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发展,大量网络语言涌现,网络语境中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活跃的部分。然而在网络语言成为时尚的同时,其低俗倾向却令人堪忧。
部分互联网新词如“撕逼”“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使用。不可否认,大部分的网络语言能客观和贴切地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使用这些词语也是无可厚非,但有的网络语言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低俗粗鄙之路。
随着网络媒体、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它的利与弊会对人们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人把关”的特性,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加上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不可控性,部分低俗的网络语言大肆泛滥,确实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显而易见,网络语言应该大力规范,因为这不仅仅体现了个人的素质,还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虽说偶尔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还能起到诙谐幽默的作用,但过多地使用甚至频繁而毫无节制地出现于广播电视节目、报纸等,我们岂能坐视不理?
家住湖南的吴先生说,他读大学的女儿平时斯文有礼,但用手机聊天时却经常使用“尼玛”“装逼”“TMD”等粗鄙的网络语言。他批评女儿,女儿还很委屈,说网上都是这样的,又不只是她。在无形中受到来自网络不好的影响,而自身却浑然不知,如果放任不管,低俗的网络语言就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在人们心里扎根。
那么,要想治理网络低俗语言,首先得净化和规范网络空间环境,只有好的语境才能孕育出良好的网络语言,而这个环境是需要政府、网络媒体以及每个网民的共同努力而得。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网络媒体则需承担起相应的对公众的社会责任,不随意传播和制造网络低俗语言;再者,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正确判断何为低俗且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语言。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可以衡量自身行为的直尺,有自我的原则,有可以自觉遵守的规矩,就不怕那网络低俗语言,任凭它自生自灭,而我们始终做一朵白净的清莲。治理网络低俗语言,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
来源:校报第66期第二版《抵制网络低俗语言,人人有责》(略有删改)
作者:何欣蔚
图片:源于网络
发布:王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