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是怎样走进学生生活,又是如何在学生心里扎根的?尽管从北师港浸大(UIC)毕业已逾六年,李书纾仍一直找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年刚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育专业博士毕业的她,回国就职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李书纾在探索将博雅教育融入更多层次的教育中,这是她从UIC萌生的职业愿景之一。
李书纾
·2015届现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专业(CELL)
·伦敦大学学院(UCL)英语比较文学专业硕士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育专业博士(国家公派)
·就业:在世界500强企业学前教育板块从事博士人才引进工作
当年高考后,李书纾回校取成绩时,无意中得知两任同桌都填报了UIC。“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翻查资料后发现,UIC采用英语教学,对语言的兴趣和天赋让李书纾对学校产生了兴趣,没想到,对博雅教育的探索从此启程。
课余时间,李书纾(舞台右二)和同学组成乐队参加校内比赛
实现目标的诀窍是什么?李书纾说:“要探索,要主动。”从进入大学起,她就没有停止对个人发展方向的思考,这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渴求鼓舞了她,李书纾从不“浪费”假期,大学期间曾在国家知识产权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春秋航空等单位实习,不断摸索前路。
在一次实习中,李书纾接触到了口译工作,开始对同声传译产生向往。但她也意识到自身专业与同声传译工作并不完全匹配,于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大三时,她成功考取上海中级英语口译证书和高级英语口译证书。
在英语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寻求自己语言能力的上限,当初被UIC英文教学的优势所吸引,在本科期间的李书纾惊喜地发现,她还可以选修法语、德语、韩语和西班牙语。丰富的语言储备不仅为她日后的学术研究助力,也让她在前往意大利、瑞典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讨论时,与人交流得心应手。
李书纾大部分时光都在校园里度过,但她也没有忘记将目光投向浩瀚山海。
2015年,李书纾前往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英语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延续了在UIC的时间规划习惯,她利用课余时间,在Kylin Prime Group(瑞麟集团)旗下的数字媒体公司兼任记者和公共关系执行工作,采访报道了伦敦时装周、第11届亚洲金融论坛等重大活动,也参与了William & Son和S.T. Dupont品牌的推广活动等。她很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甚至想过把它当作职业选择。
李书纾(左)在格拉斯哥参加朋友的毕业典礼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李书纾经过全面衡量,最终决定申请进修博士研究生学位,2017年她如愿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教育专业博士课程。学习之余,李书纾也尝试更多类别的社会工作,收到过不少科技教育企业的顾问邀请。博一开始,李书纾成为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中英儿童文学进出口板块的顾问。
李书纾(左二)与她的博士一导(右二)和博士二导(左三)在瑞典参加学术会议
李书纾(右六)在意大利参加学术会议
李书纾(二排右三)在英国参加学术会议
心之所往,全力以赴。李书纾在博一快结束时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旨在为国家提供人才支撑、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也推动国家公派留学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2019年7月,在故乡重庆举办的海外人才及项目对接会上,李书纾作为境外优秀青年人才受邀出席。如今,她在杭州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学前教育板块从事博士人才引进工作。
这些别人眼里的“优秀”,在李书纾看来都是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她感恩当初接触的博雅教育,充分调动了她的主观能动性。在她看来,博雅教育的优势之一,便是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敢于发现,然后将经历变成所得。
老师往往是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迈出第一步的人。作为一所博雅大学,UIC的师生关系是李书纾最难忘的,课内,老师倾囊相授;课外,老师胜似家人。李书纾的“学术引路人”也正是她在UIC时的老师Hari Adhikari,她还记得当时青少年文学和华人移民文学课程的阅读材料有不少较为深奥的论文。“读博时翻查论文才发现,原来有些材料我早在本科就已经研读过了。”这为李书纾带来了不少便利,看似简单的巧合,其实正是老师为她所做的学识铺垫。读博后,李书纾和Hari Adhikari还曾多次在学术会议上遇见。
读博的最后一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李书纾一个人在英国“关”了整整18个月。在这段日子里,她比从前对未来的境遇思考更多。她开始考虑将自己所获得的学识投入社会实践中,她想要更直接地把优秀的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等各阶段教育体系中,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成为“全人”。
毕业后,李书纾(上图中,下图右)常与本科同学相聚
近期,李书纾已经开始研究将博雅教育融入全年龄段教育的可行性。她笑言,未来她可能还会回归学术世界,但是她也不会停止任何可以尝试的机会。在不断寻找中,李书纾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她也期待UIC的学弟学妹可以在深切体悟博雅教育后,找到自己的归处。
更多U秀故事看这里
为北师港浸大UIC点亮小星星,
更多校园资讯随心获取。
来源 |新闻公关处
文字 |高昕瑜
图片 |受访者提供
编辑 |罗诗冰
欢迎投稿至mpro@ui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