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6月7日),942万学子将从全国各地走进考场,迎接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操碎了心的小编又开启例牌的梦:考试已经开始,我却还没有找到考场,或者是时间到了但作文还没写,焦急、恐惧、无助,刚要哭天喊地,突然意识到俺早就毕业了啊,找不到考场算啥,作文没写完无所谓呀,现在天天苦逼地码字不是天天有的写嘛,这么一番自我安慰后,于是就醒了。
不知已离开考场多年的你是不是也像小编一样每年这几天都会来个这样的梦。属于你的高考时代是怎样的?属于你的高考记忆又是何种滋味?A与B的这些对话场景,是不是某年某天你和你的同桌也这样聊过?
上世纪70年代:“你高考了吗?”
一书难求,能参加就是人生经历
A:你要参加高考了吗?
B:报名了,可是没有复习资料啊,你有什么参考书?
A:我有一套亲戚从上海买的《数理化自学丛书》。
B:太厉害了,快借我抄一下。
说明:1977年高考,唯一一次冬天开考。
如果你是“新三届”,相信你对这样的对话别有情感。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你高考了吗?”成为很多知识青年见面的问候语。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而很多考场内还出现两人一桌的情景,可是很多人宁愿交白卷也不偷看别人的答案。
由于刚经历过“文革”,考试前连书都没有买齐,所谓的复习资料更少,参加考试只能靠平时学习的知识。当年上海新华书店门口出现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壮观场面。不光是复习资料难找,生活条件也颇为艰苦,网友竹立家说那时候每天都是萝卜白菜就热粥,常常吃不饱饭,能有一碗糖水喝那已经是非常高档了。
而一位网友称,当年他家所在的“大队”专门找来一辆手扶农用拖拉机,将他和其他4名学生送往考场。从家到考点是20多里长的山路,拖拉机在山里走了两个多小时。
20世纪80年代:你考上了吗?
僧多粥少,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A:你通过高考预选了吗?
B:没有,唉。
A:别灰心,现在出来工作也挺好。录取率那么低,我即使参加也不一定能考上啊。
B:先祝福你考上吧,上大学不用钱,毕业还包分配,多美的事,到时可别忘了我这老同学。
说明:1980年高考,开考前两名女生在交谈。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气息。
没有扩招,录取率不高,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大学生名额,“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考生十分贴切。
一位1982年参加高考的网友就在当年先参加了春季预考,7月参加了高考。经过预考,他所在的高中仅有9名学生取得高考资格。
在那个年代,家长不会因为家里有考生而特别加菜。而今稀松平常的红糖水加鸡蛋竟是营养品。麦乳精是奢侈品,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能给考生冲一杯。时至今日,很多人已不知道麦乳精为何物了。
家长也没有为考生送考的想法,一位1983年参加高考的40后竟是和同学背着行李,步行20多公里赶到考场。一位1981年参加高考的网友感慨说,当年高考时也没有想太多,觉得高考并不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考上了就去好好读书,考不上就去找别的出路。家里面不太重视,考试也不怎么紧张。
20世纪90年代:你学费多少?
僧多粥多 变数重重
A:你考上了吗?
B:考上了。
A:考上了应该高兴啊,你为什么这么沮丧?
B:今年要收学费了,家里没钱……
A:不但要交学费,而且毕业了也不包分配了。
B:可不是,进了大学还得好好学习。我先想想学费的事……
进入90年代,并轨、 “扩招”、“3+2” 、“3+x”是这十年的关键词,可谓变数重重。1994年, 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包分配、读大学免费成为历史,不少家庭为学费发愁。高考模式开始实行“3+2”,备考方案也要改变。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高考模式再次调整,变为“3+x”,考后填报志愿,升学率上升。
复习资料相对丰富起来,学校也会时长印发试卷,高三生活基本在考试中度过,周考、月考、摸底考……相信不少70后都经历过。你们用的哪个地方的摸底试卷,这是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卧谈会”的话题,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黄冈和北京海淀区的考卷为大家所熟知。
“后勤军团”进入“戒备”状态,不少家长开始有意识准备自己的拿手好菜或者依照高考大片“主角”的喜好来煮菜。 营养品开始多起来,多为一些口服液,比如流行一时的脑灵通、安神补脑液、三勒浆等。
一位在1997年参加高考的网友称,平时爸妈基本不管他,高考之前也督起“战”来。考试那天,老爸亲自下厨做了满桌菜,搞得他食不甘味,连说“别这样别这样”。
00年代:你考上985了吗?
扩招厉害 能上重点才是牛
A:你选哪科?选物理还是化学?
B:综合好考吗,到底考啥?
A:以后还考不考文理科了?
B:我可不想成为第一批小白鼠。
A:希望变化别太大,我还想上我的985、211呢。
B:是啊,扩招太厉害不考个好点的怎么找工作。不过,还是考完再说吧。
说明:2003年受非典影响,进考场前要测耳温。
进入21世纪后,高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考改革迅速升温, 2002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从“一卷试天下”的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从高校招生计划并轨,到高校扩招;从“一考定终身”到部分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从人工改卷到网上阅卷,网上录取……在考试科目、命题形式、录取方式等方面,高考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
你还记得你是哪一天高考吗?你当时选了哪一科呢?非典、汶川地震都令当年的高考更加难忘,80后们你都想起了哪些?
2003年的6月,有一个比高考更有名的词儿——非典。2003年,非典来袭,高考入考场前必测体温。每个人在过安检时,都会被一把形似手枪的测温仪器“枪毙”。以后小编每次发烧时都会想起那个神奇的测温仪,希望在什么地方买到它。
不过,当年高考提前到6月7日开始,怕热的小编终究没在大汗淋漓的情况下全军覆没,考上一所还算心仪的学校。当年北大、清华等名校可以有5%自主招生权,小编要是早知道就使劲努力了,因为小编是个爱走捷径的家伙。
说明:2005年,第一次在考场使用的金属探测器,杜绝手机等通讯工具进入考场。
10年代:
全民高考 我的压力你不懂
说明:2014年6月8日,广州一中学门口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长。
A:我已经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说了,不让他们来送考。
B:我也是,全家动员搞得人紧张。
A:我也不打算在考场附近租什么酒店住,像平常上学一样就好。
B:就是,不过万一要迟了,可以给交警叔叔打电话……
近五年来,社会给予高考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高考生最大、一切为了孩子”等标语口号屡见不鲜,这种压力不仅给不相干的人带来了反感情绪,也令高考考生压力山大。各种公司都来免费送考,交警开道,工地停工,公交改线等等…… “全民高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
同年,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一剂猛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2015年的高考,马上就开始了,加油,少年!
好了,最后一个问题来了:
高三是不是你的智力巅峰?
转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