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读书月|阅读的未来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2016读书月|阅读的未来

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每年的4、5月,各地的大学、图书馆都会举办系列的“读书月”活动。华软图书馆与读者协会联手举办的“2016读书月”系列活动于4月12日正式展开了。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一天,在新图书馆有这么一段对话:“喜欢读书吗?平时都读些什么书?”

来帮忙的学生义工笑了笑,脸上显现不好意思的表情。图书管理员华姐姐笑着马上追问道:“平时不怎么读书吧?”

“是的,不太爱看书,除了专业书,我基本上是不看书的。”

“也没有读点小说之类的?难道没有自己喜欢的,还是真的没有这个习惯去读书?”

“我就是不爱看!高中时,课程都基本上是靠自学的,也没有怎么看课外书。来到了大学,开始是看一点漫画,现在,连漫画也不看了。平时只读专业书。其实专业书也不怎么看啦。”义工同学真的是有一点点不太好意思地说着。

“软件系的?靠自学,考上本科,说明你的智商不低呀。聪明娃!但是,完全放弃了阅读,特别是专业外的,人文类图书的阅读,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深度思维培养的可能性呀。就算是一个工程项目,除了技术外,还得有管理、人员合作、沟通、市场等多个非技术方向的知识,才能完成的,还有你自己个人的情感舒发、生活情趣、爱好发展等等,通过阅读是一条最方便也最快捷的渠道帮助你在这些方面发展自己呀......”这老少俩就这么一边工作,一边聊着。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一位资深的出版人刘瑞琳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书的热爱,我想是每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都会有的吧。当一个人有一些精神追求,不完全满足于单纯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我觉得他一定会自己去找一种方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读书。一个人放弃了严肃的阅读,实际上就放弃了很重要的一种提升、磨砺自己心智的可能性和机会。我觉得审美能力、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很大程度来自深度的阅读,不断反刍和反思的阅读。如果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把这些能力放弃掉,是非常可怕的情景。”

作为专门研究阅读问题的《阅读心理学》一书中提出,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活动,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译码”的过程(即从视觉信号到听觉信号的一种转变),及强调“意义”的获得(即由读者所已经具有的概念去建造新的意义,也就是将视觉信号转变为意义)。阅读心理学家史密斯说,阅读乃是向篇章(text)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从这些研究都可以看到,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确实是对人的思维培养起着作用的。

作为以思维培养为目标的本科学生,阅读应该是需要完成的最基本也是日常的事情,无论你使用的是纸质图书或是电子资料,如何提高对文字、图形、符号的理解,使这些“符号”引导自己去激活记忆中的信息,然后运用被激活的信息构建对作者所传达信息的合理解释的能力,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表现,也可以说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其阅读能力,特别是深度阅读的能力必然也是强的。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有一句谏言:阅读,以求生存。文学是人学,好的文学作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重要的精神营养来源。年青人就应该多读些文学、历史等人文类书籍。看似无用之书其实有非常大的精神滋养作用的。

为此,图书馆还成立了“阅读教育研究小组”,相关的老师带领着读者协会的同学在做一些试验性的工作。目前做了两方面的尝试:个体阅读跟踪研究(两年阅读计划)与阅读交流平台建设(悦读沙龙)。

第一,个体阅读跟踪研究计划,是从2015年5月开始,研究小组计划每年随机找3至5位愿意参加“两年阅读训练计划”的同学,在有阅读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按“阅读习惯培养(半年)-思维训练(一年)-主题研读(半年)”的计划,以“师生共读”的方式,每两周进行一次阅读交流,每月完成一至两本的阅读量,在“读-思-讲-写”的“个体自我学习循环系统”中进行训练。目前参与的两位同学已训练一年了,进展情况良好,主要收获有,

第二,通过读者协会展开的悦读沙龙阅读交流平台建设工作,2015年3月开始正式的活动,至今已开展了18期活动。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导,双周一次的主题读书交流活动。作为沙龙主持人的同学,需要自己去设定主题,编写活动推送,组织活动,构思交流的问题,活动中引导参与的同学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参与做过主持人的同学都反映这个用一个学期去准备一期一个主题沙龙的阅读过程,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挑战。“悦读沙龙”这一读书交流平台应该说是一个个体与个体间的“交互系统”,与上述所提及的“自我学习循环系统”形成内外互应互通关系。通过交流,每一位参与的同学都能在表达自己、聆听别人的相互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盲点。

阅读是有未来的,阅读的未来需要阅读者去寻找与挖掘。以兴趣引导阅读,在阅读中发现乐趣。就如读者协会会员中,天文爱好者嘉齐在自身兴趣的阅读中,也带着一群读协会员去观星,他们一起观星,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在共同的发展中去读诗、游玩、读书,很开心,很快乐,也能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这也是图书馆希望为同学们营造读书氛围过程中想让同学们收获的东西——不只限于知识获取的一种广阔视野与人文素养。

阅读的未来源自于你对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的挖掘。以书为媒介,去大胆地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吧!读书快乐,在悦读中成长!

作为普通读书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读书,下面的这个案例值得去学习。摘自《阅读的狩猎》一书中的案例。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阅读个案学习:咖啡的学门——台湾相思李舍主人的经验

台湾孙中山纪念馆附近一个巷子里有相思李舍,老板李威德,本来在一家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八年多以前,因为妻子怀孕,想要转变人生也照顾家人,就决定辞了工作开一间咖啡店。李威德先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一砖一瓦地重新设计了这间咖啡店的空间,然后再一点一点布置出店里的气氛与感觉。然后,他发现自己店的空间虽然已经非常独特,但是咖啡的本身却很一般,所以不得不开始从头学习了解咖啡。今天相思李舍可以列名台北最好(也最贵)的咖啡店,李威德的学习过程,也成为阅读狩猎的最佳个案研究(Case Study)。

Study 1:交叉包围的学习倾向

过去我不论研究建筑,还是休闲时候玩潜水、修车、读科幻小说,可以说是一个又认真又爱玩的人,也总是能从过程中得到满足。不管是学修车还是学潜水,都当自己是最专业的人来学。“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不打马虎眼,这是我的人格特质。

我决定学咖啡之后,就戒掉以前一天喝一瓶的威士忌,然后把咖啡、茶、红酒三样东西一起学起来。之所以要如此,是我学东西本来就喜欢用好几个方向包围一个目标,像漩涡一样包进去。咖啡是我的目标,但是我还想借由对茶、红酒的交叉比对来认识饮料的味觉、嗅觉甚至视觉,进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咖啡。

后来我发现这种交叉瞄准的方法很有助益。譬如书上说咖啡里有一种Black Currant,研究了半天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发现红酒和花里茶中也都有Black Currant,再后来又发现,原来Black Currant指的就是鼻尖能尝到的一种果酸。我觉得接触任何知识都应该先要抓架构,对应、比较出其中的差异化。

Study 2:如何利用“人”——引路人,印证人

人是很重要的。我会先找引路人。因此不断明查暗访哪里有人懂咖啡。要了解咖啡的生豆,找一个人;烘焙,找一个人;萃取,找一个人;保存,找一个人。只要能找到一个对的人,愿意跟你解释,就行了。但是,人家只能指一个方向,一个很大的方向。实际的路总要自己去走,去琢磨。

不同时候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譬如我也去跟一些咖啡豆商请教,他可能已经是台湾公认的专家了,但我发现他没有化学方面的基础。或者,这个进口商可能只懂英文的资料,老一点的懂的也许是来自日文,但他们面对的不是全世界——缺掉的部分就要自己去找它补齐。自己对咖啡有一个程度的认识和体会之后,还要再找一个印证的人。这里再找一个有二十年经验的老师傅,就对了。

Study 3:如何利用“书”——入门书、产品型录、专业手册

找书要先去书店。我在书店看得很慢,先看个大概,再决定买不买回去。

谈咖啡的书籍很多,但很多只是剪贴来的。可以起步的时候也不要怕碰到烂书,一本书只要其中有一个观念受用就够了,把这些知识慢慢搜集起来,就成为自己的书了。我的经验是,看入门书,二十本取一就不错了。所以看四十本书,找理到二三本真正可用的书,就够了。

除了入门书这外,咖啡机器的型录(Catalogue)也要读,这些型录会告诉你如何使用这个机器。

再来就是参加国际咖啡协会。协会里有一本2000多页的手册,介绍各地咖啡生产国等非常实用的往右,这是真正专业人士看的书。如果需要一些冷门、生硬的资讯,哪里都找不到时,就要上图书馆,或托人到国外买书。因为国内有些书翻译得不好,或只是剪贴的拼装书,这里就有读原文的必要,过程很累、很辛苦,但要把它当作必修学分来完成。

Study 4:怎么看书

我从小很崇拜情报员,一直练习用大脑当照相机。我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十几个案子都是用脑子记。我认为除非要忘记的东西,不然不用笔记。书里如果读了有所体悟,就是有能量;凡是书里面没有(Energy)的,就是垃圾。过去只读特定的书,现在只读广泛的书。过去读所有的书都是当工具书盾,一面看一面给作者打分数,现在会沉住气看一本书的作者如何用全部的生命投入。要读到人家的心,要用更简单的方式。有时候拉开一段距离,反而才可以拉近。人生告诉我们:上来快的人,下去也快。换到阅读上也是。我曾经花了八个月看了二三十本书,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后来碰上台大一位教授,才知道人家在这个领域里读了几十年,几千本书,这才知道自己这么努力,还中是一分的成绩。

可是,也不用妄自菲薄,因为那些教授没有煮咖啡的实战经验,没有像我一样面对过几万人。所以要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

Study 5:如何自我觉知、怀疑与实验

我读书,但是并不会把书当成圣经来膜拜。每本书都只代表了作者个别的生命经验,我要的只是从中寻找作者的创作原点,精髓所在。读过的所有东西,到我身上,还是要由我的价值来判断。

对于书籍或别人所提到的东西,我会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也常问:“真的是这样吗?”总要用真材实料做实验、验证后才算数。比如书上说摩卡咖啡有五种芳香族群,可是一开始我找不到,那是豆子不对,还是我的味蕾、鼻子不对?于是就过几天再来试试看。那是一个不断失败、不断实验的路程。煮三分钟不对,煮二分五十七秒不对,那就要不停地煮,即使之前已经煮了七千多杯咖啡,味道不对,还是要再煮,一定会有结果的。所以我们店里的下水道应该是全台最香的,因为都是咖啡味。

接下来,我会找出其中的差异味,这需要细致的观察。就像潜水教练必须要告诉你加勒比海、红海、太平洋的不同在哪里,中美洲、非洲、亚洲的咖啡豆子一定有它的差异性。

如同我们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波,一般人的嗅觉感知区间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我戒烟、吃素,不断自我训练,让味蕾变敏锐。这是需要时间的。例如香水,专家能分辨一千多种,我到一百种就昏头转向了,一般人大概只有二十多种。但人是会慢慢进步的。我认识咖啡也是,从一二种到一百种、二百种,逐步积累而来——你不可能只看了几本书就天下无敌,武功倍增了。我常对客人说,咖啡的芳香族群有八百种,现在介绍的不过八种,只有1%而已,路还长着呢。

Study 6:怎么使用网络

我是后来才上网络的。但我觉得网络上的只是资料,能给你的东西只有60%,你要另外那40%的东西,细的东西,一定要从书籍里找。

Study 7:狩猎的体悟

很多东西都有共通的特性。如酒、咖啡、榴梿都有硫的味道,好的红酒与咖啡,杯底会有玫瑰花香味。回到最原始的状态,酒、咖啡或茶都是从植物里出恶报,因此都会有花果、甜蜜、草、陈木的成分。好东西一定有共通的东西,好的饮料无非就是香、甘、柔、顺、滑、细、甜。

早期自己觉得懂了咖啡后,我埋首有800种香味中,滔滔不绝地向顾客介绍,要什么煮什么,喝下去的感觉看是集中在舌根、舌尖,还是舌缘等等,觉得真是过瘾。但知道越多越感觉自己的不足。到了今年十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看一个人的画,突然领悟到:煮咖啡就和绘画一样,你可以画一张和照片一模一样的画,美极了,客人想喝什么我都能煮什么,同样是美极了,犹如场精彩的表演。但一模一样的画终究不属于张大千、达利或毕加索那样的层级,那是另一种境界,弘一法师晚年的字体也唯有那种状态的他才配——他们不再和你玩那套了。我于是发现,我也该煮煮不同的咖啡了。于是除非有意游戏,我不再讲咖啡的那些种类,或要煮什么就煮什么了。现在,我讲咖啡办讲三件事:咖啡应该是透明的红色,不苦,不酸。人人都可以判断。

如果说追求咖啡的知识、了解顾客心理是一个狩猎的过程,我之前所下的功夫,已足够让我现在能等着顾客上门,并且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在咖啡这块猎场上,我现在是在守株待兔了。

另外,现在我觉得来我这里所有的客人都是联合、串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不论是做法律或出版的,演艺或金融的,他们在我眼里都是串连在一起。这是物以类聚,顶尖高手才会聚在一起。而顶尖高手就是懂得往前看的人,今天再时运不济,也相信不过是只差了一步机会而已,因此永远是抬起头的。


编发:李晴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6读书月|阅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