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
今天是7月22日,再走长征路的第二天,我们正式拉开“长征路上话初心”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序幕,全体队员来到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瑞金。
“长征路上话初心”第二天精彩荟萃
★ 初识瑞金 ★
瑞金,江西省直管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东界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邻会昌县,西连于都县,北接宁都县,东北毗石城县。瑞金总面积2448平方千米,下辖7镇10乡,2017年户籍人口为704202人。
从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瑞金一直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中央党、政、军、群机构均驻在瑞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在瑞金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因此遗留了众多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纪念建筑物。由于当年中央机关在瑞金几次迁移,形成了叶坪、沙洲坝和云石山3个旧址群。
★ 现场研学 ★
01
走进叶坪革命旧址群
叶坪革命旧址群位于位于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这里既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又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第一个驻地。走进叶坪,触摸革命遗址,队员们探寻着红色苏维埃的诞生与发展。
走进“一苏大”旧址,这里原是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1931年11月至1933年4月,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
我们了解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当地老百姓为了防止敌人拆毁会址,马上把它按宗祠原有的样子复原,而且没有一个老百姓向敌人出卖这里曾是“一苏大”会址,所以会址得以奇迹般原址原貌保存下来,可见当时的老百姓是多么拥护中国共产党。
穿过“一苏大”旧址,后面是红军成立以来举行第一次阅兵仪式的红军广场,红军广场有“12345”五处标志性建筑,“1”是高高耸立的红军烈士纪念塔,“2”是两层红军检阅台,“3”是纪念黄公略烈士的三角“公略亭”,“4”是纪念赵博生烈士的四方“博生堡”,“5”是五角红军烈士纪念亭。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绕过红军烈士纪念亭,就是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1931.1—1934.10),这是一个两层的客家房屋,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这里办公、居住,为了照顾当时叶坪的孤寡老人,当时领导还安排了一部分老人住进了这个房子,可见当时的共产党人就已经是以百姓心为心,充分体现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初心。
中央局旧址的旁边有一棵千年古樟树,树上卡着一颗的炸弹。那是1933年春的一天,毛主席正在中央局办公,国民党军飞机突然对叶坪进行轰炸,这颗投下来的炸弹恰好卡在棵千年古樟树上,没有爆炸,毛主席安然无恙。
02
走进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江西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出于安全考虑,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这里便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这里有包括红井、 “二苏大”会址(中央政府大礼堂)以及20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旧址。
毛泽东1933年随中央迁移到沙洲坝后,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写下了《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发展苏区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成为了当时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33年9月,为解决当地军民饮水困难,毛泽东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同当地群众一起打下了这口“红井”,自此便有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美言。
徐特立,毛主席的老师,瑞金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针对当地基础教育薄弱的情况,开办了“列宁小学”,而且牵头制定了《小学教员优待条例》,为苏区的教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搬迁到沙洲坝后,为召开“二苏大会”,决定在沙洲坝建造一栋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大礼堂由钱壮飞设计,建筑整个造型也非常别致,从空中往下看,就像一顶红军的八角帽,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有视线好、回音效果好、门窗多便于疏散三大特点,全体队员中午到达礼堂,外面炎阳高照,里面却凉爽宜人。听说回音好,全体队员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果然回声嘹亮,歌声绕梁久久不散。
★ 特色活动 ★
01
现场“思政课”
第一堂微党课:《两个人的长征》
作为“长征路上话初心”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通过再走长征路,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现场,在生动的红军长征历史与现实场景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式、新内容。
本次“现场思政课”第一讲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尚旗教授主讲,在沙洲坝革命旧址、中央政府大礼堂,以参加过苏区革命斗争的革命家、我校首任校长罗明与妻子谢小梅为题材讲述了《两个人的长征》第一部分。
02
红歌快闪活动
全体队员在“红军广场”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三个红色地点组织了红歌 “快闪”活动,全体队员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带领现场社会群众共学共唱红歌,传播长征精神,振奋革命激情,弘扬主旋律。
03
华屋村走访红军后人
全体队员来到瑞金市叶坪乡的黄沙村委员会华屋村,这是一条红军村,在中央苏区时期,仅有43户的华屋人全部投入到苏区革命当中,18位青壮年为革命壮烈牺牲,其中17位在参加红军出发前于村后种下了解棵青松,以松言志,表达献身革命的坚定决心。
我们走访了烈士华钦材、华桃生的后人,与他们共同回顾了烈士献身革命“十七棵松”感人的故事。
走访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老百姓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04
与合肥工业大学暑期
“三下乡”团队互动交流
我们在华屋村走访红军后人活动的过程中,恰好遇上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到华屋村文艺巡演,现场随机组织“革命老区话初心”活动,两校学生就接受红色教育、开展红色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新时代使命展开了热烈的沟通互动。
★ 知识点 ★
0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
瑞金中央苏区的关系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
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同年6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一部也来到井冈山。
1929年1月,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共6个旅18个团,分五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1月4日,红四军党代表、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宁冈县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湘赣边特委、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研究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对策。
柏路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的红五军改编的红四军第30团和袁文才、王佐的第32团留守井冈山,部队统归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第28团、第31团及军直属队出击赣南,实施外线作战,以此引开部分敌军对井冈山的围攻,并打破国民党对井冈山的经济封锁。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踏上转战赣南、闽西创建根据地的艰难行程。2月在瑞金大柏地取得了令全军为之振奋的重大胜利,为日后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曾挥毫写下《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在胜利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的基础上,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从此,瑞金成为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所在地,全国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革命者心中向往的圣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建立了适应革命战争的国家机构和机制,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建设、国家的管理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的预演”。
02
苏维埃
苏维埃本是俄文совет(英文: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当时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
在中国的土地革命时期,对于农村而言,苏维埃的原义实在是过于生僻了,不仅绝大多数红色区域的农民始终不甚了解,就是相当多的共产党人也未必清楚。
据一直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副主席的张国焘回忆说,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
这也是为什么在四面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这种政府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就当时的大多数时间而言,苏维埃的确是农民最喜欢的政府。
★ 红色故事汇 ★
01
“十七棵松”
华屋村是江西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一个普通的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当时仅有43户的华屋村,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十七棵松”。
在华屋村的后山,有17棵松树,当地人称之为“信念树”。这些松树青翠参天,厚实粗壮,每棵都挂着一块姓名牌。
上世纪30年代初期,华屋村43户群众积极响应参军动员,将17位青年送入红军队伍。17位青年在家乡的后山每人种下了一棵松树,约定好革命胜利后一起返乡。如今,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这17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只给后人留下17棵松树。
没有盼回亲人的华屋村民,把烈士的名字写上木牌,逐一悬挂在树干的醒目位置。每年,他们都会自发来到后山祭奠英灵。久而久之,乡亲们就把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
如今,在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后山,17棵“信念树”依然屹立挺拔。
(故事出处:人民网瑞金2019年7月17日电,吴菁)
活动联系人:李峰老师 13751821565
鸣 谢 单 位: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和宇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END -
往期回顾|点击可跳转原文
@2019级萌新们,快到广师大的碗里来!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来源|“长征路上话初心”活动小分队
文字|黄文浩
图片 |尹忠琼 莫子俊
视频|潘锡荣郭宇在莫子俊
书法作品|黄文浩
审核|黄 昂
执行编辑|宋紫茵
责任编辑|尹忠琼
觉得不错,请点击在看↓↓↓
喜欢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