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7月23日第3版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肖炜、黄少慧、黄仕营
广东省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中医医疗资源丰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岭南医学。如今,搭上大湾区建设的快车,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中医药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岭南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东省中医药积极参与介入,用大量事实和数据,再次向人们揭示了中医药在服务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当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
大湾区中医药有地理人文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人群的体质特点和生存策略,这些区域特色,是城市发展的人文基础。
大湾区的地理气候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的核心区域。岭南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北靠南岭,南朝南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涵盖了珠江流域出水口附近的地域,地势较低;而且日照与水分充足,春季多雨,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长年气候炎热多雨。这就是所谓的“湿热环境”。
大湾区一带植物种类繁多,盛产热带药用植物,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素有“南药”之称。这些草药,其性味多苦寒,可以消除岭南炎热气候的影响;大多具有清热祛湿作用,比较适合湿热体质;并且具有“简、便、灵、验”的特点,是治疗本地区常见病的有效手段。
大湾区的中医基础
世代相传的生存之道沿袭至今,是本地区人群“信中医、用中医”的传统。在广东的大街小巷,凉茶店遍地开花。此外,广东的药膳煲汤,美味而又营养丰富,也是岭南中医文化的鲜明代表,这些在防病、治病、养生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岭南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深入到岭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就是大湾区民众生生不息的基础。
从晋代葛洪开始,岭南医学人才辈出,研究地方医药学,在防御湿热的气候致病,以及治疗地方常见多发病等方面,形成了源于中原,有别于其他地方医学的鲜明风格。并且积极吸取舶来文化元素,引入“海药”与“南药”互为补充,逐渐形成南方代表性的医学流派。
大湾区对高水平医疗有新要求
大湾区是城市的进化,新的城市规模,新的竞争能力,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内涵,才能够支持大湾区的发展。这就对高水平的医疗提出新的要求,基于大湾区的地理文化特点,能够服务于健康湾区,必须有规模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匹配文明的进化。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出现后,不断发展,逐渐打破边界,演化为城市群。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就是城市群的代表。
湾区的出现,是城市的进化,也是文明的进化。湾区内外高效的资源流动,形成拥抱全球的开放型经济机构,带来了庞大的经济体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更是各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载体。
大湾区对健康格局的新要求
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标志着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诞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拥有庞大人口的粤港澳大湾区,对如何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保障提出了新要求。
匹配大湾区城市群体的功能,必须有新的卫生健康理念,必须符合当地的历史地理特点以及现有的基础条件,又必须区别于原有的城市,而有所提升和强化。
政策助力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广东省,对发展中医药已有先见和行动。早在2006年就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规划,其后,广东省政府及多个部门,也先后出台多项意见、纲要、规划、方案,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全方位协调发展,加快国际化,深化区域合作。
这些政策,从多方位为大湾区的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支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有底气
大湾区的中医药高地建设,不能是无本之木。我们必须看清历史起点,承认现实,摸清目前的家底,了解大湾区中医药的规模和能力,以及智力支持,才能更好地设计未来。
大湾区的中医医疗机构规模及服务能力
目前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2.1万个,其中中医医院184家。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5.6万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3467人。有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落户广东,数量居全国首位。此外,广东还建设了基层中医综合服务区,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
目前广东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基层中医药覆盖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现有的中医服务范围,覆盖了医疗、康复、家庭医疗、社区、心理等多种形式, 并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 提供特需服务, 拓展了中医医院的服务领域。2018年,广东省中医诊疗量及治未病年服务量规模全国领先。
大湾区的中医药教育及人才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建设,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细数粤港澳大湾区内,汇聚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开设中医药专业的高水平大学集群,是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学科和人才最集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也相对较高的区域,开展了包括正统教育、远程教育、师承教育诸多方式,还在不断尝试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医教育体系,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
在人才和技术的中外交流中,一方面,鼓励走出去,把具备深厚中医功底的人才送到世界著名的大学、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研究,培养具备世界视野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引进来,让具备良好基础的中医机构与外国著名医疗集团合作,让顶尖的西医与广东的顶尖中医在一起工作。这些举措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人才具备世界眼光,而且人才队伍日益壮大。这些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中医药发展的智力家底。
大湾区的产业规模和国际合作
大湾区一带的中药种类繁多,分布广、产量大,而且中药的使用量大,催生了成规模的中药产业。具体来看,广东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到17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有全国最大中成药生产企业广药集团,全国最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一方制药,全国最大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康美药业,全国销量第一的饮料品牌广东凉茶。目前,广东省中药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11%,位居全国第一。
而且,中医药与时俱进,部分原创性成果,在全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需求。位于珠海横琴新区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广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重点项目,正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建成的粤港澳中医药高地,必将进一步转化粤港湾大湾区优质中医药资源优势,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这些输出的成果,是我们的底气。
在大湾区这块土地上,中医药文化历经千年的积淀,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岭南医学,中医医疗资源丰富,中医药教育及人才汇聚,岭南医学指导下的中医药研究,已经出现喜人成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广东中医药人继续抓住重点领域下实功夫,筑牢根基、塑造优势,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搭上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势头,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