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胡红丽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M2 muscarinic receptor–β-arrestin complex in a lipid nanodisc”的文章。在该文中,胡教授用人造纳米盘模拟细胞膜环境研究GPCRs与胞内信号分子阻遏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关键结合位点,对相关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指导。
胡红丽教授在Nature发表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的最新研究
《自然》(Nature)杂志于2020年1月在线发表了港中大(深圳)胡红丽教授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与阻遏蛋白结构的最新研究。该论文用冷冻电子显微镜研究GPCR与阻遏蛋白的结构,将帮助我们理解阻遏蛋白信号的启动机制,为针对这类受体的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胡红丽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独立课题组负责人。这篇文章研究的GPCR是毒蕈碱型乙酰胆碱-2-受体(M2R),它在调节人体心率和许多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胡红丽教授发表的文章"Structure of the M2 muscarinic receptor–β-arrestin complex in a lipid nanodisc",是与斯坦福大学的Georgios Skiniotis教授以及杜克大学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Lefkowitz教授因在GPCRs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GPCR/阻遏蛋白的结构及相互作用位点放大图
点击链接浏览文章
Click the link to see the article
https://www.网址未加载/articles/s41586-020-1954-0
作者介绍
胡红丽教授 | |
助理教授 博士生导师 独立课题组负责人 |
胡红丽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作为独立课题组负责人。目前,她负责G蛋白偶联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胡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膜蛋白结构研究,与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 Kobilka教授和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在A、B、C类几种重要的GPCRs的结构研究均有重大突破,其中七篇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和Cell杂志上,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引用688次。
期刊简介
《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文章的形式在《自然》上发表。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研究成果介绍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最大膜蛋白超家族,GPCRs可识别细胞外的各种信号分子, 如激素、神经递质、离子、光、气味分子等,随后发生构象变化与细胞内的信号蛋白分子相互作用, 从而诱导各种细胞反应。
目前,人体中已发现的GPCRs有800多个,在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理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炎症、代谢性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重要药物靶标。市场上的34%药物是靶向GPCRs发挥作用的,研究GPCRs对这些疾病的药物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GPCR家族成员非常多,而且在人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胡教授的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GPCRs分子的结构,理解其信号传递的机制,从而对相关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指导。
GPCR/阻遏蛋白结构的3D打印模型
胡教授表示:“我们可以把GPCR比作细胞膜上的传达室,一个光子或气味分子被它接收后,它要把信息传递到细胞内让细胞做出反应。GPCR主要通过G蛋白和阻遏蛋白来传递信号,这两种蛋白往往会诱导不同的细胞反应。”
国际顶尖GPCR研究者在过去几年发表了关于多个GPCR与G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结构的研究成果,但仍无法完全揭秘GPCR如何招募阻遏蛋白。
胡教授用人造纳米盘模拟细胞膜环境研究GPCRs与胞内信号分子阻遏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关键结合位点。她在文章中重点研究的GPCR是毒蕈碱型乙酰胆碱-2-受体(M2R)。它在调节人体心率和许多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章展示了这个受体招募阻遏蛋白的过程,帮助人们理解阻遏蛋白信号的启动机制,为针对这类受体的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内容及图片由生命健康学院提供
排版:葛羽迁(2018级经管学院、学勤书院)
更
多
师说 | 胡红丽教授:以“镜”制“冻”,用冷冻电镜探索微观世界
港中大(深圳)五位教授带你了解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港中大(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在2019的耀眼瞬间
叮咚~请查收来自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硕博项目”的一封信
贾建民教授在《自然》发表“新冠”研究论文 由人口流动预测疫情发展
张昭宇教授团队在硅基光芯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副校长罗智泉教授为你讲述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及科研情况
梦,开始的地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故事——科研实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