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红玲老师,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专门史专业,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宁夏社会科学》、《兰州学刊》《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学术期刊发表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两项,获我院首个教育部人文学科社会研究项目,在我院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历史名人略说》等课程。
“我觉得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虽然我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愿意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事高校教育将近八年的艾红玲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与同学们分享,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让人十分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这份工作上,艾红玲老师体会到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学者必有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的课堂,是枯燥无趣的。作为教师的艾红玲,一直在学习着,她总结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首先是提升自己,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所收获;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尽可能幽默生动有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结合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将难以理解的理论以讲故事的形式出来,使得教材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走近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
“这样慢慢地看到很多同学从最初对思政课的排斥,到对思政课绕有兴趣,甚至在课后也愿意跟我讨论一些问题,这就说明了同学们对我讲授的课程的认可。”艾红玲老师说道。
是困难,也是改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艾红玲也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和学生有着年代差异、对90后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不是很准确等。这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艾红玲老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做了调整,多与同学们沟通和交流,与年轻一代学生有了更多了解,更能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新学期来了,艾红玲老师希望自己能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希望以后能够在华软多开设一些历史方面的通识类课程。她觉得,华软学院毕竟是一所理工类院校,在历史类课程上稍有欠缺;但还是有很多同学是非常喜欢历史,所以艾红玲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方面做多一些工作,让真正喜欢文史类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教学之余投身科研,成人文社科领域新标杆
在日常课程教授之余,艾红玲老师还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科研之中,广州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地方志室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足迹,在搜集了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艾红玲老师笔耕不辍,成果丰硕。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教社科司涵〔2017〕125号)。艾红玲老师主持的课题《以礼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路径研究》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获批为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这是华软学院首次获得该类型项目的立项,也是艾红玲老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艾红玲老师的身上有着可贵的学者风范与科研精神,她已成为华软学院人文社科领域的新标杆。
供稿:徐敏 曾智楷
编辑:张超杰
编发:谢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