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崛起,数字产业化发展模式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引领技术创新的新动能。作为高校院系,既要做好教育和科研工作,又要发挥高水平人才的智力支撑,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献智献策。而我校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大数据学院(以下简称“计算机学院”)成立的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就有这样一个将科研与应用双馨并行,使技术转化真正落地开花的科研团队。
应用研究紧密“拥抱”产业需求
在一幅大数据监控屏上,显示着桂林市旅游交通网络运行的情况,公交、出租、租车、网约车等车辆的分布与使用,交通资源的调度,游客出行的统计等都清晰呈现。这是产业互联网研究院负责人黄少伟博士带领团队,与桂林市交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一代移动出行技术《桂林出行网运输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7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新型信息消费全国示范项目,与美团、爱奇艺、小米之家、京东物流以及央视影音等知名互联网品牌同时上榜,是粤桂合作的成果。
“项目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打造整合桂林全市旅游交通运输服务能力的数字化平台,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旅游运输服务。平台启用以来,创造的总收益超过2个亿。”黄少伟笑着说。
合作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桂林出行网运输服务与旅游融合大数据平台
2015年,计算机学院数名教授、博士在学院支持下组建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宗旨是聚合团队力量,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产业,推进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结合,使科研成果更好落地。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发起人之一李坚表示,“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要结合产业搞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让科研成果增效,更好回馈社会。”正是紧扣产业风向搞科研,近年来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团队的技术转化成果得以脱颖而出。
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活跃于交通、农业、环保、教育等产业中
李坚与肇庆市物联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校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联合团队,建设“物联网数字化智能育秧温棚”,有效助力肇庆生态智能农业建设。程顺博士开发的智能冷链技术,集冷存与可视化监控于一体,有效解决本地农产品从农村端输出后的保鲜问题。谢秋菊博士将动物个体行为动态感知研究与人工智能结合,开发了猪舍环境智能精准调控系统。这些成果被应用在温氏食品集团等多个农业企业中。
技术研发模型(点击可放大查看)
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输氧造血”
技术应用离不开基础研究,有了基础研究提供的理论支撑,后续的应用研究就可以更好、更顺利地开展,技术应用反过来又促进基础研究的升级。但想要建构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不抱着“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去从事基础研究是不可能的。
团队里主攻云数据模型研究的白伟华博士正是这样。他坦言,从数据处理、建模、测试应用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建模中还要考虑成本 、节能、优化控制等方面因素。他和团队经过近四年的潜心基础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文章《A Queue Waiting Cost-AwareControl Model for Large ScaleHeterogeneous Cloud Datacenter》,最终被领域内顶级SCI源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录用发表。“能在影响因子为5.967的刊物上发表达到中科院一区级别的论文非常不容易。这也正是学院一直支持基础研究的结果,从技术到产业,不能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计算机学院院长邵平感慨道。
SCI源期刊
除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设备投入,计算机学院也引进国内外专家来院指导,并与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开拓教师的学术视野。
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目前形成了生物群体智能与大规模协同技术研究、动物个体行为动态感知与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与大规模任务调度技术以及无线物联与边缘计算四个研究方向。以科研方向为聚合,仅最近一年内团队成员便发表包括SCI在内的高质量论文10篇,与其他高校研究团队合作发表的论文《Cross-platformratingpredictionmethodbasedonreviewtopic》刊在影响因子高达6.125的SCI源期刊《FutureGenerationComputerSystems》上,并孵化出知识产权、发明20多项。有了基础研究的“输氧造血”,团队将转化成果应用在智慧出行、智慧物流以及智慧农业等领域,为地方、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专家来校指导
把学生培养为抢手的“香饽饽”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教会学生做课题,提升研究能力、增强专业技能,这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团队谨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师的要务。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先导性领域,而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是新工科人才的“标配”,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团队依托项目促育人,团队教师通过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团队导师,吸纳学生担任助教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到项目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与技能均获得提升,因而在专业大赛、毕业设计方面表现优异。这种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也乘上就业“直通车”,成为各企业抢着要的“香饽饽”。
而产业研究院不少教师具有企业就职经历,使他们深谙行业风向标,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培养学生。黄少伟博士在日本留学并工作八年多,程顺教授在风华高科工作多年,成为高校教师后,他们积极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或到企业挂职,始终与社会“无缝对接”。黄少伟坦言,“理工科教师具有企业从业经历非常必要,自己熟悉产业运作,才能教好学生。”
近年来,产业互联网研究院获颁广东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肇庆市物联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科研和育人提供了坚实平台。“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已成为科研+产业+育人的集散地。”邵平脸上洋溢着欣喜。
带领学生做科研、到企业考察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我校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将载着时代新机遇、聚焦国家新需求、谋划教育新发展,进一步发挥其产业化、产品化以及工程化的优势,紧贴地方经济和产业社会需求,夯实科研基础,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不竭的“智力发动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出高校力量。
文字:肖娜
责编:吕钊 黄星源
校对:陈伟林 肖娜
终审: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