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
第十五届“挑战杯”已经结束
广师大学子成绩真是特等优秀
社君邀请了特等奖团队代表
与大家分享成功的经验
如果你也想在“挑战杯”上大放异彩
快认真阅读并收藏好此篇
赛事回顾
5月24日至26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举行。
经过省级网络评审、现场问辩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入围的24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荣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在116所参赛高校中特等奖数量居全省第5位,总分位列第7,以优异成绩再次捧回大赛“优胜杯”,在15所获“优胜杯”的本科高校中排名第6。这是我校继2005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后第5次捧得“优胜杯”。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光军在团省委、省教育厅等部门负责人陪同下,看望慰问我校参赛师生,我校自动化学院参加终审决赛项目《面向移动机器人的自适应灰度循迹传感器设计与应用》答辩学生向张光军汇报参赛情况。张光军对我校参赛作品和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高度赞赏,指示我校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上做出新成绩,并预祝我校在本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学校党委书记凌靖波应邀参加了大赛开幕式,并在校团委、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陪同下到我校参赛作品展位看望参赛师生, 为大家加油打气并给予具体指导。凌靖波认真听取项目介绍,和参赛师生亲切交流,对现场答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勉励参赛学生要充满自信,争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特等奖团队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五支团队的项目作品荣获特等奖。分别是: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个团队
优秀队伍专访
“E知蝉”团队
项目名称:《法律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基于广东大学生双创现状的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
项目成员:陈儒敏 陈星江廖琳吴嘉欣陈浩杰林羽李雪如黄雯愉卢仕超马骁骏
指导老师:彭炜锋 陈晓桁 张维维
项目《法律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基于广东大学生双创现状的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创立于2016年,如今已经发展出一个拥有着100多名成员的“益知蝉”平台,而“E知蝉”团队的陈儒敏、陈星江等十人则是该项目的第二代核心成员。
在他们看来,“在新时代,法律教育和法律服务应当多维度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其保驾护航,助其成长。”因此,针对大学在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教育和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团队力求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的新模式,构建“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教育与服务完整体系。
经过两代人共同耕耘,该项目获得了多项成果:自制的普法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0万;构建了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的ATSE法律服务模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市级嘉奖及专项资金10余项等,这也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E知蝉”能在高手云集的挑战杯决赛中杀出重围,大放异彩。
每一份嘉奖都来之不易,项目成立至今,团队共走访大学生双创团队3000余支,访谈和服务人数1万余人次,分析相关司法裁判案例1000余例,从理论、方法与实证三维度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陈星江回忆起备赛挑战杯省赛的那段日子,大家忙碌却义无反顾,“每个人都为比赛准备到深夜两三点。”
陈儒敏和陈星江表示:非常感谢指导老师,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下,“E知蝉”才能越走越远。接下来团队继续出发,坚定信念,笃定前行。“我们会继续走下去,研究是没有终点的。”
“先行者”团队
项目名称:《在线餐饮外卖如何“利民”又“利国”——广州外卖行业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项目成员:林俊龙 林晓兰 张文靖 方丹薇 梁显濠 陈庆珊 杨清华 吴梦莹 周艺銮 黄运楠
指导老师:廖丽平 蔡惠如 黎铜和
“先行者”是由林俊龙、林晓兰等十位同学组成的队伍,他们都是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一和大三的学生。
谈及项目的灵感来源,队长林俊龙表示,科研项目或许更具备挑战性,但是考虑到专业相关性和生活实际,社会类的题材会更适合他们的队伍。恰逢老师看到了一篇关于外卖问题泛滥的推文,在老师建议和队员们商讨下,“先行者”决定探讨外卖带来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希望引起更多人重视外卖所带来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课外学术作品,特别是社会类的作品,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理论与实践并行。在向指导老师请教后,团队开始了实地调研。他们走访了广州市环科院,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调查垃圾焚烧发电厂。作品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为了这次比赛,“先行者”团队做了将近一年的准备。通过前期的资料检索,后期的资料整理,“先行者”团队最后给专家呈现出一份有质感的报告。
对想要参与下一届挑战杯的同学,“先行者”分享了些许心得:比赛的选题很重要,可以多选择哲学类、管理类、法律类的选题。定下选题,战役便打响了,首先是要沉稳。譬如资料搜素的过程虽然很乏味,但要扛得住,因为资料的收集是很重要的一步。其次是要勇于面对困难。多与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交流,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团队意识。团队是决定项目相关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期颐队”
项目名称:《让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撑起幸福伞——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支持现状与创新研究》
项目成员:陈萍 王颖 刘爱琴 涂腾龙 陈淑吟
指导老师:阳程文 侯保疆 张艳清
经队长陈萍介绍,团队的名称为“期颐队”,典出礼记,取百岁之意,既点明了团队项目研究的“养老”方向,又暗含着对老人们长寿安康的祝福。该项目以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为切入点,探究社区资源如何与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衔接,创新提出居家养老社区支持新机制。
项目的亮点在于运用伞形模型,以主体权责为伞柄,以资金为伞骨,以人才为撑伞者,以养老需求为晴雨表,以服务支持为伞面,进一步充分发挥社区的主动性和优势,促进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深度融合,推动广州市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灵感来自十九大热点的“9073”和“9064”养老模式。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所带来的“使命感”的驱动下,队员们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项目打磨。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对选题的探讨中坚定了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重点走访了五个区和六条街道,采访了62家社区或机构,回收了1007份有效问卷,逐步完善自己的报告。
他们回忆,最难忘的一段日子是在省赛之前,一段几乎持续半个月忙碌至凌晨两三点的日子。“我们很努力,别人也很努力!”他们不敢松懈,最终在学校的支持和老师的帮助下,凭借着过硬的项目质量和从容自信的展示答辩,成功地站上了领奖台。
获得省特等奖的队员们难掩内心激动,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付出得到了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项目将切切实实地为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献出一份力量。
“星火燎原队”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视域下惠州周田村四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来自叶挺家乡的报告》
团队成员:赵水银 谢锦嫣 莫燕琼 吴蕴懿 黄敏玲 曾嘉惠 林少雲 彭苑仪 辜佳妮
指导老师:刘雯璇 陈小花
星火燎原队是在2018年的“互联网+红色筑梦之旅”组建起来的,这是一支由9个来自16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女孩组建的队伍。“挑战杯”之前,她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合作。
2018年暑假,星火燎原队在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开展“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对当地四大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和生态文化产生兴趣,但她们发现四大文化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联动发展。对此,星火燎原队决定为周田村“量身定做”旅游方案,设计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案例。
调研过程困难重重。当地多是讲客家话的老人,他们听不懂普通话,而星火燎原队当中只有一人能听懂客家话,因此调研工作进行得比较缓慢。“虽然语言沟通存在障碍,但村民都很热情地配合我们的调研工作,村委也基本上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最终调研工作还是完成了。”
挑战杯省赛的专家对团队为当地设计的旅游手册、明信片等旅游周边表示了肯定,并对该项目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做出有实际意义的规划和设计,对当地的文化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得知作品获得特等奖时,队员们难掩激动之情,“其实我们是奔着二等奖去的,能获得特等奖确实把我们都吓了一跳。”
接下来,星火燎原队将全力备战国赛初选,根据指导老师和专家给出的意见,继续完善设计的产品以及调研报告。同时她们给有兴趣参加“挑战杯”的同学提出建议:要积极参加但不盲目参加,要做好参赛的心理准备和作品准备。
“落花生”团队
项目名称:《申遗十年喜共忧,同寻粤剧源与流——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的粤剧传承与传播》
项目成员:刘思琪 陈彦敏 黄思敏 吴丹霞 黄丽玉 杨淑婷 谢思涛 李锦龙
指导老师:陈南先
谢思涛坐下后,队长刘思琪转头对他说:“七点半采访完,大家就继续开会吧。”项目成立至今,已记不清这是团队间的第几次会议。
刚开始,“落花生”团队的选题视野相对狭窄,在搜集各种信息及听取各方意见后,才慢慢确定了“粤剧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主题,针对粤港大湾区内粤剧传承与传播的现状提出促进粤剧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落花生”定期讨论,做好不同阶段的工作计划。历时两年,“落花生”前往5市28地考察,采访了粤剧界相关人士45人,在中国粤剧网、《南国红豆》期刊、广东粤剧院公众号平台等发表文章83篇次,与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合作运营“清斋汝舍”公众号,原创文章218篇,总阅读量达7万+。
团队间分工明确,在撰写论文阶段,三人负责撰写、二人负责技术性工作、另外三人负责整理工作,各骋所长。从表层接触到深入了解,从“纸上得知”到实地躬行,“落花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属于他们的路。
提及准备过程中的难处,谢思涛表示:首先是前期探索的困难,该时期的调研工作尚未有明确的定位。第二个困难是资金的匮乏。实地考察需要经费,而学校的立项资金有限,团队发表文章的稿费只能稍作支持,余下的只能自费。最后是修改文稿时遇到的难处。比赛要求字数在一万五千字之内,他们最初写的是八万字,从八万字缩减到一万五千字,连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斟酌。
一路走来,有苦有乐。在收获省赛特等奖后,团队回归到项目的打磨中。在项目报告的修改上,“落花生”已批阅数月,增删六次,但仍精益求精,为国赛预选倾力以赴。
最强团队的背后还有什么秘密?
当然是我们的
最!强!指!导!
指导老师的寄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夺冠是最高的奖励、传承是最佳的实践、传播是最美的结果!这是我对“落花生”团队的概括。“落花生”,除了队长刘思琪这位灵魂人物以外,其他七位同学人人尽职尽责,个个追求完美,这是我指导的挑战杯团队中最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个团队。他们获得特等奖可谓实至名归!
——陈南先老师
“期颐队”能结合自身专业对社会热点问题予以思考。养老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劳保专业的同学,他们能够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并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这是一种真正的学以致用。团队深入社区、街道,与基础干部、居民、老年人等交流访谈,积极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刻苦努力撰写修改调查报告,培养了严谨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
——阳程文老师
“E知蝉”团队的学生很努力,对科研抱着热情,一路走来进步很大!接下来准备国赛,希望他们能沉下心好好完善作品,继续突破。
——陈晓桁老师
指导老师答疑
挑战杯对参赛同学有什么意义?
黎铜和老师:
挑战杯比赛是一场旷日持久战,一个项目历时一年甚至数年。在漫长的备战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检验,同学们能纵深拓展专业知识,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也能锻炼思辨能力,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对今后想参加挑战杯的同学的建议
阳程文老师:
1.选题多留心社会热点问题。
2.调研要扎实全面。
3.多和指导老师及专业老师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
4.整个研究过程耗时长、困难多、压力大,一定要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完成工作。
黎铜和老师:
参加学科竞赛,首先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基础的支撑;其次是要注意培养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挑战杯的脉搏,才能培育出好的项目;再者是要培养团队精神,善于和老师、队友交流与学习,在通力合作中完成任务。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以至真至纯的本心拥抱各种学科竞赛,在享受比赛过程中收获成果。
观望的你
听了优秀团队的经验
和指导老师建议后
是否已心有宏愿
带上你的智囊团
我们下一届挑战杯见
- END -
往期回顾|点击可跳转原文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文案丨赖秋菊 佘佳曈
赵微微 钟凯怡 陈彩盈
图片|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廖颖
责任编辑|尹忠琼
觉得不错,请点击在看↓↓↓
喜欢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