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信息甄别
作者:李昊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7级经管学院本科生
逸夫书院
“我撰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我经常读报纸,观察到了在疫情爆发之后,微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媒体上都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消息,然后这些混乱的信息使得我们各种被带节奏,很难寻求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分享,疫情下我们应该如何去筛选信息的一些思考。”
作为一个2020年的开年新天鹅事件,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的爆发已经非常深刻的影响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影响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心理状态。同时,新冠肺炎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大型瘟疫,便捷的信息传播使得有关病毒的任何一丝消息都可以第一时间推送给全世界的人们。在负面消息的浪潮中,人们的恐慌情绪被不断放大;同时一些与疫情相关但质量低劣、内容反直觉的信息也得以大量占据人们的心智,进一步助推了人们恐慌情绪的蔓延。这种全新的形势,对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媒介素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么,在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进行信息甄别呢?
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所谓的劣质信息(包括谣言,阴谋论等等)都包含了哪些可能的特点。
特点
(1) 没有明确的消息来源;
(2) 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注意在某些情况下过于详细也是一种“内容失真”,这方面的例子是各种有关第三类接触(即人和外星人接触)的谣言;
(3) 内容常常是反直觉的,比如各种“朋友圈震惊体”文章和各种“Wifi辐射能致癌”这种朋友圈养生文章;
(4) 经常假托权威,如“某国家特大专项计划发布”,“哈佛大学教授最新研究表明”,“某传承百年的中医名家”,这种劣质信息经常杜撰一些不存在的专家学者,然后借用这些专家学者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编造一些乍看非常恐怖的数据;
(5) 通过对带有相关性的事实进行裁剪和诱导性的言辞,使得读者自发产生基于事实但又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逻辑关系。
其次,让我们仔细分辨一下这些特点对我们的信息甄别带来哪些可能的影响。相比而言,能比较明显看出来的是(3)类和(4)类,这些消息极具迷惑性,但一般而言可以被证伪,同时网络上也多有辟谣文和科普文针对这类消息进行辟谣。对于这两类信息,最有效的甄别手段就是“fact check”,即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对文内的事实进行主动的复查。比如,在百度键入“wifi辐射致癌”几个关键词,出来的第一个内容便是对该论断的辟谣信息。甄别这类信息需要用户能够有较为主动的求知欲和关键词搜索能力,这需要大家培养一个良好的认知习惯,即“我是否能够主动地寻找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对自身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样的话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甄别这一类的信息。
第(1)类和第(2)类的劣质信息是不太可能从用户侧进行避免的,因为用户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考证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失真性,而这种问题也广泛存在于无论大型媒体还是小型自媒体的各类媒体之中。其实这是媒体人自身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用户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作为用户,能做的只能是多阅读一些权威媒体,例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等官媒的内容,这些官媒虽然语言生硬,内容晦涩,可读性很差,但就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言还是相对较高的(相对于自媒体而言)。在海外则主要是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BBC,CNN, Bloomberg, 福克斯新闻网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大媒体有很多(例如驰名双标的纽约时报)都带有立场或者情感色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过滤掉其中的情感性批判,尽可能只关注有关事实性描述的部分,同时也一定要仔细分辨哪些是“新闻”板块,哪些是“评论或时评”板块(大型报纸的时评板块是带节奏的重灾区)这样能够确保自己不会轻易被别人带节奏。
最难甄别的是第(5)类,因为甄别这一类的信息对读者自身的逻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自身也非常具有迷惑性。为了更生动的描述这一问题,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14世纪,当黑死病袭击伦敦的时候,当时人们一直在试图追查袭击的源头。当时人们发现,在有感染者出现的大楼内往往会有猫的身影出现。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猫或许是一个潜在的疫情传播者,所以时任伦敦市长要求下令处死全市所有的猫。但处死猫并没有缓解瘟疫,反而使得瘟疫变得更加剧烈,而更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现在的人都很清楚黑死病和猫没有关系,因为黑死病是鼠疫,病菌携带者是老鼠,猫的存在反而有助于缓解和消灭黑死病。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呢?这就涉及到统计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相关性”指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即两个变量是否会出现同步的变化;而“因果关系”指的则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直接作用关系,即其中后一个变量的变化被认为是前一个变量变化所产生的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老鼠与黑死病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猫和黑死病具有正相关,但猫和黑死病的关系是通过老鼠这一中介变量形成的,即黑死病——老鼠——猫,同时猫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因变量,即“某个地方老鼠多——猫的食物多——猫多”,反过来推论则是不成立的。
证伪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什么呢?首先,猫确实出现在黑死病密集爆发的地方。但是猫带来黑死病的推论却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是基于事实基础而产生出错误的关联,也就是人们把猫与黑死病存在的相关性直接理解为因果关系了。这使得当时的人们在甄别此类信息时极为困难,因为此类信息具有不可证伪性,也就是说你没有完全推翻这些信息的办法,这才是难以甄别此类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Photo byAustin DistelonUnsplash
在这次疫情中,这种逻辑漏洞产生的假新闻和错误信息层出不穷。一个例子就是双黄连口服液能预防新冠肺炎的乌龙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双黄连被认为能够预防新冠肺炎,结果使得各个药店的双黄连口服液被哄抢。而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一个公告,认为双黄连在“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中具有抗病毒功能。但是请注意,这种非常精确的科学术语并不能证明双黄连真的有抗冠状病毒的作用,最多仅能说明双黄连和冠状病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至于这种负相关关系究竟是否是在显著水平上的负相关,这种负相关关系能否推导出因果关系,一概不知。在该假新闻刚出现时,就大众所能掌握的信息来看,普通民众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实这件事情,所以也使得这种信息变得格外难以甄别。另外一个谣言是新冠肺炎病毒是从武汉病毒所泄露出去的同样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漏洞,即武汉病毒研究所发表过关于SARS的论文,存有SARS的毒株——SARS和新冠病毒具有相似的特征——新冠病毒是从武汉病毒所泄露的,这种荒谬的逻辑链条也是因为将“武汉病毒所”“SARS”和“新冠病毒”这几个具有相关性的事件放在一起,并且将这种相关性上升到因果关系的程度,给人带来了错误的印象。其他的阴谋论,比如“新冠病毒美国起源说”,“SARS美国生物战说”等等阴谋论也是同理。
以上就是几类较为常见的劣质信息的特征,以及针对这些信息的甄别方式。疫情时代,人们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也为各种劣质信息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使得我们的信息场域浑浊不堪,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这固然有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和新闻质量良莠不齐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普通民众要增强自我的信息甄别能力,主动抵抗那些无价值的信息,理性地筛选信息,这样才能杜绝无效信息的传播,同时帮助我们在疫情期间更好地生活。
转载自人大人心公众号
文字/李昊健(2017级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 阅 读 更 多 抗击疫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行动 抗击疫情 我们在行动 | 我们在神仙湖畔等你 港中大(深圳)专家学者讲解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疫情观察 | 深高金发布深圳企业抗击疫情调研专报与建议 疫情观察 | 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及深高金教授提出建议减少经济损失 *认 识 港 中 大(深 圳) 四月五日,与你相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云端校园开放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0年启动本科大类招生新模式 足不出户上大学 | 港中大(深圳)网络直播课堂预告(4月3至5日)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