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在暨南园里
有这么一支团队
他们生产音频作品7500个
举办正能量直播35场
仅在荔枝一个平台
就引起了15万次讨论
超379万粉丝跟读打卡
全网收听量超过11.6亿
获国家级、省级奖40余项
团队中7人获国家奖学金
1人进入“中国青年好网民”终选
5人获“湾区青年好网民”称号
他们妙语连珠
用文字记录中国故事
他们舌灿莲花
用语言传递中国声音
他们就是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
声海工作室团队
声海工作室
声海工作室伊始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经过不断地发展,已成为标准化团队,主要成员均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结合专业优势,积极拓宽“线上+线下”、“境内+境外”的双线渠道传承红色基因,革新传统四史文化学习教育形式,致力于把“声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声音品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省学联最新公布的2021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省级重点团队名单中,“声海”党史学习实践团入选“灯塔实践团队”。
以“声”载史
讲述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向世界阐释并推广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已然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此时代背景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子们站了出来,用青年之声践行青春使命——声海工作室应运而生。
“声海”团队由8名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核心成员以及数百名传媒专业的志愿者组成。其中,三分之一的志愿者为港澳台侨青年。
依托专业优势,“声海”选择用口语传播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在团队组建人、指导老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口语传播系主任林小榆看来,口语传播更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予人以亲切感的同时,让受众理解和接受传播内容。
“声海”团队还积极创新四史文化学习的教育形式,以“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双线并进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
线上,用普粤双语讲述党的百年奋斗史,生产出《百年党史·青年说》等10多个党史学习专题;线下,与农讲所、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开展“红讲台——游红色旧址,读党史故事”青少年研学活动,培养了数百名中小学生、港澳台侨青年红色主播。
(“红讲台”活动现场)
“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是声海团队凝心聚力,增强文化认同的关键。
多语传播
辐射五洲四海
团队在前期调研时发现,目前市场上的优秀党史故事,大多以普通话为主,鲜少有优质的粤语产品。于是,团队充分发挥成员的粤语播讲者优势,用普粤双语讲述党史故事,使之成为“声海”团队项目的一大亮点。
“用粤语传播更贴近港澳台侨听众的收听习惯,用方言和听众构建文化的联结与认同会更加直接有效。”团队指导老师蔡心仪表示。
(“声海”团队指导老师与成员参与“青年中国诵”)
“站在香港青年角度,用自己最熟练的语言将真正的中国之声带给香港同胞。”抱着这样的初衷,来自中国香港的郑禧年同学加入到了“声海”团队的大家庭中,并担起了粤语音频录制的工作。
“第一次参与录制,是与羊城晚报合作进行的‘两会’评述。拿到任务时,属实喜出望外,但碍于当时正在酒店进行21天隔离,身上又没有任何专业的录制设备,整个过程非常不容易。”
(郑禧年正在
录制音频)
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收音环境,郑禧年把有线耳机的麦克风包上打湿的纸巾,蒙在被子里完成了任务。“声海工作室让我能够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拥有更大更广的实践空间。”郑禧年说,“每次的备稿与录制工作,都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了打破境内到境外传播渠道受阻的限制,“声海”团队在59个暨大海外校友会以及全球华校联盟的协助下,加快了中国之声在海外的落地工作。目前,“声海”团队已与40逾个单位达成境内外合作,作品授权13个国家及地区,辐射五洲四海。
疫情期间,团队面向海外征集了3000封家书,并制作系列音频产品《疫情下的家书》,上线华人头条APP与全球华人线上互动。目前已授权11个国家及地区,用声音传递温暖。此外,团队还与加拿大、法国、迪拜、新加坡等海外机构签订了音频合作协议书。
(《疫情下的家书》)
依托暨南大学的侨校优势,立足湾区,“声海”不仅开设了普、粤、英三语的节目,更有潮汕、客家话等方言节目,体现了多语种的传播优势。
专业赋能
激发四史教育活力
从采编、录制、后期,再到审核、运营,团队的所有音频项目皆由成员独立自主完成,以别开生面的形式传播中国声音,身体力行地展示中国形象,树立起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学子形象。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期间,“声海”团队分别在江西井冈山与山东临沂开展学习与调研活动,完成了“沂蒙红嫂精神”的深度报道,丰富了“声海”的党史素材库。
林小榆认为,声海工作室对青年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展现自己的平台——“通过暨南大学口语传播系开展专业教育课程,能切实帮助成员提高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声海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解社会和国家的渠道以及深入红色文化基地和乡村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传播中国主旋律做出贡献”。
(林小榆老师接受采访)
邝安琪作为“声海”团队的核心成员,在“三下乡”活动中踏上红色土壤,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故事。
她表示,与专业学习相比,传播党史和红色文化是更为严谨且不容犯错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来要求自己”。在这种状态下,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并且在不同角色的转换间对工作岗位产生了更深的认识,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成立到现在,声海工作室走过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将枯燥无味的历史,转变成年轻人喜爱的音频节目,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团队指导老师蔡心仪表示。
(蔡心仪老师介绍“声海”团队)
对此,“声海”团队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内容采编与制作发布体系。
在素材采集阶段,成员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等进行实地走访和考察,建立声海专属党史素材库。内容入库后,再由编辑组的同学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对现有素材进行改编加工,形成音频文稿。在录制阶段,团队成员会从内容出发,从广播剧、故事、播客等多元的音频形式中,选择最贴合受众习惯的方式,激发四史教育的生机活力。
整个过程,团队成员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以“专业”赋能“志愿”,让四史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文化远播
“声海”仍在路上
从成立到现在,“声海”团队累计生产音频达7500个,举办了37场正能量直播,仅在荔枝一个平台就引起了15万次讨论,超379万粉丝跟读打卡,全网收听量超过11.6亿。同时,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40余项。
(团队成员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
在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声海”团队获得了国赛铜奖,在广东省决赛中以92分的高分位列红旅公益组的第一名,获得了省决赛的金奖。
除此以外,“声海”还获得了广东省十佳网络公益团队、广东省“益苗计划”省级示范项目和公益创业赛优秀组织、广东省灯塔实践志愿服务团、第八届广东省网络文化精品、2020年广东广播影视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团队8位核心成员中,7位在校本科生全部获国家奖学金,1名成员进入“中国青年好网民”终选、5名成员获“湾区青年好网民”称号。
(团队在“益苗计划”中获奖)
“声海”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林小榆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将‘声海’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希望能有更多青年加入其中,通过“声音”与世界对话,把中国青年之声传播至海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声传四海,凝心聚力”。
sound
徜徉于声音的海洋
播散中华优秀文化火种
始于暨南
他们连接着五洲四海
透过声音
他们描绘着中国形象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社
采写 | 张琦琪 吴宸萱 杨仪宸 卢诗文
图片 | 受访者本人提供
封面图制作|张琦琪
微信编辑 | 陶婷婷 刘双绮
责编 | 苏倩怡
审核 | 苏运生
推荐阅读
1.大赛开启!一起穿越时空,赢取万元大奖!
2.冷冷冷冷冷冷
3.新开专车!逛暨大去!
4.美翻了!
5.燃!苏炳添将983战靴赠暨大!
6.“亚洲第一课堂”来了!苏炳添带暨大学子挑战9秒83!
为优秀的声海团队,留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