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 南科大近期发表了这些科研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科研动态 | 南科大近期发表了这些科研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

近期南科大高水平学术成果

源源不断

研究内容涵盖

有机半导体n-型

分子碰撞中量子干涉现象

神经调控代谢

智能电网领域

青藏高原研究领域

等多个方面

一起来看看吧

郭旭岗课题组在《自然》发表有机半导体n-型掺杂研究新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郭旭岗课题组在有机半导体n-型掺杂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高效的催化掺杂方法,相关成果以“Transition metal catalysed molecular n-doping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南方科技大学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基于过渡金属催化的高效有机半导体n-型掺杂技术。该团队将催化掺杂方法应用在n-型有机热电器件、n-型有机薄膜晶体管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实现了器件性能的显著提升。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杨学明院士联合在《科学》发表关于分子碰撞中量子干涉现象的评述文章

2021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化学系讲席教授杨学明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兴安应邀在国际学术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分子双狭缝实验”(A molecular double-slit experiment)的评述文章,深入探讨并展望了分子碰撞中的立体动力学与量子干涉现象研究。

南方科技大学

该评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同期《科学》杂志发表的关于分子非弹性碰撞传能过程的立体动力学及量子干涉现象的研究。文章还重点介绍了一个开展量子干涉以及立体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化学反应体系:H+HD→H2+D反应及其同位素反应体系。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冯炼团队发表利用时序遥感数据追溯北温带湖冰时空动态过程的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冯炼团队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题为“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Ice Cover Changes in Over 33,000 Lakes Across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的最新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

该研究利用1985-2020年间共计55万张Landsat卫星影像,追踪了北温带33,333个湖泊冰盖的长期变化,提供了第一个北温带湖泊冰盖长时序“wall-to-wall mapping”数据集。研究还发现:从总体来看,这些湖泊1-3月的冰覆盖频率(ICO,%)在观测时间段内显著降低(61%-43%),这种冰盖退化的现象在欧洲中部、南部,美国北部以及亚洲中部、东部等区域最为严重。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樊潇帅联合在国际顶级期刊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发表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工程系助理教授樊潇帅的论文“Mechanism Design for Managing Hidden Rebates and Inflated Quotes of a Procurement Service Provider”在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期刊发表。

南方科技大学

该文主要研究在采购供应链中采购服务提供商(中间商)从不诚实的供应商中收取回扣的问题。由回扣造成的中间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利益不趋同是采购供应链中常见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最优的确定性的激励相容机制和有成效的随机激励相容机制(incentive-compatibility mechanism),在应用层面帮助零售商更好地披露中间商的私有资讯、减少回扣发生的机率、降低零售商的采购成本;理论层面上突破了在多维私有资讯存在下机制设计问题不可解的瓶颈。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柯玮玲合作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发表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工程系教授柯玮玲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User Competence with Enterprise Systems: The Effects of Work Environment Factors”发表在国际商科顶级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上。

南方科技大学

这项研究对现有对于组织信息系统理解的贡献在于从以使用为中心的模型转变为能力发展模型,并提供了超负荷工作、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工作因素会对员工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产生影响的新见解。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饶枫课题组合作发现神经调控代谢过程中的GPCR新信使IP7

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饶枫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朝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5-IP7 is a GPCR messenger mediating neural control of synaptotagmin-dependent insulin exocytosis and glucose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个新的GPCR信使:IP7,以及其感应副交感神经信号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和分子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

课题组得出结论,IP6K1受副交感递质乙酰胆碱受体激活后,通过其酶活产物5-IP7实现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功能。这是关于IP6K酶活的生理调控的首次报道,是中枢调控外周的一项新发现。该研究首次发现IP7是Gq偶联的GPCR的第二信使,与著名的信使分子cAMP有类通性(注:cAMP是Gs偶联的GPCR的第二信使)。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陈朗课题组在功能氧化物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陈朗课题组在合成新型高含氢量、高电导氧化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High-conductive protonated layered-oxides from H2O vapor-annealed brownmillerit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南方科技大学

该研究发现为合成高电导率的含氢氧化物开辟了新的、便捷的合成路径。合成产物的氢含量远高于氧化物材料的缺陷水平,可以较大的改变材料的光、电、磁、热电、催化等性质,可大规模制备含氢氧化物,装置简单,成本低廉。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Oscar Dahlsten课题组联合在有限时间内比特重置消耗能量的普遍界限方面取得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和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教授Oscar Dahlsten课题组与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合作,在比特重置基本计算操作中的所需功耗大小方面取得进展。论文以“Universal bound on energy cost of bit reset in finite time”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南方科技大学

该研究结果间的关系以及比特的多种硬件实现(包括胶体系统和涨落的 RC 电路等),促使人们去寻找可适用于有限时间的、不限于比特具体物理实现的通用Landauer 定则,并据此为超越CMOS技术的新硬件提供指导。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郭震团队在陆内火山成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郭震团队针对陆内火山成因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interactions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origin of its intraplate volcanism”为题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Geology发表。

该研究通过联合反演最新获得的地震面波、地表热流、大地水准和绝对高程等数据,获得了东北地区岩石圈及深部上地幔的高分辨率热化学结构综合模型,包括三维的温度、密度、速度和地幔组分结构。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杨再跃课题组在智能电网领域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教授杨再跃课题组取得点对点(peer-to-peer, P2P)电力市场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三篇论文在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上发表或被接收。

南方科技大学

第一项成果研究了基于机会约束的日前点对点能量备用联合电力市场机制。第二项研究成果考虑基于在线优化的同步实时点对点电力市场机制。第三项研究成果是基于在线优化的异步实时点对点能量备用联合电力市场机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匡星星团队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匡星星团队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并先后在环境领域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和水文水资源领域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等期刊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

第一篇论文题为“Increasing annual streamflow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in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第二篇论文题为“Water quality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the water bodies in the Yamdroktso basin,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第三篇论文题为“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correction of basin-scale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第四篇论文题为“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climate-discharge relationship in the upper reg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第五篇论文题为“Analysis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n a high-altitude headwater region under rapid climate warming: Lhasa River Basin, Tibetan Plateau”。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刘凯军团队联合在环形等离子体湍流输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刘凯军课题组研究助理教授李景春联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南开大学等离子体团队连续发表两篇环形等离子体湍流输运研究相关成果。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Nuclear Fusion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

南方科技大学

第一篇论文题目为”ηi-mode in toroidal plasmas withanisotropic ion temperature and its gradient”,研究团队利用回旋动理学程序HD7,研究了在离子温度及其梯度各向异性的等离子体中由离子温度梯度(ITG)引起的微观不稳定性。第二篇论文题目为“Microturbulence in edge of a tokamak plasma with medium density and steep temperature gradient”,研究团队利用回旋动理学程序GTC,研究了类似(中等约束)I-模放电位形下的微观不稳定性和湍流输运。以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adox of Irrigation Efficiency: An Integrated Modeling Approach to Assessing Basin-Scale Irrigation Efficiency为题发表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郑一课题组连续发表探索水资源研究前沿的研究文章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一课题组在国际水文水资源研究学术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同期(2021年第11期)发表两篇论文,分别解决了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新、老难题。

南方科技大学

以“Automatic Quality Control of Crowdsourced Rainfall Data With Multiple Noises: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为题发表的成果为水文众包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科学启示。以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adox of Irrigation Efficiency: An Integrated Modeling Approach to Assessing Basin-Scale Irrigation Efficiency为题发表的研究为解决关于灌溉效率悖论的一系列争议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全新视角。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陈熹翰课题组在二维钙钛矿自旋极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陈熹翰在二维钙钛矿自旋极化寿命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Tuning Spin-Polarized Lifetime in Two-Dimensional Metal–Halide Perovskite through Exciton Binding Energy”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团队利用具有时间分辨和偏振分辨的瞬态反射光谱系统研究了研究金属卤化物半导体的光生激子对激子结合能,晶格温度和激子浓度之间的非线性响应。研究发现该类半导体的自旋极化寿命同激子结合能呈平方关系。通过调控激子浓度和温度依赖实验,深入探讨二维钙钛矿单晶的自旋极化动力学和弛豫机制,发现低激子浓度条件,DP机制起主导作用;高激子浓度条件,BAP为主导机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何川课题组在不对称催化构建硼中心手性方面取得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何川课题组在构筑硼中心手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通过不对称催化的途径实现了四配位硼中心手性化合物的构建,相关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线发表。

南方科技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型的硼中心手性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光学性质,在手性荧光探针和光电材料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工作不仅为硼中心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手性硼化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龚欣课题组合作揭示Hedgehog信号通路配体释放的分子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龚欣课题组和哈佛大学教授Adrian Salic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oteolytic activation of the human Dispatched1 transporter for Hedgehog morphogen release”的研究论文。

南方科技大学

本研究中针对Hedgehog(Hh)信号通路配体释放过程中的Dispatched1蛋白展开了深入研究,揭示了Hh信号通路中配体释放的关键分子机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Aung Ko Ko Kyaw课题组开发出新型的层状钙钛矿结构

南方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Aung Ko Ko Kyaw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层状钙钛矿结构,以同时提高稳定性和效率。这项研究由南科大团队独立完成,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著名期刊《纳米能源》(Nano Energy)。

南方科技大学

在创新方法中,2D-3D复合材料由“局域2D-3D异质结(L2D-3DH)”结构构筑,其中Dion-Jacobson(DJ)相2D钙钛矿选择性生长在3D钙钛矿的局部区域,特别是在晶界。与传统的2D-3D复合材料结构如覆盖结构和穿插结构相比,L2D-3DH结构具有许多优点。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郑智平团队在稀土纳米材料功能化方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郑智平团队在稀土纳米材料功能化方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CCS Chemistry、Nano ResearchSmall等国际著名一区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

南方科技大学

第一篇论文围绕稀土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开展。第二篇论文围绕稀土纳米材料的能源催化研究开展。第三篇论文继续围绕稀土CeO2纳米材料的能源催化开展研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排版:学生新闻社 薛洁玲

值班编辑:杨奂彦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南方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动态 | 南科大近期发表了这些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