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由数学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组成。2015年7月学院率先成立广东省高校**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
学院现有教职工227人,其中正高49名,副高87名,158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两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1人,国家杰青获得者2人,海外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广东省领军人才3人、“广东特支计划” 3人、广东省杰青获得者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广州市领军人才1人。
目前,学院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775人,其中内招生1426人,外招生34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73人,其中科学学位研究生24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5人(双证班201人,单证班24人)。
学院现拥有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广东省第九批优势重点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2个专业学位点(电子信息、应用统计),与管理学院共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与经济学院共建概率与数理统计硕士点。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通讯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3个科学学位硕士专业,有应用统计、电子信息(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学位招生专业。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为建设有特色的一流学科,学院将加强与各专业的协同融合,发挥学院现有的专业特长,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11个省级工程中心(广东省高校卫星导航芯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网络安全检测和防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无线应急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终端处理器SoC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薄膜光伏关键工艺与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大数据协同育人与应用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基因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数量金融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中心、数学技术实验中心),以及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个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广州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将逐步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协同创新,整合优势研究方向,设立若干个院级研究所,给予研究所更多灵活机制;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组织学院团队参与大项目的竞争和申报;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引导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加强科技交流,充分发挥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的专业与科研优势,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团队。2019年,学院共申报169个各类项目,获批65个各类项目,合同经费总计5576万元。其中,2019年国家基金集中受理期项目19项,合计立项经费1025.5万元。5个标志性大项目,分别是:1个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立项经费3370万元;1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经费296万元;1个国家基金优青项目,立项经费130万元;2个省基金杰青项目,合计立项经费200万元。立项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9个,经费合计4533万元。
SCIE等检索系统收录学院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500次,比2018年增加106次,其中,SCIE是209次,EI是246次,CPCI-S是37次,SSCI是8次,论文绝对数是288篇。申报发明专利100个,获批发明专利20个。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19年赖俊祚研究员获国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易清明教授获批广州市创新领军人才;唐群委、李闻哲2位老师获“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吴永东教授通过“广东省珠江学者”答辩,温金明、魏凯敏2位老师通过“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答辩;2018年翁健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全国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100人;麦耀华教授在中国侨联“第七届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大会”上,荣获“中国侨届贡献奖”二等奖;张传林教授获评2018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7年广东省领军人才、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翁健教授入选2017年“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荣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优秀指导教师”、“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荣誉称号;王晓明教授入选2017年“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徐毅老师入选“广东省青年特支计划”;刘双乾教授入选“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的“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基础,我院将坚决贯彻“吸引高层次人才、挖掘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思路,以政策创新、主动出击、以情引才为策略,打造人才工程新优势,构建创新人才新平台。借助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契机,通过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学术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向“高水平、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迈进。
学院重视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实习基地、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创意》等课程以及多场职业规划讲座,加强学生和专业粘合度;二是筛选优秀企事业单位、举办招聘会、与学生深入对话促其正确寻岗;三是努力和企业协商共建平台以开拓就业市场,如成立暨南大学广东浪潮大数据研究院、东软睿道研究基地、暨南大学—H3C网络技术实践教学基地、暨南大学—浪潮集团信息科学技术类实践教 学基地,承办用人单位开放日活动等。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结业工作单项奖”。
专业介绍
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要求
1.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
2. 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
3.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4. 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5.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培养方式
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和创造性才能的从事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优秀人才。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多种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和综合运用数学与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拓扑学、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微分几何、常微分方程等。
实践环节
实践学时900学时(25学分),达到总学时的41.0%,包括课程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160,其中必修课97学分,通识选修课16学分,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其它课程5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毕业生可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数学的各个领域及有关交叉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和金融管理等)的硕士、博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科学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等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⒈ 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⒉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⒊ 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⒋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⒌ 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⒍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方式
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和创造性才能的从事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研究和应用的优秀人才。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实验等多种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和综合运用数学、管理和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运筹学、数学模型、C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基础会计学等。
实践环节
实践学时828学时(23学分),占比38.02%,包括课程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160,其中必修课98学分,通识选修课16学分,基础选修课13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其它课程5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毕业生能在海内外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等工作,能进入数学、经济金融,或管理学等专业继续深造。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对象来自海内外。目标是培养其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 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当代信息技术所需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 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 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站设计能力。
4.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5. 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 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运用的基本方法,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某些方面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和软件开发能力。
培养方式
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和创造性才能、能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和应用的优秀人才。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建模与程序设计实验等多种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和综合运用数学、信息和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与统计、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数学模型、离散数学、运筹学、信息论与编码、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分析等。
实践环节
实践学时972学时(27学分),达到总学时的41.86%,包括课程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160,其中必修课102学分,通识选修课16学分,基础选修课15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其它课程5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毕业生能在海内外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数据分析、信息处理及计算机软件的研制开发等不同种类的工作,能进入数学专业或经济金融、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各类工程学科专业继续深造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电子工程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跟踪掌握本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方式
实行“加强基础,重视实践”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使本专业毕业生掌握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微电子学、光电子学和信息电子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相应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和应用实践,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器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基础、半导体器件实验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 29.3 %。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1.5,基础教育选修学分9,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0,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6,剩余3.5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维护与管理,研究生升造学习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跟踪掌握本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方式
实行“加强基础,重视实践”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使本专业毕业生掌握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等领域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基础能力;具有研究、开发新技术与新系统的初步能力,以及工程实验能力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相应的信息电子技术、电子学与信号系统、计算机知识、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和应用实践,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有关系统和设备的设计、研究、开发、应用、维护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虚拟仪器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25 %以上。实践内容:基础实验系列课程、专业实验系列课程、课程设计、金工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05,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2,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4,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6,剩余3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维护管理,研究生升造学习等。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视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指导思想。培养扎实和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主干专业知识,包括硬件、软件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风严谨,有较强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人才。
培养方式
实行“加强基础,重视实践”的教学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使本专业毕业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学生应能系统和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具有较广泛的工作适应范围和工作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组成与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软件
理论与方法、系统软件构造、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方面在内的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3.完整的教学培养环节。除了参加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实验外,还要求学生完整地经历课程设
计、实习与社会调查、毕业设计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具备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问题的
能力,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4.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专业外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
5.熟悉文献检索与资料查询方法,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6.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态和重要新成果。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引论、大学物理、数理逻辑与集合论、代数结构与图论、概率统计、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值计算基础、计算机网络、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密码学、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25%以上。包括课程设计、实习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修满160.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09.5,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1.0,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4.5,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0.0,剩余5.0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研究生深造学习或留学等。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方式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采用系统化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培养中贯彻理论基础坚实、科学思维敏捷、专业知识宽广、动手实践突出、工程训练有素等措施,力图实现学生基础理论与科学素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训练与职业素质均衡发展的培养理念。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培养阶段划分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和软件工程教学实践阶段等三个培养阶段。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前必须完成指定的专业修读课程,建立知识架构,加深其理论基础。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软件工程及其相关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具有较广泛的工作适应范围和工作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深入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原理、方法、最新的技术和开发环境
2.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和发展方向,具有适应本学科知识发展的更新能力和软件工程的管理能力;
3.了解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技术方法和法规;
4.完整的教学培养环节。除了参加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实验外,还要求学生完整地经历课程设计、实习与社会调查、毕业设计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具备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建立起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5.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专业外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同时熟悉文献检索与资料查询方法,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引论、数理逻辑与集合论、代数结构与图论、概率统计、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工程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25%以上。
对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JAVA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软件系统分析,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主要专业课程,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程所学内容,提高其软件设计能力。
通过教师指导创新工程,企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巩固加深,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社会经验。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修满160.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09.5,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5.0,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0.5,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0.0,剩余5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从事软件研发及维护工作,如:软件测试、可视化编程、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网络系统的构建与管理、多媒体制作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研发等工作。
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良好训练,能将计算机软件、硬件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从事网络管理、试验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维护运营工作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方式
依托现有的国内外特聘教授等知名学者和教授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阵容,重视理论和知识基础,贯穿网络工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组织包括理论课学习、实验课训练、项目实训、毕业实习、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等教学环节,使本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网络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在IT企业特别是各种新兴互联网企业胜任各种专业技术工作或者继续深造从事开发和科研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有关基础理论、建立从事网络工程方面工作的必要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具有较广泛的工作适应范围和工作适宜能力。具体包括如下要求:
1.深入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备研究、开发、调测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
5.了解计算机网络建设及IT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则;
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专业外语阅读能力;
7.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知识,具有研究、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引论、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管理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通信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25%以上。主要通过到各类IT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进行实习,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包括大学生创新工程以及学校学院承担的各种纵向和横向的科研项目等进行。
课程学分比例
总学分修满160.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06,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3.0,专业教育选修学26.0,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0.0,剩余5.0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与发展方向
在IT企业特别是各种新兴互联网企业胜任各种专业技术工作、从事开发和科研等任务,或者继续深造或留学,将来从事相关科学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介绍(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视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指导思想。培养掌握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前沿,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工作的听、说、读、写,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具备较强从事与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较全面的安全防护、安全策略制定等管理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风严谨,有较强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学生应能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网络空间安全及其应用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架构和工作技能,具有较广泛的工作适应范围和工作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系统软、硬件的基本能力,掌握网络空间安全数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在内的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2.掌握网络空间安全博弈理论、安全治理与策略、安全标准与评测以及网络空间中人的安全行为与管理知识;
3.除了参加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实验外,还要求学生完整地经历课程设计、实习与社会调查、毕业设计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具备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4.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专业外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
5.熟悉文献检索与资料查询方法,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6.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态和重要新成果。
主要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网络空间安全数学基础、网络空间安全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密码学导论、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应用密码学、IT专业英语、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与风险管理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1.2%,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试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竞赛实践、实习与实践等。
课程学分比例
内招:总学分修满160.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0.0,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2.0,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0.0,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6.0,剩余2.0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外招:总学分修满160.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04.0,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4.0,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4.0,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7.0,剩余1.0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由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杰青、ACM/IEEE Fellow、广东省领军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网络安全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杰青等组成教学科研团队,科研成果发表在CRYPTO、EUROCRYPT、IEEE TPAMI、IEEE TPDS、IEEE TDSC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在校生曾获得全国信息安全大赛一等奖、广东省首届“强网杯”网络安全大赛高校组冠军、2017年全国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华南赛区冠军、2016年全国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广东省高校第一名、广东省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本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强、应用面广、就业领域宽,既可在本学院具有合作关系的知名海内外高校进一步深造,亦可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移动安全、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事业、政府部门从事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工作。
信息安全(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知识,具备信息安全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服务工作能力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国防科技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学生应能系统和深入地掌握信息安全及其应用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架构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安全专业素养。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具备从事信息安全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安全产品研发、系统集成等能力;
2.除了参加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实验外,还要求学生完整地经历课程设计、实习与社会调查、毕业设计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具备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3.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专业外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
4.熟悉文献检索与资料查询方法,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5.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态和重要新成果。
主要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数学分析、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安全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密码学导论、数据结构、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应用密码学、软件系统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管理与法律法规等。实践教学占比本专业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8%,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竞赛实践、实习与实践等。
课程学分比例
内招: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2,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2,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0,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6。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外招: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06学分,基础教育选修学分12,专业教育选修学分20,通识教育选修学分16,剩余6学分为学生任意选修学分。学习期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规定其他条件,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由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杰青、ACM/IEEE Fellow、国家优青、广东省领军人才、珠江学者、全国网络安全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杰青等组成教学科研团队,科研成果发表在CRYPTO、EUROCRYPT、IEEE TDSC、IEEE TIFS、IEEE TPAMI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在校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赛总决赛一等奖、普华永道全国高校网络安全黑客大赛决赛冠军等。本专业把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控制、管理与安全结合起来,特别侧重密码学、信息系统安全、数字内容安全、软件安全的理论与应用。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从事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国防科技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联系方式
学院网站:https://xxxy.jnu.edu.cn
学院招生联系电话:020-85220516/85228455
来源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编辑 | 翟梅杰
下期预告
经济学院
往期阅读
暨南院系 | 国际关系学院
暨南院系 | 新闻与传播学院
暨南院系 | 药学院
暨南院系 | 口腔医学院
点亮“在看”,服务更多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