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赛末奖捧得国赛金奖,获新华社报道!

华南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校赛末奖捧得国赛金奖,获新华社报道!

无人农场 “无人” 种地

现代农业未来已来!

12月7日,新华社出版的日报

《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题为

《拿全国金奖的创业青年和他们的“无人农场”梦》

的专访报道,讲述了我校

“未来农机-无人农场的领航者”

金奖团队的创业故事

从校赛压线出道,走向全国大赛金奖

从实验室科学研究,走向田间地头真正服务生产

这群华农人是怎么做到的?

小新和新华社记者一起采访了团队师生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华南农业大学

团队合影

华南农业大学

团队部分成员赴南昌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从左到右依次为涂团鹏、黄辉、张颖兴

农田里没有农民弯腰劳作的身影,只有机器在有条不紊地精准操作,实现大田“耕、收、管、种”全程无人化……在近日公布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中,华南农业大学“未来农机-无人农场的领航者”项目,凭借在无人农机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出色表现,一举摘得“高教主赛道-师生共创组”金奖。

“在无人农场这个领域,我们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而参加比赛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它是一个很小的环节。” 面对新华社记者的提问,项目学生团队负责人、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黄辉自信地回答道。

华南农业大学

团队接受广东珠江经济台采访

华南农业大学

无人驾驶播种效果图

要做能“实实在在去生产”的东西

“大家对农村和农业都有一种特殊情怀。”团队成员、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涂团鹏介绍,团队里的同学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95后”,了解农民耕种的辛苦,“我们希望可以身体力行,为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添一份力。”

在罗锡文院士带领下,工程学院青年教授、项目创始人胡炼与老师、学生团队成员一起,尝试提出智能农机和无人农场整体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农机自动驾驶,有点像汽车无人驾驶,需要精确定位、导航控制和系统集成;同时结合精准作业提高无人农场整体生产效益,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等。”胡炼解释,“学生团队的加入,目的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形式,推动技术转化为产品,真正实现技术落地。”

华南农业大学

在老师指导下调试机器

“我们要做的东西是能够实实在在去生产,而不是一个摆在实验室的样机,是要做一个可以为农业服务的产品,这是罗锡文院士给团队定下的科研基本要求,我们一定是要按这个要求去做的。”黄辉告诉记者,无人农场项目自诞生以来,目标就瞄准产业应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也一直与大型农机企业保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怎样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对机器和技术进行调整,怎样细化商业应用中各个环节的种种细节,打磨出成熟可行的商业模式,是团队创业的重点和难点。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成员向当地人示范无人农机的使用方式

最近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是两个月前,团队去广州增城朱村采用无人农机插秧机进行插秧试验。由于是由香蕉地改造的水稻田,两台机器先后陷入坑洼且深浅不一的泥地,大家边搬边拖才把机器“解救”出来。为解决问题,在罗院士和胡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加装“探头”等一系列措施,在水田农机侧滑估计和补偿的基础上研究泥底层与机具互作机理,得以让无人驾驶农机能走得更直甚至自行脱困,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华南农业大学

凌晨四点在清远进行平地工作

而在探索商业化应用的道路上,为找到优势、打开市场,促使更多农民接受无人农机,团队更是跑遍了大江南北。据介绍,无人农场项目已在全国10个省19个地方开展试验与示范应用,包括广东、湖南、安徽、四川、江西、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实践作物有水稻、小麦、花生、玉米等。

目前,团队已经在广东增城和三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和第一个花生无人农场。水稻无人农场2021年早稻亩产达到了662.29公斤,高于广东省平均亩产量500公斤;花生无人农场2021年亩产达到187.50公斤,高于广东省平均亩产量160公斤。团队在推广应用实践中初步总结得出,建设一个无人农场,以1000亩一年两季、五年为一周期为例,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每亩经济效益可提高200元左右。

出战即金奖,他们完美逆袭

技术、产品、人员,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华农这个无人农场项目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实力。但在往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赛事中,农业类项目获金奖的比例一直不高。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农业类项目一直比较难投。对很多投资人来说,农业领域相对陌生,利润空间有限,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不敢轻易投入。”备战国赛时,学校请来专业投资人为团队指导答辩,但投资人的反应却令这群年轻人有些忐忑——对于最终的全国总决赛,到底有多少把握,谁也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校赛时压线进入省赛、省赛时以零点几分之差与金奖失之交臂,一路跌跌撞撞走进国赛,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团队分了几个组:科研组、实践组、经管组。科研组由老师带着,负责北斗系统的研发升级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实践组到各地农场一线去实验,到现场采数据,保证一切数据的可靠性;经管组管财务,包括整理财务资料和商业模式的总结等。”黄辉介绍道。

华南农业大学

项目成员开讨论会

吸取校赛、省赛的经验教训,团队瞄准痛点展开攻坚,只为项目的至臻至善。为了打磨商业模式的某个细节,师生们常常讨论至深夜。直到比赛答辩前夜,黄辉还在电脑前修改材料——如何向评委充分展示无人农场的独特优势和商业前景?他感到自己有点“卡壳”了。

不知不觉间,时针已经指向两点半。就在此时,手机上收到了消息,来自胡炼老师的指点令他茅塞顿开,疲惫瞬间被一扫而空。带着些许紧张和兴奋,黄辉马不停蹄地修改着答辩内容。

在第二天的比赛答辩现场,无人农场项目的展示材料最终以几近完美的形态出现在评委眼前:以“产品+服务”的模式,定位大型农场,以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系统为核心产品,衍生出精准作业的一整套服务体系,包括精准耕整、精量播种、处方施药、精准收获四大服务卖点。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互联网+”大赛答辩现场

那天,喜悦和激动的气氛在这支华农团队中久久不散:他们代表华农首次出征“高教主赛道-师生共创组”赛道就拿到了金奖,而且还是当时广东省参赛项目中第一个被确定的金奖。

自主技术领航智慧农业发展

谈到这次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收获,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不同学科碰撞带来的全新视野。“我是学工程的,在技术层面比较擅长,但从来没有考虑过怎么将技术转化到市场,而这恰好是队友的优势。”涂团鹏说。黄辉补充道:“在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想得还不够周全,知识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这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来的设想是未来做点小生意的黄辉,现在一心想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只有以高精技术作为支撑,产品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华南农业大学

项目团队进行暑期“三下乡”活动

“通过组队参赛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表达演示、生产服务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胡炼介绍道。

作为金奖项目,无人农场的技术是有突破性意义的。“项目的关键核心技术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黄辉介绍道,项目突破的北斗自动驾驶螺旋式技术由定位、导航控制、集成应用三部分组成,通过智能装备技术实现自动驾驶,通过物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精准管控,实现“耕收管种”完全“无人化”,能够为国家的智慧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胡炼介绍,在实际应用中具体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团队的核心技术与主要农机企业的结合,比如说团队与大型农机公司合作,把技术嵌入到产品里面,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条线就是提供与这种智能农机应用相适应的服务,如无人农场精准作业技术。”

“下一步我们将在老师指导下继续完成后续的研究落地工作,继续在农业领域里书写属于无人农场项目的辉煌篇章。”团队成员们对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我们的产品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既会推动传统农业转向智慧农业发展,也会推动农机制造企业迈向更高的平台。”

华南农业大学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华南农业大学

“未来农机-无人农场的领航者”项目

推动农机制造高质量发展

助力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满载而归,再启新程

再次祝贺这支金奖团队!

期待未来继续为农业发展

贡献更多华农力量!

往期回顾

不止是涂鸦!在华农紫荆桥,一起走“花路”

业内顶流!这支华农团队荒地建花园,捧回行业“奥斯卡”

美!华农这场汉服展,如梦如幻……

直博清华、浙大!华农师兄师姐教你做“学霸”!

揭秘昆虫、研究真菌、开拖拉机……在华农,行行出院士!

文字 | 费思迎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胡可欣 格日乐 杨秋绵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格日乐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

为华农金奖团队点赞 在看 !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华南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南农业大学-校赛末奖捧得国赛金奖,获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