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医大师接受访谈,展望中医药未来

广州中医药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我校国医大师接受访谈,展望中医药未来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近日,我校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周岱翰教授接受《南方日报》访谈,展望中医药未来,谈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

国医大师访谈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个人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

禤国维,广东三水人,第二届“国医大师”。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等。

●中医思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为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平衡思维、共性思维、模式思维。

●中医经典著作每一部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医药的精髓,既要对中医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和思辨体系进行正确的解读,更要发扬和运用。

●中医药学从来都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才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势不可挡。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补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说到《汤头歌诀》,国医大师禤国维几乎不需思考,就流畅地背了出来。

带学生的时候,禤国维非常注重中医经典教学。前人总结的经验和启示,对现代中医药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他随身携带一个红色小本子,抄写着中医经典中的实用条目,以随时查阅。

临床、科研、教学……步履不歇。禤老的这股劲头,常常让人忘记他已经83岁高龄。提起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他又变成了当年在广州龙津路闻着医馆药香的那个少年,对中医的赤诚和热爱,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6月底,在广东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对话禤国维。他表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中医药工作者热切希望,在现代科技助力下,中医药能在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

谈发展

用好中医思维,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南方日报:您见证了岭南中医几十年来的发展,哪些亲身经历让您感触最深?

禤国维:广东省非常重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工作,岭南中医药也特别重视创新发展。1976年,我们向广东省中医院申请,将中医皮肤科从外科分出来,科室建设得以起步。如今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的年门诊量已经超40万人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我们这个科成为中医皮肤界最早招收博士、博士后的单位之一,还获得了多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成果专利。一代代岭南中医人以中医思维的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才开辟了岭南中医的广阔天地。

南方日报: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大展身手。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

禤国维:新冠病毒是个新的病毒,但它引起的症状是中医所熟悉的。中医思维是常新的,用好中医思维,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我把中医思维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为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平衡思维、共性思维、模式思维。

整体思维不但把人的五脏系统看做一个整体,还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一个整体。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需要辨证思维,但也需要总结和归纳经验,便于传承,于是有了中医方歌这样的模式思维。至于平衡思维,中医理论有阴阳平衡,在微观角度上,人的免疫功能也需要调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平衡?在治疗上,中医还有共性思维,比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

新冠肺炎虽然是新的疾病,但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把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结合,不断总结优化治疗方法,中医药就能展现独特的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

谈人才

做好传承、发展、创新

南方日报:您多次提及中医经典的作用。为何您如此重视学生研读中医经典?

禤国维:中医学传承,首要就是学习经典文献。中医学经典中有丰富的思想宝藏,我们要想真正搞懂和学好中医学就应该从源头开始。《易经》是群经之首;《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的源头;读懂《内经》能明医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可以学药性理论;温病学派、金元四大家等诸子百家学术思想,都是学好中医的经典著作。

传承中医药的精髓,既要对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和思辨体系进行正确解读,更要发扬和运用。古典中医学的思想理论精华,恰恰是现代中医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源泉。

比如桔梗,它在许多古籍和现代研究中均被认为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等。但我们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等,收到较满意疗效。这一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现代研究也表明,桔梗具有抗炎、抗过敏、镇痛等作用。

南方日报:临床教学时,如何处理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关系?

禤国维:对中医的人才培养,要做好传承、发展、创新。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我们不应排斥现代医学。不管中医、西医,能治好病就是好的医师。中医或西医,关键是一切为病人着想。中医有中医优点,西医有西医优点,我们要把二者融合起来。

广州中医药大学

谈展望

利用科技研究中医药

南方日报:未来岭南中医的路子该怎么走?

禤国维:我从事中医药事业已经有56年,深深地感到中医学古老又常新,其发展过程历来都是不断吸取各学科的精华,不断充实丰富。当前,中医药事业正面临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我感到非常振奋。

中医药学一直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才得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医疗形势下,科技设备对于诊治重大疑难疾病不可或缺。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热切希望,在现代科技助力下,中医药能在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我们从事中医药科技和医疗工作的同志,要满怀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在新时代创造中医药的新辉煌。

南方日报:您对岭南中医药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禤国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这要求我们以中医的理论和思维为基础提出新理论、新观点。

比如,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煲中药方法,就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能不能把有效的中药复方加工成冲剂、片剂、滴丸等,方便服用?或者再开发出中药伴侣,将中药调整为红茶、绿茶、水果等不同的口味,满足不同患者人群的喜好?这些创新做法,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度。

对于中医学来说,应积极将横断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来。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包括生命科学、化学、数理科学、空间科学等理论和技术,也都可应用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来,关键是要找到学科间的交叉点和切入点。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我们应积极利用现代诊疗技术,提高临床综合诊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还要善于运用人类文明一切有用成果,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挽救生命。

国医大师访谈之二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个人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岱翰,广东汕头人。196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肿瘤研究所所长,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2017年6月获评第三届“国医大师”,2019年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中医药治病,向来强调“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围绕不同个体、不同阶段分析疾病的核心病机进行辨证论治,这就是古老而朴素的精准治疗。

●寻求古训,博采众方,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数千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各家学说,不能因为强调经典就排斥非经典。

●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宏观辨症,西医学中的影像检查和病理分析是微观辨证,了解微观辨证,对中医的思维有开拓启发作用。

他首倡的“带瘤生存”中医治癌观点已成行业标杆;他创办首个《中医肿瘤学》学术期刊,填补国内无中医肿瘤学专业期刊的空白;年近八旬,他仍坚守在抗癌临床、教学、科研的第一线……6月底,在全省中医药大会召开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对话国医大师周岱翰。

周岱翰说,中医药要自立自强,要把机理与经验传承好,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他呼吁,中西医相互交融,博采众长,为己所用,不能学了西医的一套就忘了中医的根本。

谈起中医,周老满怀深情,娓娓道来。打了一辈子交道,中医是他的情怀。

广州中医药大学

谈中医优势

广州中医药大学

底蕴深厚,百姓依赖

南方日报:广东是岭南中医的发源地,也是中医药大省。您觉得广东发展中医药的优势有哪些?

周岱翰:自18世纪西医进入中国后,中医一统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冲击。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焕发勃勃生机。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中医药发展有两大优势,首先是政策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我国首批建立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其次,中医药在岭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广东地区潮湿闷热,老百姓素有喝凉茶的习俗,以祛湿热、清肝火。夏天,人们还会煮上绿豆糖水来消暑,老百姓在家中常备丹参粉、田七粉来养生。

南方日报: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特色优势,对此您怎么看?

周岱翰:中医药是数千年来先辈跟疾病作斗争积累的经验。历代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从外感疾病、温疫大症,到临床救治,均有丰富的效验。

这一次疫情,中医专家从《伤寒杂病论》里选用了治疗肺病发热的麻杏石甘汤,治疗肺部感染后咳嗽憋气的射干麻黄汤,调节身体状况的小柴胡汤和祛湿毒温毒除痰的五苓散,配合部分健脾中药,将数个方子有机组合,方中套方,就形成了清肺排毒汤。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既驱邪,又提高免疫力,并在抑毒、排毒的过程中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能准确应对、迅速投入临床。中医学治疗还强调“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使同一个疾病,在不同地方,其中医药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广州中医药大学

谈人才培养

广州中医药大学

重经典、多临床

南方日报:如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什么样问题?

周岱翰:如今西医是主流医学,广东中医药发展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在资源分配、技术人才力量、民众基础,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医的认识上仍有诸多不足。

中医药人才培养讲究师承,新中国成立后,医学院校教育成为主要途径,但普遍存在忽视中医经典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中西医课程设置主次不分明,学生临床诊治能力训练不足等。

我认为,不管是医学生还是已进入临床的中医师,都要不断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上,我建议加强中医基本功的培训,强化一定比例的中医临床课程。已从业的中医师,也需做好继续教育。

南方日报:当年您学习中医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和氛围?

周岱翰:那时候,我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自觉培养出热爱中医的情怀。我记得当年学针灸课程时正值寒冬,几个男生抽签,谁抽中了,就脱下上衣,背部给别人练针灸。早上如厕时,都可听到背方歌声。那时候,考核方式之一就是背《内经》和《伤寒论》经文,高分同学都会上光荣榜,大家你追我赶,以上榜为荣。

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我和同学会把饭票换成馒头,然后带一盘象棋登上白云山下棋,谁输谁就背几条方歌。这些学生时代的乐趣,至今难以忘怀。

老师上课也很厉害,讲《内经》的老师不用看讲稿,随口便能背出经文并作详尽解释。那时候没手机也没微信,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现在年青人诱惑太多,少了我们当年学习时的那种专注劲头。我现在的中医基础多数都是读大学期间积累下来的,受用几十年。

广州中医药大学

谈传承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西汇通,为我所用

南方日报:中医讲究传承经典、重古训,应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

周岱翰:中医重视传承经典,但不是固守经典。我是倡导中西汇通的,中医需要汲取自然科学的知识,不能视而不见。中医生也要了解学习现代医学的知识。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宏观辨证,西医中的影像、病理是微观辨证。学习了解微观辨证,对中医的临床思维有开拓启发作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疾病与机体的整体状况而利于精准治疗。但是,在学习西医中,应注意不要跑偏,避免中医西化,舍本求末。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学习中西医知识的?

周岱翰:我的知识是不断积累、多途径努力学习汇集的。我订了一些专业中西医学杂志报刊和科学文摘,看见需要的内容,就可以剪贴下来。我也会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所有病人皆可是我的老师,他们的治疗过程和体会就是我的经验来源。通常,我会关注西医最新的技术,然后回看中医经典论述。现在我仍在临床和科研一线,带博士生和师承弟子,由此倒逼我要掌握本行肿瘤专科的诊疗指南和新进展,不得不为啊!

南方日报:近些年中医药海外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走出国门仍面临一些挑战。中医药尤其是岭南中医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周岱翰:中医要自立自强。跟别人分享中医药经验,前提是经验方法比他人好,人家才会信你。在国内,我们要发挥中医治疗优势,总结经验,阐明机理,用科学的、容易听懂的语言表述。如本次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和方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自然走出了国门。

广东与港澳交流密切,可利用港澳地区的科技平台和中医力量,用岭南中医药优势促进港澳地区的中医药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已聘请我为中医学院的顾问,我将在那里建立一个传承工作室。我将传承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推动岭南中医药在港澳台、东南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绵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推荐阅读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来源 | 南方日报

记者 | 朱晓枫 李秀婷黄锦辉 苑青青

执行编辑 | 邓华英

责任编辑 | 廖晓键 王允涵

审核 | 孟 楠

审定 | 郑维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东本科院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州中医药大学-我校国医大师接受访谈,展望中医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