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超8亿人次
700余万人购书……
“4月读书月”里
你读了哪些好书?
最爱看的书,读书最多的人,为何而读书?
下文为你揭晓答案
我校图书馆第十届“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十佳阅读之星评比结果出来啦。快来围观这一年来最爱读书的中大新华人吧!中大新华人借阅图书榜单里有没有你的最爱呢?
(数据来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图书馆)
然而你知道你为何读书吗?关于读书,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知识与现象,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为求知而读:
在纯粹的阅读中感悟成长
(新华微播:阅读新时代 厚植家国情)
又是人间四月天,芳菲流转伴着雨露点点滋润大地亦滋润心灵。此时此刻,春光烂漫,芳草鲜美。试问,我与君,共读书可好?
书是人类重要的知识载体。书中所载之物是前人的思考,是思想的传承,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历。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可以说,这段短短的宣言是对书的最好评价。
读书:并不是只有“书”和“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我们听着有关书的格言慢慢成长,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哲人提倡过读书,读好书。确实,通过读书,我们往往能打破自我的局限性,超前地了解人生,体验生活,甚至将之与实践相结合以参破命运的迷局,体悟生命的智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除传统的纸质书籍、杂志、报刊外,电子书、有声书、书评等“新式读物”出现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此外,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对于阅读的速度也发生着变化,快餐式阅读盛行。“通过他人的书评及阅读梗概快速把握一本书的基本内容”成为许多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甚至催生出了各种读书类节目。
网络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主持人罗振宇对该节目的定位为“读书节目”。并称:“您不是不爱读书吗,嫌读书烦吗,这种苦事我来干,我替您读,读完了我给您讲,您玩您的游戏,给我一只耳朵就行。”
近年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也日渐丰富。纪录片、公众号的每日推文、知识付费精品课程、时事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多样的知识普及类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赛》《国家宝藏》《见字如面》......)等等。在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要如何更高效地读书?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实现知识的高效获取?这是成长在海量知识、信息、数据中成长的青年一代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大新华学子的阅读现状和他们有关“读书”的困惑,学生记者们进行了线上抽样调查采访。据学生记者的调查采样,97%的同学认同读书的价值与重要性,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读书有用”。
除读书外,通过如阅览公众号每日推文,欣赏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观看纪录片与时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等途径获取知识也成为同学们生活的常态。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移动终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同学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阅读媒介的选择上,纸质书籍仍有绝对优势,83%的同学会通过购买或借阅纸质书籍进行阅读。有73%的同学选择阅读电子书,与纸质书籍一同成为同学们阅读的主要方式。此外,通过有声书来“读”书的同学占比12%,成为当代年轻人读书的新方式。
新兴的数字化媒介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阅读方式的变化,“有声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深受读者喜爱。喜马拉雅、懒人听书、蜻蜓FM等有声读物APP异军突起,在阅读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然而,我们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养成了固定阅读习惯的人仅达29%。影响阅读量的诸多原因中,最多的是“平时学习压力大,空闲时间少(占比45%)”,其次则是缺乏获取优质书籍信息的渠道以致陷入“书太多了,我不知道从哪一本读起”的困境。
日益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同时也造成知识与思考的碎片化。“阅读无计划性,缺少持续阅读的动力”,造成这些不良阅读习惯的原因为何?下面,我们将共同探讨近年来常被提及的两种阅读方式,即碎片化阅读与快餐式阅读形成的原因,一同探讨解决方式,共同在“悦读”的大道上走得更远。
躁动:碎片化阅读的“快餐消费者
21世纪已步入第二个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数次更新迭代,“碎片化”和“快餐化”也成为了现代大众阅读最突出的特点。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而快餐式阅读是指只是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不求甚解。
通过不连贯的阅读方式,不假思索地接收碎片化、不成体系的“浅认知”,造成知识量扩充的假象,却无法将知识合理地实践和应用,反而加剧了读者焦虑和不安。快餐式阅读排斥“思考”,读者往往沉迷于阅读时表层信息的获得感。
“快餐”固然味美、易消化,却不如深度阅读来的“有营养”。一个人自我的升华,一个民族精神的进步,是不可能依靠这些浮于表面的快餐式阅读的。
为何现在“碎片化阅读”与“快餐式阅读”如此盛行呢?
科技发展带来的视听传媒变革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28年前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中略带惆怅地写道:“电视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取代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所以往往使文字教育的严谨显得没有意义。”而28年后的今天,视听传媒技术早已更新迭代了好几轮,移动通讯也已步入了5G时代,但尼尔·波兹曼在当时所下的判断依然适用——图像与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手段,是最符合人类天性的。抛开效率不谈,在天然的吸引力上,视听传媒这种直观而感性的接受信息方式较于传统阅读明显更占优势。更何况视听传媒的创作者会特意使用更贴合我们原始本能的素材,诱导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视听传媒上。广域上文字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与视听传媒使用频率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碎片化”与“快餐式”阅读的兴起。
此外,社会的自我运动中更倾向的是经济的增长,而非人的成长。私有制和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占有的文化”,间接催生了“快餐式”阅读的兴起。埃利希弗洛姆在他的《存在的艺术》中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益处最大化为基本原则”为基础讨论了“占有的文化”——我们只关心占有的物的多少,而并不关心他们是否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实现。在这样一个提倡“占有”的物化的时代,我们在阅读时往往也只关注阅读量的多少,而非实质收获的多少。我们常常只停留信息的表面,而非深入其背后的思想。韩毓海在《五百年来谁著史》中如此说:没有思想的知识,既谈不上高,也谈不上深,不过就是流水账而已。我们经常能听到的“知识焦虑”,就是“占有的文化”和大数据时代共同作用下的一种产物。
浸润:用纯粹的阅读回归书香生活
如何培养浓厚的读书向学的氛围,促使公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倡导全民阅读”,这也是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了“全民阅读”——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也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第6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人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强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一步,是要把“阅读”从时代局限与功利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人与书的关系摆脱功利,回归质朴,回归初心。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谷曼老师认为:“一本书摆在那儿,不是用来教导别人的,是用来被超越和批评的。”如同真理是需要被反复认识的,知识也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与超越,当下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把新的知识与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联通起来才是关键。
谷曼老师用通俗的比方解释了阅读时思考的重要性:不管是何种颜色的土,都是可以长出大树,关键土里要有树需要的营养,空空的脑袋里是长不出思想的。人非机器,人与机器的最大不同,人是会反思、会创造的,而不是复印机。许多经他人口口相传或是贩卖而来的信息,看似枝繁叶茂,可是在一棵树没有强壮的根系与枝干之前,枝越繁叶越茂,大树倾倒得就越快。那些相互矛盾不成体系的结论最终也会纠缠在一起,让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浮于表象。
所以,打好根基,强壮树干,就请从读书开始,从经典读起。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我校围绕“4·23世界读书日”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鼓励师生读经典、阅原文、悟原理,鼓励师生心怀家国、又放眼世界,树立起正确的更高远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因为不知来自哪里,就不知去往何方。我们以诚挚待书本,则书本必以真心报我们。
为找回人们读书时那份最初的感动,学生记者采访我校师生,寻回人与书之间最纯粹的阅读故事与思考。
延续热爱,书中体味人生
—18级汉语言文学黄连珠同学
黄连珠同学的外公是一名知识丰富的语文教师,在小小的黄连珠心里埋下了阅读的种子。从科普类的百科全书到经典小说,在家人长辈的鼓励下,让这颗种子在黄连珠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她心灵世界的一颗参天大树。出于对书的爱,黄连珠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延续自己的热爱。
“只读自己感兴趣类型的书,其实这会让自己知识面很狭隘”,和很多人一样,黄连珠刚接触阅读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但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便开始购买一些以往没有读过的专业类型的书籍,如经济学、心理学等,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些书籍的魅力。
在当下这个推崇电子阅读的时代,黄连珠却更倾向于选择纸质书籍,在她看来,纸质书籍能带给她静心的感觉和真实存在的触摸感,在闹市中“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安坐一隅静静阅读,才是黄连珠最向往的不流于世俗的阅读力量。
读书诵经典 以做燃灯人
马梦婕老师攻读研究生期间借阅书单达406本
—公共治理学院 马梦婕老师
公共治理学院的马梦婕老师发现,现代的阅读更多地趋向于信息的追赶和抓取:“就像学者唐小兵指出的那样,伴随各种新媒体的崛起,中国人的阅读发生巨大却未必深刻的转向。这也恰恰符合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所谓‘信息抓取能力’,也是导致传统的经典阅读日渐式微的原因”。
马梦婕老师建议同学们不要把阅读视为一种任务,而是在阅读中找寻到兴趣所在,将阅读的体验与自身的生命历程结合在一起,并呼吁大家要重视对经典书籍的阅读。从《水浒传》《红楼梦》看出为人处世之道,看出世间变幻、阶层更替,从《诗经》中跨越千年时间,领悟爱恨悲喜,以及一花一草在史海里的浮沉,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永远是片面和欠缺的,经典所能赋予的力量,就是完善自我。
马老师认为,要将书籍视为饱腹的食粮,而非得到知识的工具。将一本书当做“好吃”的精神大餐,正是坚持阅读的秘诀。让阅读史成为自己的生命史,严谨治学、以德育人,在大千世界里做一个勤勤恳恳的燃灯者。
/////////////////////
李苦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阅读最先能带来的改变就是增长知识,让人学会思考。我们都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知识使人进步,但我们往往在登上一个高度之后就安于现状,抛弃了阅读,青年学生追逐更刺激的游戏,已入职场的则更倾向于名利。然而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我们的脚步岂可停歇?
站在国家与民族的角度,我们提倡阅读,提倡阅读教育,是因为我们坚信“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站在时代变迁与个人成长的角度,我们提倡阅读,是因为阅读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之一朱永新老师提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拥有美丽的精神家园。”假使时代变迁、岁月冲刷,电子书在某天取代纸质书,而我们大部分的坚守都被埋进光阴的泥沙里,但我们仍要相信书,相信经典的魅力。我们热爱读书,因为我们渴望在万物皆逝的流年里寻找一片灵魂的安栖地;我们提倡阅读,是因为唯有书香,心得以安宁,唯有书香,人得以成长。
/////////////////////
为求知而读书
供稿 | 中大新华记者站
策划 | 郑伊彤、肖海妍
文字 | 周中平、曾雯婧、余雪柔
图片 | 受访者部分源于网络
视频| 中大新华记者站
指导老师 | 刘赟 黄要武
编辑 | 王宇阳
审校 | 刘 英
责编|李 波
标星+置顶
一秒找到官微君
▼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邮箱:zdxh20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