、细密的笔触进行反复地书写描绘,以呈现一种形体的状态;

艺考

《飞fly》,2005年,100x100cm,布面油画

从2006年左右到2012年,这个阶段刘可的创作风格带有流动性的线条感,具有平面化特征;

艺考

《与杜尚下棋的女人》,2006年,100x100cm,布面油画

从2012年到2016年左右,刘可创作了一系列以竖线条为形式结构的作品,开始具有更加理性的观感特征,也更加注重对结构的建构;

艺考

《凝视之七》,2012年,120x120cm,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艺考

《暗幡之一》,2014年,180x78cm,综合材料

2018年以后,他创作了“通道”系列,以及现在的“漩涡”系列等。

艺考

《通道——双人》,2019年,135cm×135cm,布面综合

艺考

《杜尚的漩涡 》,2021年,120×100cm,布面综合材料

在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看来,刘可活跃的、不安分的思想,是“要在艺术的重山中等待走出重山的天启”。

刘可自己则表示:“我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与逻辑中,不停地生成新的东西是最重要。我更愿意说这种‘新’是不停地对自己更新的‘新’,而不是一个标签上的新风格或新流派。”

艺考

刘可在“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展览现场导览

艺考

“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说起最近的创作,刘可特别提到了齐泽克《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一书前言部分引用的故事《缺失的一角》。“齐泽克认为,人的意识是有缺口的一个圆形,这个圆形不停地转动,寻找跟缺口吻合的另外一块。相遇后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要么大了,要么小了,不合适。第二种结果,在旋转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两块吻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但是那个小的圆形觉得为什么要来吻合你,我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主体,所以又放开了。第三种结果,这个小的缺口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就拼在一块儿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变成了一个整的圆形往前走,完整的圆走得特别快,特别顺溜。这样快速地滚动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它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有缺口的时候可以看到旁边的风景,可以听到旁边鸟的声音,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它们很失落,所以又分手了,继续去寻找各自缺失的一角。这完全接近我创作的感受。”

艺考

《远山与窗帘》,2019年,145×121.5cm,综合材料

艺考

《性感雕塑之一》,2020年,81×71cm,板上综合材料

这“缺失的一角”给刘可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同时,在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刘可艺术追求的象征——在创作上不固守已经寻找到的“缺失的一角”,总是不知疲倦地追逐新的一角。当某一种艺术样式探索到越来越圆满,下笔越来越不假思索、越来越顺畅快捷,有如齐泽克所说的圆形滚得越来越快时,他就会反躬自问:这样的重复是必要吗?答案始终是否定的。

所以,永动机或许是不存在的,但艺术创作上的永动力,或者说源源不绝的内驱力,大约是存在的。而这种能力的获取,要义就在于不间断的学习和思考。

艺考

刘可工作室窗户照片

作为老师,作为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同时还是艺术空间的管理者,刘可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但是不管忙到多晚,他每天总要抽出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浸入创作状态中。比如说晚上11点钟才空下来,他就会在工作室里待到3点钟才睡觉。“艺术家就是这个样子,只要创作一停下来断了气,一个星期就会差很远,一个月基本上就找不到北了。”

艺考艺考

刘可工作室局部

至于看书,也是他每日的“必修课”。但他会利用每一段闲暇时间来看,等客人前的半个小时可以看上一段,坐飞机的时候,更可以集中精力读完一个小本子。看完,不懂的地方他会找人交流请教,如果是能找到书的作者的,他更是不厌其烦地与对方交流探讨。

甚至,刘可还喜欢通过不停的述说,来强化自己的观念和逻辑,或许,这也是他热爱当老师的一个原因了。

师道理想:

以展览空间助力学生价值观、行动力的培养

2003年,刘可研究生毕业后,被留在了广美油画系任教。

2005年初,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教学由昌岗校区迁移至广州大学城校区,油画系也由此前的分班制改为工作室制,刘可进入了第五工作室——“当代艺术实验”工作室。“工作室的目标是推进教学与发展相结合,充分与艺术现场发生关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合作平台,促进与艺术相关的公共教育、工作坊、独立项目的合作,拓宽同学们的创作视野。”

艺考

油画系第五工作室课程汇报展的展览现场

艺考

教学现场

当时,由于大学城的形成,小洲村吸引了越来越多闲散的“文艺人口”迁入,刘可也在小洲村找到了一间小工作室,并一直思考着怎样把艺术空间与当代艺术教学联系在一起。

后来,他与艺术家樊哲,以及当时还在广州美术学院读研的方琦成立的艺术小组——腾挪小组(后来有周钦珊、邓子军、袁泽强、郭燕加入),在小洲村翰墨桥旁一座民宅的楼梯口找到了一个6平方米的小空间。刘可从库哈斯那里获取灵感,决定做一个镶嵌在民宅里的橱窗式展示空间,并让橱窗里的展览一旦开幕直到闭幕都处于“不休不眠”状态——空间里会一直亮着灯。2009年2月,在他们共同创作的第一件作品《腾挪小组·石炳煌》展出之后,腾挪空间基本以一月一展的频率开展,为各方艺术家自由表达意见、自由探讨问题提供了一个袖珍而可贵的公共场域。到目前为止,腾挪空间已经做了109个展览,参展艺术家既有中年的“大牌”艺术家,更有在校的学生,尤其是广美的学生们。

艺考

艺考

腾挪空间展览现场

腾挪空间的模式也打动了深圳华侨城的运营者,在艺术家周力的推动下,2015年华侨城欢乐海岸购物中心的盒子艺术空间成立了。盒子艺术空间由主展厅和20个分布在商场三层公共空间里的可移动白盒子组成,白盒子每个占地5平方米,主展厅由商场顶层的商铺改造而成,共200平方米。

艺考

艺考

盒子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油画系的实践性就体现在展览上,我们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和研究艺术的‘行动力’和‘在场感’,这既有助于学生摆脱作品的习作惰性、增强作品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组织和策划的能力。‘盒子’也有拳击的意思,空间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也能成为我们教学实践的一个拳头。”刘可笑道。作为空间的负责人,他每年都会带领师生团队策划5个不同类型的展览,当中一个是“青年及毕业之星展”,为青年艺术家新锐群展及由各大美术学院推荐的优秀毕业生群展,“展出的优秀毕业生作品,广州美术学院的占一半,其他各大美术学院占一半”;还有一个“研究中心展”,则完全是由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生成的展览。乃至于2017年刘可受委托设计建造了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并成为执行馆长,他都一以贯之注重其教学辅助作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主要做两类项目:一是通过专业策划引进当代艺术中有分量有学术价值的展览;二是工作坊展览,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在地进行创作。每期工作坊,刘可都会让两三名研究生到这里和艺术家一起工作,让同学们通过这个交流和实践平台,提升对艺术的认知与创作能力。

艺考

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俯瞰图

“我认为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价值观和事业心的整体培养。油画系的最高培养目标,就是要让优秀的学生以成为职业艺术家、尤其是有社会影响力的职业艺术家为荣。即使是艺术天分不太足的学生,也希望他毕业后通过介入艺术机构工作来辅助整个行业的发展。”刘可表示,2005年以后广州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在业界备受称道的年轻职业艺术家,有不少是油画系毕业的,这是他特别乐于看到的,也是他期待能够持续看到的。

艺考

“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学术提名展Ⅰ:解域”展览现场

艺考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谱系研究展”展览现场

文字:江粤军

图片:刘可

编辑:江粤军 袁梦婷

核稿:刘颖倩

审定:刘 滴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广州美术学院-新锐在线 | 刘可:常葆“缺失的一角”,常在自我更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